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02 13:17:49瀏覽3365|回應8|推薦117 | |
「先知」於1849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時,許多名人都列席,包括威爾第,白遼士,蕭邦(他認為這是歷史大事),首演即大獲成功,到1876年大概演出了348場,麥亞貝爾獲得的酬勞不計其數,成為當世最富有的音樂家,在第三幕太陽升起時,用了電氣照明,這是史上首此用在歌劇院,在芭蕾舞曲「滑冰者」更使用了溜冰鞋。但如此轟動的歌劇,卻在二十世紀初後漸漸消失,現在已很少演出全劇了,這一直是使我大惑不解的,任何說明都無法使我滿意,我只好來聽聽看了,範例是法國Orchestre national du Capitole 2017年的精彩全劇演出。 第1幕 荷蘭多德雷赫特郊區的奧伯塔爾伯爵城堡外 1. 先用豎笛(0:34),一支在舞台上,另一支在舞台下相呼應,表現田園風光,天氣晴朗,在奧伯塔爾伯爵城堡外,農民和磨坊工人用四部合唱“風平浪靜”(2:48,La brise est muette )歌唱他們的幸福。同時,三角鐵、短笛和撥奏的弦樂表達小羊鈴的效果。 2.一個農民少女貝爾特(女高音)想著她的愛人楊,唱著“我的心在悸動”(5:10),本來是大調,但中間會到小調以示轉折,也有許多花腔,表達少女心理的悸動,不要看麥亞貝爾的歌劇龐大,這類小曲是他最拿手的,也是必要的點綴。 3. 楊的母親菲德斯從家鄉萊頓來(女中音,11:09),因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給了貝爾特一枚楊的訂婚戒指,貝爾特感謝這位未來的婆婆,接受自己的孤兒身分,但因為在伯爵家做事,要結婚必須獲得伯爵的同意。菲德斯把她拉向城堡,說:“走吧!走吧!走吧!快點,快點”(Partons!Partons!Partons!Hatons-nous Hatons-nous ),這是有點喜感的樂段。 4.三名再洗禮派的教士扎卡里(男低音)、喬納(男高音)和馬蒂桑(男中音)出現在樓梯上,在低音管和法國號的伴奏下(13:03),用拉丁語齊聲唱起陰鬱的聖詠「來吧,大家來我這吧!這生命之源!」,這是c小調,帶有許多生硬四度音程的旋律,一下和聲小調,一下又用自然小調(是古老的教會調式),高低音相差兩個八度,又是單調且乾枯的平行八度,在劇中常出現成為再洗禮派的象徵,李斯特後來以這詛咒般的聖詠寫成大型管風琴曲「幻想與賦格」(Fantasie und Fuge über den Choral Ad nos, ad salutarem undam) 他們煽動農民起義:「難道你們不想做自己土地的主人嗎?你們不想要那美麗的城堡嗎?」他們以來回的音階加以挑撥。 群眾認為奧伯塔爾伯爵是暴君,是剝削者,農民們拿起犁和鋤頭,組成一個大合唱,音樂是剛剛三位教士唱的陰暗的旋律,現在是如此聳動,「擋我們者死!」 5.貝爾特與菲德斯目睹這一切感到可怕(22:49),此時奧伯塔爾伯爵(男低音)聽到了騷動,用冷冷的的宣敘調,說這些都是邪教,意圖讓再洗禮派停止煽動,並命令士兵將他們趕走(說實在的氣氛變好不少) 6.貝爾特先對伯爵說之前她快溺死時(25:39),是楊救了她,菲德斯也加以應和,兩人一起請求伯爵,希望成全婚禮。 7.伯爵被她的美麗所吸引(28:45),加以拒絕。當每個人都對這個決定感到憤怒時,伯爵說我是領主,一切我說了算,還要逮捕反叛者,大家四散奔逃,士兵逮捕了貝爾特和菲德斯,農民被驅離。再洗禮派的教士唱著那首已成為象徵的聖詠,以一個十分簡短的d小調尾奏結束,前面常是F大調,最後卻是如此陰暗的調,像是詛咒。
麥亞貝爾(1791-1864) 第2幕 萊頓郊區的菲德斯旅館 1.3/8拍,村民的圓舞曲開始,從幕後可以聽到田園風的圓舞曲合唱。旅館老闆楊(男高音)從右邊的房間進來,有些人唱著「 跳舞吧,楊!萬歲(Valsons toujours ... Et vive, vive, vive Jean!) ”。楊正在等待他的母親與愛人貝爾特的到來(32:23),三位再洗禮派信徒一見到楊,覺得他跟在明斯特受到禮拜的大衛王像驚人地相似。 再洗禮派向農民詢問,農民回答說這位楊先生,不但大膽、勇敢、虔誠,還背誦了整本聖經呢。 2.宣敘調。當夜深了,農民離開後,楊對三位再洗禮派信徒說出他的不祥之夢(36:53),這裡用了相當有效果的小提琴加弱音器: 「大家都跪在我的腳下,我戴著一頂王冠,人們說我是上帝的選民、救世主和上帝的兒子…然而,最終還是被拖下王座,到達完全空虛,無回應的地底深淵(這部分的音樂使用了與第四幕加冕進行曲相同的旋律變奏,39:30)。」 再洗禮派說這夢是一個預言,你將會統治世界(用了恐怖的減七和絃)! 3.但楊拒絕了(40:18),他說自己是為愛人而活的,才不要什麼帝國,這裡又回到降B大調。再洗禮派罵他不識抬舉,就離開了。 4.楊鬆了一口氣,貝爾特卻衝了進來(44:18),跳進楊的懷裡躲了起來,奧伯塔爾伯爵正在跟踪她,並威脅楊要交出貝爾特,不然就要殺死他的母親菲德斯。楊有些猶豫,隨後菲德斯就被斧頭抵到脖子上,楊只好交出貝爾特,保住媽媽的性命,看似合理,卻完全不是「浪漫派」的選擇... 5.相當奇怪的一種七和弦響起(48:10),提示:這不是常見的七和絃,甚至也不是崔斯坦和絃,而是一個怪物級的品種…媽媽哭著說:「我的兒子真棒!對你來說,你可憐的媽媽的命比你心愛的貝爾特還重要嗎?」這裡雖是大調,但用升F大調~十分陰暗。 6.正當他苦惱時,從遠處,可以聽到再洗禮派的聖詠(53:04),他現在想要當王了,他要對抗奧伯塔爾伯爵,再洗禮派三人組當然樂的捧他,「你是上帝揀選的救世主和先知(54:50),神在呼喚你!」。但他們警告楊,一旦他接受成為先知,他與所有親友的聯繫將永遠失去(58:01),將永遠無法見到他的家鄉或母親,楊遲疑著,真的要這樣做嗎? 但他還是堅定自己的決心,最後以超高的二線上的D音結束。
第3幕 第1場 威斯特伐利亞森林中的再洗禮營(1:03:10) 1.結冰的池塘一直延伸到天邊,雲霧繚繞。池塘的一側是森林,另一側是再洗禮派營地。夜幕降臨,遠處與近處的號角聲交替。再洗禮派軍隊帶來俘虜的貴族,他們喊著「血!」以粗野的重音與節奏唱出他們的仇恨「要在他們的墳墓上跳舞!」,但很奇怪又陷入對神的祈禱中… 2.扎卡里吹噓並唱著“數目跟星星一樣多”(1:06:53),意思是殺敵無數,多的跟星星與波浪一樣。這是很有趣,但又很殘酷的詠嘆調,但大家都叫好。 穿過結冰的池塘,賣東西的婦女們用高超的滑冰技術,來到營地的岸邊,這是芭蕾舞曲“ Les Patineurs ”(1:08:57,滑冰者),有大規模的溜冰場面,首先就是長笛的圓滑奏向上音階,大家合唱讚嘆著這些婦女,隨後大歌劇必要的芭蕾舞出現,都是短小而優雅的曲子,分別是圓舞曲(1:10:51) 3/8拍,波西米亞之舞(1:12:14) 3/8拍,方舞(1:13:09) 6/8拍,還有結束的快速舞(1:14:27) 4/4拍。 第2場 扎卡里營地內(1:17:15) 1.時間是深夜,馬蒂桑成功燒毀了奧伯塔爾伯爵的府邸,並與伯爵父親控制的明斯特進行了談判,但談判並未成功。因此,馬蒂桑和扎卡里計劃對明斯特進行夜襲,伯爵正要去找明斯特的父親,卻在再洗禮派的領地迷路,被喬納抓獲,這其實是伯爵想混進去搞破壞的計畫。 2.伯爵假裝想加入再洗禮派(1:19:16),而在黑暗中都看不太清楚。喬納與扎卡里,還有他形成有趣的三重唱,要他對貴族仇恨啦,交出財寶啦,他都一一發誓答應,然後兩人答應他加入,開始飲酒歌(1:20:57),剛開始他一起唱,但後來自言自語的說這些人都是壞蛋…可看出喬納是主其事者,而扎卡里性情殘暴,當喬納一打開燈(24:52),伯爵的身份就暴露了(1:26:05)。 3.扎卡里判處他死刑(1:27:03),要送去斷頭台。此時楊已經厭倦了作為假先知的生活,也很不喜歡領導一群殺人犯,他想見母親,但再洗禮派拒絕,並威脅說如果他不繼續扮演先知的角色,就殺了他,楊相當後悔。而伯爵也自我反省,他說貝爾特為維護貞潔,從牆上跳入河中,但已獲救,楊不想多起戰端,釋放了伯爵,馬蒂桑卻指控他把進攻明斯特的部隊撤回,是叛徒! 4.士兵們又在吆喝(1:32:24),說楊是說謊的假先知,但楊反指控沒得他命令,就要進攻的人是誰?大家指馬蒂桑,馬蒂桑又指著扎卡里,楊說要處罰他,大家嚇的跪下。 5.銅管又奏出再洗禮派的聖詠,楊開始對神祈禱,信徒則跪地求神垂憐(1:35:52),楊命令要把明斯特拿下來。 6.農民們拿起武器,楊說聽到在豎琴上天使的聲音(1:42:57),「醒來吧!我的豎琴,我的魯特琴!」太陽升起,他召集士兵並高唱勝利的讚美詩《天與天使之王》(Roi du ciel et des anges)這是需要相當英雄男高音的力度,兼具弱音高音的細膩表現樂段。在此引導下,士兵們開始了向明斯特的大進軍,霧散去,可以在湖邊看到市區。
第4幕 第1場 再洗禮派佔領的明斯特廣場(1:47:45) 1.被再洗禮派佔領的明斯特市民被迫服從再洗禮派。富豪們被迫放下財寶(1:49:17),他們在幕後低聲詛咒先知,竟然要當再洗禮派的國王了!但當巡邏隊過來時,他們大聲唱著“先知萬歲!” 2.菲德斯以為兒子楊已經死了(1:50:38),她十分悲傷,唱出像安魂曲一樣的詠嘆調,她已成乞丐,不斷叫餓叫冷(1:53:31),還好有幾個人願意施捨她錢。 3.貝爾特也來到明斯特 (1:53:58),遇到了菲德斯,兩人互相擁抱。貝爾特說她為了保持貞潔,從城牆跳入河中(這是她第二次溺水了),但得到了一名漁夫的幫助沒死,她想來明斯特投靠自己的祖父,他在那當一個衛兵,菲德斯很高興,兩人二重唱,這裡也要用到麥亞貝爾常出現的弱音高音與盤旋的花腔。菲德斯對貝爾特說楊已經死了,她因為在兒子的房間看到血衣,又聽到聲音說是神叫他走的,以為是先知處死他。貝爾特發誓復仇,要刺殺先知,她的聲線忽高忽低,已極不穩定了(其實是因為之前楊拋棄她,讓她開始精神錯亂)… 菲德斯覺得害怕向聖母瑪利亞祈禱,但貝爾特認為祈禱無用,復仇才是對的!這場面真令人覺得可怕… 第2場 明斯特大教堂 1.即將舉行加冕典禮(2:07:15),歡迎先知成為新國王。楊出現在身著盛裝的農民身後,這是相當有名的加冕進行曲,編制最有特色的是用了四支低音管,中間寬廣的旋律尤其美妙,尤其是小號與低音管用獨奏溫柔的方式演奏時(2:09:04),尾聲充滿四拍子中三連音的對比節奏,另外所用的降E大調,也將是全劇結尾所用的,在輝煌中其實充滿諷刺意味。 2.再洗禮派陰暗的聖詠又來了(2:11:00),菲德斯進入教堂,向神祈禱,懲罰先知,但合唱唱著「拯救國王」,對此冷冰冰的無動於衷。 3.孩子們的合唱緊隨其後(2:16:24),在管風琴的伴奏下,讚美先知是神的兒子,先知之王,要為其加冕為皇帝,這是純潔美麗的女中音聲部,與聖詠形成強烈對比。當楊戴上王冠走下樓梯時,菲德斯終於意識到先知是他的兒子(2:21:09),但馬蒂森說要殺了她,楊趕快假裝不認識她,讓菲德斯很疑惑,大家也用大規模的重唱與合唱表現自己的疑惑,但菲德斯知道若一直堅持,可能會讓楊受害,她只好裝傻說不是了,民眾慶賀他們的先知是正牌的,而不是假貨!在大合唱下落幕。
第5幕 第1場 明斯特宮的地牢(2:34:53) 1.馬蒂森與扎卡里與喬納舉行秘密會議,外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正在進逼,他們認為拯救他們的唯一方法是將楊交給皇帝,決定背叛這位先知。 2.當他們離開時,被囚禁的菲德斯被帶進來。她唱了詠嘆調,剛開始就是中提琴恐怖的震音,她哀嘆這個兒子雖不認識他的母親,但上帝原諒了他。 3.楊進來請求母親原諒(2:47:22),母親敦促楊懺悔他過去的暴行並放棄他所有的權力(2:51:49)。 4.貝爾特拿著火把出現了(2:56:31),她祖父是這座城堡的看守人,由此得知地下室裡有一個火藥庫,她打算在群眾正上方的大廳參加宴會時將之炸毀,大家一起死...但此時她竟然看到了楊,很高興他還活著,也還是以為他是被「先知」殺死的,楊與菲德斯沉默不語~而三人則試圖輕輕地逃離此地,一切似乎有了好轉,真的好不容易,也讓人為之欣喜。 但只有短短時間,一個使者告訴楊說他被出賣了(3:02:34),貝爾特發現自己的愛人竟然就是先知!她大為驚訝,楊與菲德斯急忙請求原諒,但貝爾特不允,這位單純少女早被仇恨心淹沒。她大喊:“我愛你,這我詛咒的你!”(Jetaimais, toi que je maudis)並拿刀自殺,讓楊陷入悲傷而絕望的境地。 第2場 城堡大廳,酒神之舞(3:06:20) 楊的加冕典禮正在舉行,大家喊著:「萬歲!榮耀!」人們載歌載舞,開著宴會。楊親自帶領敬酒,這敬酒歌將成為最後的壯烈自焚歌曲。但皇帝的軍隊快進來了(3:10:20),由奧伯塔爾率領,楊嚴斥背叛者,但他言明:「所有的人都有罪!」(3:11:19)母親菲德斯也跑來與他一起(再次違反浪漫派原則,也更印證楊的媽寶身分),也同時確定這齣歌劇的女主角不是女高音的貝爾特,而是女中音的菲德斯,這滿令人訝異也不合乎傳統...一下調號從E大調變成降E大調,火焰開始從地板上升起(3:11:40),兩人牽著手大唱:「來吧!神聖的火焰,帶我們到神那裏!」(有趣的是,這旋律與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的詠嘆調Là ci darem la mano, "把妳的手給我"旋律很像)火藥爆炸,宮殿倒塌,夾雜群眾驚慌逃跑的聲音,卻因為被鐵欄杆擋住而出不去,他們被火焰包圍,最後全部毀滅,對照前面的長篇大論,這終曲反而很短很乾脆,還以肯定的降E大調結束,也就是說,這根本就不是悲劇,將這些邪惡變態,活得不成人形的劇中人物都消滅,反而是讓人覺得輕鬆的吧 。 這其實是我第一次聽完麥亞貝爾的歌劇,很早就聽說他的歌劇「胡格諾教徒」的音樂等於二十齣歌劇,這齣首演於1849年的「先知」是在其後花了多年時間寫作的,音樂幅度更為可觀,麥亞貝爾當時在普魯士當樂長,「胡格諾教徒」又為他帶來巨額財富,他實在沒有趕時間寫作的必要。 我的聽後感是~他的音樂怎如此陰暗?「先知」沒有一個英雄,甚至連個讓人有好感的角色都找不到,如同麥亞貝爾自己對歌劇的描述:「陰暗又狂熱」,當然這可能更符合現實情況,也更客觀,卻讓他的歌劇被威爾第,華格納,普契尼等人比下去,因為無論在「唐卡羅」「阿依達」,或是「齊格飛」,「紐倫堡名歌手」,「蝴蝶夫人」「杜蘭朵」中,不是有讓人崇拜的英雄,就是有讓人同情的可憐女子(雖兩者是對極),最低程度都有個可愛角色,就算人物設定為低階層的「卡門」,也有一位純潔女孩,但貝爾特呢?簡直是個瘋子無誤。 僅只這樣我就沒法對這齣歌劇有美麗幻想,另外麥亞貝爾管弦樂配器新穎(白遼士尤其稱讚),音樂也滿有效果,但就是缺乏一個要素~那種精妙的旋律。當然,他也有朗朗上口的洗腦歌(那首再洗禮派的聖詠就是啦),但就是少了些微妙的轉折,顯得比較平淡,縱使有讓人驚奇的管弦樂效果與怪異和聲也無法彌補。還有他的歌劇實在太長,即使已拿掉了序曲並進行許多刪節,還是長達三個小時以上,劇情的轉折繁多(但音樂的轉折跟不上 ),加上巨大的管弦樂與合唱團編制,久了更讓人有疲憊感,但絕非毫無價值,反而可當作一次事件,這裡沒有要特別突出誰(好處是配置平均,不會太消耗幾位主角體力,他們常要用美聲唱法唱一堆花腔),群策群力才能造就歷史,難怪他那僅有的幾齣歌劇,每次首演都如此轟動,這是對歷史的好奇心與參與感,所以我無法將麥亞貝爾當成一位單純的音樂家,只是當人物設定不突出,後世又對這些歷史事件失去興趣時,急速衰落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文/劇本翻譯:夏爾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