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1/07 14:39:57瀏覽12050|回應3|推薦8 | |
標題有些奇怪?就是介紹三家截然不同、但都常去的餐廳而已。 《Island Seafood & Oyster Bar》 銅鑼灣百德新街旁有條小「食街」,換了不少家店,始終沒有真正做起來,地主恆隆地產後來乾脆整條街租给一家餐飲集團,該集團在此開了印度菜、新疆菜、西班牙菜、歐式海鮮等餐廳。該集團餐廳多為中價位,菜餚過得去但普通,其中只有這家 Island Seafood & Oyster Bar 較常光顧,不是為菜單上刻板的菜色,主要是去吃生蠔。 台北吃生蠔風氣不盛,沒有真正的 Oyster Bar(生蠔吧),某次至一標榜吃蠔的小餐廳、敗興而歸,從此放棄(除非自購自開)。吃生蠔季節,一說限於九~十二月,也就是老外說的最後一個字母為 "R" 之月份(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一說只要月份中帶有 "R" 者都好,那麼月份就多了。但是如擴大為養殖生蠔,季節本就長多了,是可一直到次年三、四月、甚至全年。在此期間去別的城市,通常可吃到有水準之蠔。
Island Seafood & Oyster Bar 有個不算小的生蠔吧檯,季節內有十餘種可選,大餐飲集團進貨多,價位算是合理、蠔亦新鮮。三五好友開瓶白葡萄酒、一輪一輪試吃各種生蠔,十分有趣。最近一次前往,可能美、日皆產的熊本(Kumamoto)被炒得太熱門、已經售罄,也沒有 Belon、Fine de Claire 等法國貴價名蠔,以太平洋蠔為主。順序吃了印象較佳的 Eagle's Nest、South Pacific、Bald Eagle 等,另嚐 Namibian(應該不是非洲運來,而是該種於南太平洋區繁殖)及 Cherry Stone 蚌。其中以個頭小的 South Pac. 最為鮮甜、Cherry Stone 蚌則水準不一。 連吃兩個 Rounds(輪),每位近一打各種生蠔,再吃些麵包,生蠔是蠻好的宵夜選擇。 《興記》 避風塘興記餐廳之前已寫過(請見此篇),是每次赴港必至餐廳,而且常常是一下飛機第一頓晚飯或宵夜之處。近日至港,仍無例外,菜餚也依然好吃。點菜組合不外乎小菜拼盤、油鹽水浸蜆、東風螺、椒鹽瀨尿蝦(海螳螂)、燒鴨腿河粉等,不過這幾次趁著季節對,多叫一份蒜蓉粉絲蒸蟶子,當地的蟶十分大個兒,肉質嫩而有些韌性、嚼勁,與蒜蓉頗搭調,相當好。 吃完與老闆娘閒聊,老闆娘抱怨生意沒有往昔好。事實上,大部份「避風塘」特色菜現在四處可見,普通粵菜館、海鮮餐廳都可吃到(但未必道地);另外港人喜歡週休二日上大陸,吃喝玩樂購物都便宜,也影響香港本地食肆生意。希望興記撐得下去、不至於消失。 《太平館》 太平館是家老店,由廣州到香港,算起來已有七、八十年歷史了,據說還是名菜「油淋燒乳鴿」的創作者。該店現常被歸類為「港式西餐」,因為有許多港、滬式西餐菜餚,但是與其他港式西餐店如《新寧》、《皇后》等比較,太平館又多了許多中式菜色。 太平館在香港、九龍共有三家,慣至的是九龍加連威老道的老店,經常點的餐飲有海龍王湯(西餐 Lobster Bisque 做法,海鮮材料不少)、瑞士雞翼(甜醬油燒雞中翅,與「瑞士」(Swiss)無關,其實是 "Sweet" 味甜之以訛傳訛名稱)、乾炒牛河(亦加了甜醬油「瑞士汁」,講明「兜亂」則上菜前會先拌妥)、燒豬脾飯(即豬上腿肉)、燙高麗菜(淋瑞士汁)等。該店甜醬油瑞士汁是秘方,香而不至太甜,筆者多年前第一次嚐,直覺是加了香草,可是很多餐廳學不像。近年來賣醬料的「李錦記」、「淘大」紛紛推出瓶裝瑞士醬汁,超市熟食部也在賣瑞士雞翼,不知秘方是否終於被破解?
其他人氣菜色如燒乳鴿、燒牛舌、葡國雞、甜點疏乎厘(Souffle)都各有愛好者,為觀光客設計的套餐因為可嚐到各招牌菜,也受歡迎。太平館老得名副其實,裝潢(上述店址倒是翻修了一下)、侍應、氣氛都老派,有些像走進時光隧道。因為招牌菜就是使用甜醬油,友人戲稱去吃「豉(醬)油餐」,但是偶而一去、總是吃得滿意。 2005‧11(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