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12 11:58:38瀏覽7906|回應8|推薦76 | |
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算是他交響曲中最長的,與1941年希特勒麾下的德軍攻擊圍困列寧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有關。老蕭雖然當時已是有名的蘇俄頭牌作曲家,但仍然參加了義勇軍,抵抗德軍的攻擊,列寧格勒正是他的故鄉,這首曲子就是在這樣的戰火中完成的。 至於希特勒為何會進攻蘇俄?我看過的史書是說希特勒佔領波蘭後,與當時蘇俄領導人史達林的分贓談不攏,另外希特勒本身也一向堅定反共產黨,史達林在羅馬尼亞扯他後腿要奪油田...等等,總之,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陸戰就此開打,蘇俄許多城市將面臨巨大恐怖的災難... 在1941年9月戰火正酣時,蕭士塔高維契在廣播中出現,說自己在一個小時前完成了一首交響曲的前兩樂章,並表達對故鄉的愛與情。「我是不曾離開故鄉的正宗列寧格勒之子,現在這樣緊張嚴峻的情況讓我更是感觸兩多...這城市與我的人生與作品都息息相關,這是我的祖國,我的故鄉,我的家...我想要告訴收音機前的聽眾,這個城市一切如常。」他這段廣播鼓勵了當時蘇俄人民的士氣。 後來因情勢緊張,他被疏散到了南西伯利亞的古比雪夫,把第四樂章完成,在隔年的1942年3月首演,接下來樂譜被當作國家機密,放在微縮膠捲中,輾轉到伊朗德黑蘭,再到埃及,才得以進入西方世界,並於該年6月於倫敦演奏,甚至7月還飄洋過海到美國,由托斯卡尼尼指揮,可見其重要性。 所以我們在今天能聽到這首交響曲,應該覺得感恩,這過程不但艱難萬分,也反映出一整個戰火下的情景。雖然老蕭在目前尚有爭議的「證言」一書中說這首交響曲在戰火開始時就已作曲了,所以並不完全是為了德軍的進攻,也反映了史達林的暴政,早就讓列寧格勒奄奄一息,希特勒只不過是給予致命一擊而已。而他的朋友也回想,在1941年作曲家就說過這首交響曲不單是針對希特勒的侵略,而是描寫恐怖,屈服,精神束縛等灰色情景,但整首交響曲所要傳達的東西,已經很清楚了。在1951年,他給了四個樂章各自的標題,分別是戰爭,回憶,祖國的廣大大地,勝利等。 這曲子個人相當喜歡Evgeny Svetlanov指揮USSR Symphony Orchestra的版本,第一樂章一開始就是第一主題(0:01),速度是小快板,這據說是所謂「人的主題」,但從剛開始中提琴的旋律配置與其他弦樂聲部動態相反,就可覺得有種活力,甚至「反骨」的感覺,在懷疑即將轉調之際,又以鼓號齊鳴的節奏肯定留在C大調(0:05)。
隨後的音樂又暗示可能轉到小調,但鼓號齊鳴的節奏再次定在C大調(0:23),然後是木管樂演奏第一主題…這下真的開始轉調了,但帶來的是擴展天地的美感,再接回第一主題時也乖乖轉回C大調沒有曖昧(1:16),接下來當然還有轉調,但那就像是人要把滿滿的活力,轉為家庭生活的和樂,於是,第二主題出現了(1:56),速度稍快點,音樂充滿流動性,但這個G大調開始的主題滿耳熟的~沒錯,很像理查史特勞斯1904年首演的「家庭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二主題:
但理查史特勞斯是德國人且在納粹的卵翼之下,老蕭卻以這主題來表現一種「和樂」,有相當的諷刺意味,也預兆了後面的戰爭到來。這主題後來在低音部分出現(3:00),用的完全是多聲部的形式,雖飽含一堆半音階,但始終沒有迷失,最後準確的在G大調主和弦上,短笛吹出牧歌風的樂句(4:20),好像是要安穩睡覺一樣… 小提琴獨奏漸漸拔高,轉而到達了E大調主和弦(5:28),其中卻暗藏一個升F音,就像在安詳中好像摻了一些陰影… 小鼓的節奏響起(5:34),聽起來像是遠處的機槍射擊,或是步兵行軍,與前面的鼓號節奏其實也相關,速度與第二主題開始時一樣,別有深意,表示在安寧中察覺不到的災難,這小鼓節奏總共要奏一百多次…一個新的主題在弦樂上由斷音演奏(5:41),被稱為"戰爭主題",調性由剛剛的E大調陡降到降E大調,這危機從剛剛那個升F音就暗藏著。這主題是一首滿完整的歌曲,據說前半是來自穆索斯基的歌劇"鮑里斯‧郭多諾夫",後半則是來自雷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中的「丹尼洛之歌」(以下影片23:54),大致意思是說:「我前往馬克西姆,那是個放輕鬆的地方,在那裏和一堆女人,愉快的喝著香檳,跳舞。」由於"風流寡婦"是希特勒相當喜歡的歌劇,配合這樣的歌詞,用在這首交響曲中,有種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感覺:
隨後就是這主題長達十二次的重覆。第二次是由長笛開始(6:21),第三次是短笛(7:04)。第四次還加了舞曲的節奏(7:41),顯得有點不太正經,雙簧管吹著這主題,低音管隨後重述,好像軍隊亦步亦趨,又加入鋼琴(8:55),帶弱音器的小號吹出主題(8:58),終於有戰爭的味道了。隨後是第五次高音豎笛(9:38),與雙簧管一問一答,之前帶頭的雙簧管反成了小弟,也暗示著更多長官是不是要到來了? 沒錯~果然管弦樂團的主將,第一第二小提琴到來了(第六次,10:19),還帶著降E大調主和弦(到此都沒轉調喔),隨後此主題又由弦樂合奏開始(11:00),然後加入木琴(11:39),顯得更加吊兒啷噹,第七次主題出現換由低音開始。第八次加入了一個旋律,這正是在第一主題中那個「懷疑即將轉調」的地方,顯然也有這種味道,但小號堅持在原調(12:21),這難道是不懼砲火的主力部隊嗎? 第九次還加入了法國號的半音上升(12:19),煙硝味更是十足,第十次則搭配新的旋律(13:40),第十一次更出現A大調和絃,強烈暗示:「給我轉調(14:18)!」主題則變了樣(14:34),有陣形變亂之感,第十二次主題的第二個音變成半音(15:28),變得更加混亂,小鼓的節奏也終於停止(16:11),在悲壯的旋律中出現的卻是第一主題那鼓號的肯定節奏(16:17),第一主題隨後出現(16:34),乍看譜與樂章剛開始一樣,但已由當時的C大調轉成現在的c小調,暗示著戰爭的破壞,這種再現的手法是比較少見的,隨後戰爭主題的後半出現(17:56),就慢慢歸於一種被破壞後的寂靜。第二主題由低音管獨奏開始(20:09),全無呈示部時的幸福氣氛,像是在掙扎求生,還轉到了升F大調,這與呈示部風馬牛不相及的調,這破壞的威力可想而知。。 經過法國號成為pp的鼓號節奏(22:16),第一主題又以原調出現(22:28),跟呈示部相似的曲勢發展,那時是活力勃勃,現在卻是欲言又止,其中的差異就是戰爭前後的情景…拔高的小提琴呈現寂靜狀態,缺乏低音聲部,小鼓節奏又響起(25:09),帶弱音器的小號吹出之前的戰爭主題(25:17),那更是只剩殘骸的感受了,還讓人哭笑不得的轉到C大調…樂章以此結束。
第二樂章中板稍快,是b小調,第一主題剛開始就大跳,充滿斷音(25:54),低音延續前一樂章結尾的殘餘節奏,然後主題又在高音出現(26:21),這也是他在其他交響曲第二樂章常用的賦格曲式,出現讓人想到馬勒大地之歌最後樂章的節奏(26:33),讓人感到消沉,這節奏隨之更明顯(27:14),與大地之歌同樣都是4/4拍子,而且是弱起節奏。 第二主題由雙簧管獨奏開始(還是弱起,27:19),此節奏就加以配合。這主題剛開始也是b小調,後面卻呈現迷路狀態…低音管又吹出此大地之歌節奏(28:31),然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開頭類似的大跳音階(29:06),大地之歌的節奏還在持續著,回到第一主題(29:49),調性節奏全未變,但用的是弦樂撥奏,看起來是更平靜。 但突然由3/4拍轉3/8拍(30:14),在一堆雙簧管,英國管的斷音中(奇妙的是與之相同旋律動態的弦樂並沒有斷音)高音豎笛尖銳的奏出第二主題的變體(30:16),低音管也奏出開頭與此變體類似的旋律搭配(30:17)。
在此前常用弱音器的小號此時拿下弱音器,以此旋律豪邁的喧鬧一番(30:34),接下來這旋律又出現在其他聲部,又是一個賦格,不過是狂亂的賦格。之後第一主題又悄悄回來了(32:32),豎琴神秘的奏出第二主題開頭(32:57),低音豎笛與之唱和(33:02),然後完整奏出第二主題,接下來更是一大堆的長笛&中音長笛的斷音連續,真的辛苦演奏者了…但這種音響效果實在奇怪,甚至帶有不祥的意思,如果說這樂章是「回憶」,那真的是虛幻如夢:
這些斷音最後又回復成大地之歌的節奏(34:14),豎笛又吹出第二主題(34:18),最後第一小提琴又默默奏出第一主題(34:54),結束樂章。經過第一第二樂章,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為什麼主要主題都很少轉調?是為了要表示無論如何,一切如常嗎? 第三樂章慢板,題為「祖國的廣大大地」,並不是很好理解,我個人認為這是個變奏曲樂章。剛開始沒有弦樂,由管樂及豎琴奏出D大調的導音升C的和絃(36:05),隨後低音部分就到主音D,但和聲反而更不和諧,因為法國號部分的升C仍保留著,高音部分旋律很像是聖詠,其先上後下,又直線上升的旋律很重要,但低音部分也很重要,尤其那增四度下降音程(36:17,然後再上升),經過這樣進三步退兩步的方式,好不容易到了主音D的五度和絃(36:38),但仍然缺三度音。這樣的方式讓人感到一種糾結的痛苦,與其說是廣大大地,我總覺得是殘酷大地:
然後弦樂單獨進來了(36:42),與剛剛的管樂形成塊狀對比,演奏剛剛聖詠的高音部分,顯得更為清澈,這次是完全的D大調和絃,就當作是飄雪吧~注意此處加快的節奏(36:52),後面會再現(37:36),然後又接回聖詠,低音還是下降,但這次非增四度,而是完全五度(37:46),也顯得比較和諧些,然而最後停在第二級音E上面(38:l9)。然後聖詠的低音部分由低音豎笛奏出,那增四度下降又回來了(39:40),經過一些聖詠的殘餘,轉到E大調。 長笛在弦樂撥奏下,奏出一個新的旋律(40:24),個人認為這是聖詠的第一個變奏,因為前面也是先下後上的音階,再來又是第一長笛吹的直線上升音階(41:00),隨後第二長笛加以模仿(41:08),用的是比第一長笛低了兩個八度以上的音程,如此手法相當疏離,但沒多久又結合在一起(41:15),隨後兩支長笛又展開上升音階的模仿,連中提琴也加入(42:01)。小提琴反而奏出下降音階(42:11),這是與當初那聖詠變奏節奏類似的,但越進行低音就越耳熟~原來聖詠的低音進行又回來了(42:50),又可聽到增四度下降(43:02),現在更可知道這低音部的重要性,高音部分的旋律更換了,但低音不變,這難道就是象徵著所謂的大地嗎? 隨著清澈的弦樂,我們好像又轉回D大調(43:57),然後漸強,進入了加快的部分(44:32),在法國號的切分三拍子舞曲上,小提琴奏出熱情的先下後上旋律,再加上又直線上升的音階(44:38),可知這其實又是個聖詠的變奏,但相當張牙舞爪。
小號隨後也吹出聖詠的旋律變奏(45:18),然後是法國號(45:43),小鼓的節奏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的戰爭,隨後的長號旋律則讓我想到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第一樂章發展部的葬禮(46:21)。在帶上加快節奏(47:01)的高潮後,回到了比較舒緩的段落(47:24),這其實有回到樂章剛開始聖詠的味道(注意低音部分的增四度下降,47:28),並順勢想從混亂中轉回D大調,重現清澈的音階 (47:51),再下來雖然微弱,但還是聖詠的變奏啦。 直到中提琴拉出第一個變奏的旋律(49:47),剛開始也沒什麼,但後來越來越有味道,竟成為全曲最優美的旋律了。此時聖詠由弦樂合奏出現(51:46),才真的轉回了D大調(52:28),還有加快節奏(52:37),最後速度轉回樂章剛開始的”慢板”(54:43),弦樂又合奏出聖詠,在鑼聲中結束樂章,不間斷到下個樂章。
最後樂章剛開始是延續上個樂章的低音g,成為持續音,小提琴奏出的旋律(55:57)有點D大調的味道,隨後這旋律被低音的大提琴反向(56:11),又還原被重述一次(56:14),但加入半音變化,不過始終還是在低音g持續的範圍內,而且連高音也來到g音,到了降E大調時,又把第四音A還原(56:50),不過都只是一下下而已,最後全部以g音結束。 大提琴奏出剛剛小提琴旋律的反向(56:58),以此獲得動力上升,這個才比較像是第一主題,到達g音的屬音d,雙簧管吹出同音的節奏(57:10),帶弱音器的法國號回應,被認為是大戰中的摩斯電碼(不是摩斯漢堡),代表”勝利”的信號,第一主題隨後取掉弱音器(57:20),開始升騰,可聽到那電碼的動機又出現(57:28),到後面更誇張(57:45),動機成為斷音,由許多樂器演奏了超級多次。第一主題則負責把氣氛炒熱,有時又從低音開始,好像飛天鑽地(58:36),主題中的上升音階又由木琴助興(59:11),又接到摩斯電碼,氣氛更加狂熱,那旋轉音型和巴爾托克在「奇異的滿州大人」中所用的音型根本也差不多(59:44),不過那是描寫滿大人的發情狀態的啦…
電碼動機更是不斷響起(59:54),直到持續g音又響起(1:10:19),似乎想停止,但巴爾托克式的旋轉音型與節奏卻停不下來,就在這興奮狀態中,木管樂唱起了一首降E大調的凱歌(1:00:41),但這不是新的旋律,其實就是樂章剛開始小提琴拉的旋律,只是被反向的第一主題給弄得像反客為主,好像宣示:我才是樂章的主角! 從此雖然那些弦樂的躁動還在,但已漸無能耐,即使加上強大的撥奏也無濟於事(1:01:10),速度放慢,進入樂章的第二部分(1:01:45),這裡轉為3/4拍子,像是薩拉邦德舞曲節奏,旋律與第一主題高度相關,但附點音符(1:01:52)及較緩的速度聽來莊嚴許多,我一直覺得有貝多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味道,而且從剛開始就有上升與下行的兩股力量在拉扯,先出現明顯的B大調(1:02:11),但很快降了第三音變小調,但在不斷掙扎下,得以轉到D大調(1:03:44),讓人想到慢板那清澈的弦樂,但仍是無法維持,因為~這真是像一個送葬進行曲啦。然後薩拉邦德的主題又回來了(1:05:09)。
第一主題也帶著弱音器平靜現身(1:06:10),乍聽很有C大調的味道,只是低音一直是導音B讓人覺得怪怪的,這裡有隱約要回到第一樂章剛開頭的感覺,英國管小聲吹出密碼動機(1:07:58),第一主題在升f小調上出現(1:08:27),逐漸騰升,隨後又躲到低音部(1:10:16),不用說,這裡是更強烈的向C大調做準備。 在強奏開始時(1:11:11),C大調已確定,加快節奏又出現(1:11:50),第一主題在低音(1:11:11),配合電碼動機,兩者結合在一起,第一主題由小號奏出(1:12:15),但到最後的結尾C大調前,代表c小調的降e音不斷出現,然後在結尾延伸的定音鼓也打出這個音(1:14:46),這樣曖昧的手法很難看作是真正的勝利,甚至是很艱難詭異的勝利。這場圍攻長達八百多天,雖然德軍敗退了,但總共有百萬人傷亡,餓死凍死的人不計其數,聽完這首交響曲,深深覺得極大的榮耀,其實是建築在極大的悲慘上,尤其中間那一閃即逝,無法延續的凱歌,在光輝的背後,是多少亡靈的合唱呢?... 推薦閱讀: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