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27 11:37:07瀏覽10471|回應3|推薦78 | |
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九號交響曲完成於1945年,當時因為曲子不夠「偉大莊嚴」,不符合世人對第九號的「期望」,被史達林批評,讓他對交響曲創作心灰意冷,直到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他才大展身手,完成了第十號交響曲。 在同年12月初演後反響熱烈,有稱讚也有批評,第二樂章被認為太短,但老蕭以為第四樂章長大的序奏可為平衡,他又說這是首「表現人類感情與熱情的作品」「雖然缺點多,但也滿可愛」。 這首曲子長久以來就被認為有諸多謎團,引起了世人更多的好奇心。但在蕭斯塔科維契掙脫史達林的束縛,並跨越眾多前輩完成第十號交響曲時,他的心情我想應該是驕傲的,不然代表他的名字動機怎會一再出現呢? 看以上影片,這是大指揮家杜達美指揮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的現場演奏。第一樂章是中板,擴大的奏鳴曲式,有長大的前奏,給人的感覺是灰暗與沉重,但幾個旋律都滿優美,情緒則是由平靜,累積到全面爆發,所以那麼長的時間是需要的...剛開始由大提琴演奏的六個音正是主要動機(0:54),調性雖然是e小調,但第五級音b被降了半音(1:03),和主音e形成魔鬼的增四度關係。
e小調主和弦一出來(1:33),很快第一級與第五級音都被降半音,增加了憂鬱的感覺,然後剛開始那降第五級音的音階又回來(2:01),第一主題由豎笛吹出(3:38),這是個有點憂國憂民的愁思旋律: 到e小調第二級音降半音時(4:21),主要動機也被倒轉了,我們在此可以聽到那種逆轉的感覺…過門的段落主要是一堆八分音符(4:58),用的一樣是開頭的音階,安靜下來後到了聖詠段落(6:46),與前面一樣都是半音下降,豎笛吹出第一主題變奏(7:04),第二主題以關係調G大調出現(8:15),用的正是剛剛過門的六個八分音符,比較第一主題來說更有動感,剛開始的和弦第一級音與第五級音都升半音,與前奏時剛好相反,也給人稍微比較希望的感覺,也有神祕的弦樂撥奏(8:50)。 第二主題再次出現時用了正規的G大調主三和絃(8:53),然後這動感主題從各個聲部冒出來,結束了呈示部。 發展部很有特色,第一主題的憂鬱成為悲憤,第二主題的動感反而成了緊張,有如從平靜湖面到翻騰巨浪,低音管先吹出第一主題(11:10),與主要動機結合(11:20),又出現低音管的半音下降(12:30),雙簧管吹出第二主題的變體(12:30),引導到C大調(13:13),但只有一下就呼嘯而過,低音奏出主要動機(13:25),與小號的第二主題結合,又與木管吹出的第一主題結合(14:00),六個八分音符又以老蕭喜歡的滾動方式展開(14:38),前面一直在低音的主要動機現在來到高音(14:49),然後第二主題被總奏強烈宣示。 鑼聲與鈸一敲(15:59),弦樂奏出第一主題的元素(16:04),在呈示部是小調,現在發出降A大調的吶喊,情緒完全爆發,每次幾乎都伴有可怕的鑼聲與鈸的巨響,我的直覺~就是安魂曲。前奏那些沉靜的音樂自此也由法國號與小號奏出(17:49),也完全成了悲慘的情境,再現部就從這裡慢慢開始,準備接到第一主題。 當呈示部第一主題變奏(7:04)一樣的音樂出現時(19:33),讓人感覺好像歷劫歸來,導引出第二主題(20:10),轉到E大調,由兩支豎笛吹出讓人更感覺寂靜。尾聲由E大調順利轉回e小調(23:30),又聽到剛開始的前奏,只是加了木管的高音,然後又是主音降半音(24:14),寧靜的弦樂高音,與不斷出現的主要動機(26:00),樂章就在孤獨的短笛高音,與寧靜的弦樂下,於e小調悄悄結束。 第二樂章是快板,相當於傳統的詼諧曲,很快也很短,在蕭士塔高維契的「證言」中,他說這是史達林的畫像,我認為有可信度,看杜達美如何揮舞指揮棒指揮這樂章是個享受。大概也可分為ABA三段,A段是降b小調,主要主題節奏聽來是兩短一長(其實是一樣長),和聲很簡單是由降d小調主和弦(27:56)回到同樣和弦(28:00),然後又出現了他典型的滾動式音型(28:06)。
從這節奏開始了新的段落(33:20),轉到G大調,長笛明確的吹出了DSCH音型(D,降E,C,B,33:24),也就是老蕭名字的縮寫(Dmitrii SCHostakowitch),這可能就是代表他本人,在史達林死後,終於大聲宣告了。
第二主題過後,低音出現第一樂章的主要動機(36:09),第二主題又出現(36:38)~很有趣的是,這主題每次出現都沒轉調,用原調,由此可見也是一個人的名字動機是滿可能的…隨後此主題又一再重複,並配合不同的音樂,直到鑼輕敲(38:37),才返回英國管吹的第一主題(38:45),比樂章剛開始升了一個半音。
b小調直接上升為E大調,帶有喧鬧不已但可愛的伴奏音型,短笛吹的音型(50:47),與剛開始的三度&四度的上升相關,過門的滾動節奏讓人想到第二樂章,轉到f小調讓曲子有點陰暗,這是不是史達林來了啊?...
此時也出現第二,第三樂章的兩短一長節奏(51:53),結束了呈示部。發展部開始(52:12),低音管奏出有點逗趣的第一主題變奏,與第二樂章的節奏(52:22),兩者不斷交替,好像在對抗。 再現部開始,前奏的三度&四度的上升又出現(54:29),只是這裡轉到E大調,那雙簧管的動機現在則以弦樂單純地奏出(semplice,54:39),DSCH音型配合大提琴的第二主題(54:54),前奏的元素還是繼續著(55:02)… 弦樂又加弱音器演奏那雙簧管旋律(55:23),低音管可愛的奏出第一主題變奏(55:50),驅散了沉重,第二樂章的節奏由弦樂奏出(56:26),還是死盯不放,法國號再度吹出DSCH音型(56:36),引導第二主題 (56:38),第一主題又出現(56:53),又與第二主題的節奏交替,還有DSCH音型(57:12),導向尾聲。 聽老蕭越久,越覺他的音樂每段都有其意義,而不是只有好聽與否而已,而在這首交響曲中重獲自由,卻乍暖還寒的心境,更是耐人尋思;當未來有了希望時,往事仍歷歷在目。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推薦閱讀: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