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蕭士塔高維契,和他的第十二號交響曲(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2)
2015/04/06 20:34:50瀏覽6640|回應10|推薦74


推薦閱讀: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的故事(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這個月(4月)17日及24日,國內兩大交響樂團NSO和NTSO,將分別演奏蕭士塔高維契第十二號交響曲,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少有像蕭士塔高維契這樣,幾乎是評價兩極的作曲家,也很少像他的第十二號交響曲一樣,幾乎是評價兩極的曲子,難道我們對他不夠了解嗎?他是年代最靠近我們的作曲家之一,他去世時我都已經出生了...

我想原因是在於前蘇聯的因素,他由於身在其中,個性又偏向軟弱,所以常常不願說真話~明明很討厭史達林對他創作的干預,他卻俯首聽命兼歌功頌德;明明能用最新潮的技法創作,卻寫了一堆作風保守的曲子,我想一切都是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當時史達林可是會處決不聽話的人民,誰叫老蕭沒有勇氣像同胞史特拉汶斯基一樣,乾脆離開蘇俄,去可以自由創作的國家呢?

這當然也是因為他的愛國,以及為了求生存等等的複雜因素所造成的結果,總之,人是複雜的,不能因為蕭士塔高維契是音樂巨匠,就認為他任何方面都是偉大的。第十二號交響曲是他1960年加入蘇共時寫的,有一個標題“1917年“,這是為了紀念當年的十月革命,蘇俄共產黨推翻了沙皇,全面統治俄國,其各樂章標題的歌功頌德,已經到了諂媚的程度,現在看來只能說很諷刺,也是本曲在西方一直抬不起頭來的原因。

而弔詭的是~在蕭士塔高維契去世後,一位聲稱與他訪談過的記者,把內容寫成了回憶錄,並在西方出版,裡面說第十二號交響曲的終樂章,那對歌頌共產黨的勝利主題「人類的黎明」,其實是蕭士塔高維契少年時目睹革命後,為了犧牲者所寫的送葬曲改編的,所以紀念列寧其實只是幌子...後經學者研究,有人更認為這所謂的「革命犧牲者」,指的竟然不是蘇共志士,而是被列寧所屠殺的民主立憲派人士!蕭士塔高維契的同學後來也說老蕭本身原本是反共的,後來才認同共黨,但另一派人則指稱這本回憶錄是偽書,證據也是洋洋灑灑,現在還成了學界最主流的意見,那老蕭到底是反共還是真心歌功頌德?第十二號交響曲到底是頌揚列寧,還是哀悼那些犧牲者?真相恐隨著他1975年的去世,永遠無法得知。

列寧在十月革命

我想如果拋開非黑即白的迷思,持平而論,老蕭不可能痛恨共產黨的所有,不然他也不會在此體制下努力發表作品,並聽其號令達五十年左右,而1918年列寧獲得政權後,也沒有箝制藝術表演,蘇俄境內的藝術家在突破沙皇體制後反而更見蓬勃發展,他這時的作品也是新奇大膽,充滿自信的開展自己的人生。只是在史達林掌權後,共產黨才開始管制言論及藝術表演自由,所以老蕭痛恨史達林實屬必然,而在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他馬上就生龍活虎起來,繼續在共產黨體制下努力寫作,還乾脆入了黨,美國大作曲家如柯普蘭,英國的布列頓,根本就不管他的政治傾向為何,仍然視他為當代偉大的音樂家,他也去西方國家領獎及發表作品,「鐵幕」對他來說好像沒那麼嚴重...

如今第十二號交響曲早就超越了時代,當紅的年輕指揮家,來自南美委內瑞拉的Dudamel,就很喜歡演奏此曲,他的背景與北極熊老蕭可說天差地別,在美國大紅大紫的他,也沒必要去紀念一個對許多人來說只是災禍的前蘇聯十月革命,我想Dudamel只是單純喜歡此曲而已,職業音樂家還是很務實的,他們認為應該以音樂為主,那些考證與爭議並不那麼重要,我也同意這樣的想法~對我來說,第十二號交響曲是非常精彩的,尤其是其中奔放的節奏,宏偉的管絃樂音響令人印象深刻,更繼承了貝多芬以來的交響樂傳統,四個樂章結構極為緊密,令人嘆為觀止。

看上面影片,這是Järvi指揮The Gothenburg Symphonic Orchestra的演奏,聽了十分過癮,大致分析一下~剛開始是大提琴的序奏,氣氛沉重,第一樂章標題是「革命在聖彼得堡」,這是指1917年的二月革命,人民推翻了沙皇,組成了臨時政府,這沉重的d小調似乎在描寫革命前俄國人的苦難,和聲後來充滿半音變化,然後脫胎自序奏的第一主題響起(1:28),這其實是節奏很有趣的主題,快速而有滾動性,好像這些沉重有即將得到拯救似的~曲勢也隨之越滾越大,充滿三拍子與四拍子的對比,然後加進了列寧喜歡的革命歌曲「憎恨的熔爐」開頭部分(有四個音,2:48),氣氛更加激烈,如同戰爭,然後是莊嚴的第二主題(4:07),這就是革命主題,剛開始好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終樂章一樣,只是由低音弦樂靜靜開始,但和聲逐漸豐滿,力度加大,後來還與革命歌曲進行對位(6:14),氣勢更加莊嚴,但突然就結束了~開始了發展部(6:41)。

這發展部十分精彩,第一第二主題,以及革命歌曲都拼命的奔馳,節奏非常激動,絕對是本交響曲最動聽之處,後來更有一個弱拍子開始的,三個音的主題加入戰局(9:52),這主題有日本學者認為三個音的名字是「史達林」的縮寫,這我不予置評,但它很明顯是由「憎恨的熔爐」開頭那四個音來的,只是縮成了三個音(又是三拍子與四拍子的對比),這主題將在後幾個樂章扮演重要角色:



然後第一主題沒再現,第二主題雖有再現,但十分平靜,還越來越壓抑(10:21),與越來越輝煌的呈示部不同,表達革命雖然推翻了沙皇,但不是人民真正想要的~因為是換成臨時政府在執政,不是共產黨啦!...然後長號低音號奏出了序奏的旋律(11:39),氣氛簡直就成了送葬音樂,弦樂輕輕撥奏三音主題(12:09),不間斷的進入第二樂章。

比起第一樂章滾動性的強烈節奏,第二樂章就平靜多了,標題是「拉茲里夫湖」,是列寧在奪得政權失敗後落跑與努力再起的地方,先是由大提琴緩緩奏出弱起的旋律,法國號再靜靜奏出第一主題(13:13),與交響曲剛開始的序奏氣氛相似,就是很消沉痛苦,弱起的三音主題仍在撥奏。然而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出現帶來了一線光明(15:16),他並未放棄革命,後來還與消沉的第一主題對位,然後出現了第二主題(18:29),這與終樂章勝利的第一主題是很相似的,只是這裡格局還是走不出來,弱起的旋律還是不斷製造悲慘的氣氛,最後只剩長號獨奏著第一主題(22:51),以及一堆由大提琴撥奏的三音主題...然後不間斷的進入第三樂章。

這樂章的標題是「曙光」,意思是曙光號巡洋艦,它在十月革命時砲擊臨時政府所在的東宮,打響了共產黨革命成功的號角,所以剛開始就由定音鼓敲了好幾聲如同砲擊般的音符(25:35),然後又出現了一堆弦樂撥奏的三音主題,第二樂章第二主題又由雙簧管豎笛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奏出(26:20),如上所說,這是與終樂章勝利的第一主題很相似的,這時卻出現了類似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如霧般,逐漸迷漫的弦樂音階(27:38),讓人想到列寧在革命前曾去芬蘭擬定國策,老蕭在作此曲前,也有去參拜剛去世不久的西貝流士之墓,低音號又在此背景上用很低的音,奏出第一樂章第二主題(27:45),隨後此一主題大放光明,還與第二樂章第二主題形成精彩的對位,終於接到第四樂章,這樂章的標題是「人類的黎明」,就是頌讚蘇俄共產黨專政啦,現代聽來真的超諷刺...

然後出現了勝利主題(第一主題,30:00),這主題其實在第二號交響曲就出現過,那首曲子也是獻給列寧的,所以也可說這是「列寧主題」,但如前所述,他的回憶錄裡卻認為這是革命犧牲者的主題,曲子就變成了哀悼的輓歌,至於是勝利之歌還是輓歌,就由聽者自己來評斷吧~然後出現了流麗優美的第二主題(31:27),越來越歡欣鼓舞,象徵共產黨已打垮臨時政府,獲得勝利,然後第二主題與序奏、勝利主題都合在了一起,然後勝利主題由法國號獨奏,弦樂撥弦的三音主題為伴奏(33:32),第二主題隨後再現(34:40),結尾時第一樂章那滾動式的第一主題又出現了(35:40),與序奏、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第二樂章第二主題、三音主題等共同構築出雄偉壯麗的高潮,原來這些主題都是有所相關,從這可看出老蕭在交響曲寫作上是何等嚴密,他用這些素材試圖導引到主調D大調,讓全曲圓滿...但不對啊~怎麼節奏一下三拍子,一下五拍子,而且在五拍子時必定出現那弱起的三音主題(36:52),反而弄得像是g小調一樣,徹底阻礙了曲子結束(還好幾次。。。),最後好不容易才以D大調大三和弦結束,但聽起來怎麼也很像是g小調的屬和絃?...其中奧妙,就由大家自己去體會了喔~在我看來,三音主題搞不好是「死亡主題」,由第一樂章聽下來就知道了,這根本就是夾雜在光輝中的陰暗,也就是為了勝利而造成的死亡~老蕭曾說自己大部分的交響曲是墓碑,我多少有些相信...

另外第三樂章描述的曙光巡洋艦砲轟冬宮一事,後來被多位歷史學家考證為虛構,還有人說十月革命根本沒流什麼血,哪來的犧牲者?...總之~我沒看過爭議這麼多的交響曲,老蕭到底對這些東西知不知情?我想他的音樂已經回答了我們:這些都不重要啦,聽我的音樂就是了~這不是一首根植於西方傳統,又能創新的的交響曲嗎?(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21585530

 回應文章

a
2016/11/02 07:06
wwwww(123@abc.com)

牛仔3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貼上回應...
2015/04/20 10:41
牛仔3號於<小吃店文> 2015-04-20  回覆:

的確是竹東那家麵店,朋友推薦之.第一次去遇上公休,又靠近市場,人車紛雜,一時間也未曾專程入內用膳.這次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原來他們在新竹也開了分店?這我首次聽聞.新竹分店也是類似的裝潢嗎?

上周六的確很想赴北聽夏兄精闢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樂評,無奈前一日晚上看完"鐘樓怪人"音樂劇,回家很晚,次日精神不足,失去了此回聆聽的機會.希望夏兄下次有演講時能特別告知我一聲.我不用fb,這點吃虧了?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20 22:40 回覆:
牛仔三號晚安~新竹店裝潢我不太清楚喔,只是因為經過時有看到這家店而已,因為我都一定認明「創始店」,所以若要吃還是去竹東,哈哈。謝謝妳的支持,沒來聽不要緊,大家都很忙碌,假日也多是需要休息的時間,下次有的話會特別告知妳喔。

牛仔3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您的講座很有興趣
2015/04/15 23:37
可以不報名,現場參加嗎?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15 23:42 回覆:
牛仔三號晚安~可以啊,講座的時間地點詳情在這,禮拜六直接來就好囉,謝謝~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55082321418753/

Bianc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9 23:07

曾經在音樂廳聽過這首曲子,當時的樂曲介紹把這三音主題比喻為"K.G.B."!懷疑大笑

想像中藝術家應該最是與政治扯不上關係的人,然而歷史上卻有許多文學、音樂家被政治綁架的例子,他們往往成為政治人物的彩妝師,種種複雜因素或許身不由己,如同希特勒時代,總有人難免遭受後世的質疑甚至撻伐。

蕭士塔高維契的大部頭作品除了第五號我普遍陌生,也和樓下Oskar一樣,非常喜歡他的《Waltz No.2》!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11 22:07 回覆:
Bianca晚安~我有時真的覺得有些音樂上的解釋很扯,這三音主題被說是史達林,或K.G.B,事實上到曲子最後,一直阻礙列寧革命勝利的三音主題,怎會是這兩個呢?於理論或邏輯都不合,而且這三音主題在第二樂章算是主角,但這樂章的主題是列寧失敗後躲藏起來,難道那時史達林有什麼重要性,或是那時有K.G.B嗎?第十二號交響曲一直爭議很多,政治真的是最主要的因素,但若真的完全以政治關係來解釋這首交響曲,那就很容易犯邏輯上的錯誤,像希特勒時代的音樂也是有這種問題。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9 00:32
其實拿掉政治圖騰之後的樂曲,仍有創作者本身的想望與熱情,即使他表面上受到思想箝制,但暗地裡還是有著自我的嚮往與追求,時間會讓這些作品有所評價。這情況也類似日據時期的臺灣,雖然日本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但有理想抱負的音樂人,依然可以藉由各種形式來傳達憂國懷鄉的民族情懷。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09 22:05 回覆:
浮生大哥晚安~聽你說我才想到,原來我們台灣的本土創作者也碰過相同的問題,政治是可以暫時箝制人的行為,但想像力與創造力還是可用別的方式找到自己的路,時間只會讓這些路更加寬廣與平坦,我過去對日據時代的殖民史還滿有興趣,只是因為忙碌已久未閱讀,那時代的台灣人可說是經歷考驗,但卻更加茁壯。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7 21:53
這位曾經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擔任理論作曲教授(時間為公元一九三七年),也在兩年後因為史達林在歌劇《德慕森克郡的馬克白夫人》沒有謝幕,就先行離席的風波(所謂「政治不正確」?)之中,導致受到連串批判、甚至丟掉飯碗的蕭士塔高維奇,我初次接觸其創作,是在公元兩千零三年,買到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與羅斯托波維奇合作演出,我個人感到旋律有種窒息感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以及前述俄羅斯大提琴泰斗親自執起指揮棒,跟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共同灌錄、第一樂章很適合當作諸如自我省思,或者在敘述回憶過往的文章,擔任背景音樂的《D 小調第五號交響曲:革命》;這兩首樂曲都由「德國大花版」(Deutsche Grammphon)發行;後來也在 YOUTUBE 聆賞到已故的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揮紐約愛樂的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FF4HyB77hQ

會留下這些跟夏爾克此篇大作內容,應該沒什麼相關的言論,除了我自己本身在樂譜、樂理、配器等相關討論方面,完全鴨子聽雷、閱讀有字天書以外,也因為後來又聽到他的《C 大調第七號交響曲》(別名「列寧格勒」。本來在二次大戰期間相當受歡迎,但是進入美蘇冷戰之後,被認定政治意味太濃厚,旋即被打入冷宮的作品)以後,覺得滿失望(或許是《D 小調第五號交響曲:革命》給我的震撼感太強,導致風格有些陰沉的第七號讓我太有落差)的緣故。

從前述的兩千零三年初次接觸蕭士塔高維奇,到已經過了十二年的現在,或許我會再找時間品味這位政治傾向模糊(我個人以為:這是自保、也是保護家人的最好辦法,尤其當某位藝術工作者,不屑或不想同當權者與搖尾系統掛鉤,卻又無法公開表明心聲以致玉石俱焚時,更是如此)的音樂創作者,所譜寫的十二首交響曲。對啦,他的《華爾滋第二號》(Waltz No.2)也是我相當喜愛的小品。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08 23:36 回覆:

Oskar晚安:

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我還沒聽過,第五號倒是滿熟的,伯恩斯坦的演奏我一直很喜歡,熱情但又不失控制力,今天晚上我從頭到尾聽了一遍呢~第七號我則認為是他交響曲的最高傑作,剛開始確實不太討好,也太長,但越聽會越喜歡,現在還好都已在歐美頻繁演出,老蕭確實是二十世紀初生的作曲家裡最受現代人歡迎的。

我覺得他並不是很討厭共產黨,不然他可以不寫東西啊,反正不做不錯就好,但他卻積極的歌功頌德,可見他不只是要保命,還想占住蘇俄作曲家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呢~當然他更羨慕西方自由的環境應該是沒疑問的,他的華爾滋我聽過,非常動聽。

 


詹于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7 14:12

~作品中常看到極端情感的表現

也許跟當時的社會型態開始轉變有關係

十月革命~在他的記憶裡留下深刻印

這樣的曲子.樂曲間有張力~

在歷史的考證下~應該是很有價值的

謝謝夏爾克分享~祝福春日愉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07 20:19 回覆:
瑀璇晚安~有人說老蕭是當年站在車站裡歡迎列寧的一群,可是也有人認為沒這回事,因為當時他曾給自己親戚寫信說:他的送葬進行曲為的是要哀悼兩個人...而這兩個人都是臨時政府裡的主導者,也就是列寧和共產黨的敵人。所以老蕭對列寧的看法到底如何,恐怕還是個謎~我們作為聽眾除了欣賞樂曲外,了解其背景也滿有意思,只要這別干擾自己對音樂本身的判斷就行了~連假放完要上班了,辛苦囉。

reaizuguo*😻愛吃的民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d---0.o---b
2015/04/07 09:03

解說的精彩極了!

要探討老蕭內心世界的,描述的可能更多是探討者內心所想的,~呵呵
至少,老蕭於1955年替電影《牛虻》寫浪漫曲時,內心是愉悅的,不然怎能譜出那麼美的旋律。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07 20:12 回覆:
reaizuguo兄晚安~這篇是為了我4.24要去聽NTSO音樂會而寫的,所以把他的總譜,回憶錄「證言」,甚至國外相關論文都讀了,希望能對此曲作全方位的了解,當然最重要的是去體會他創作時的一些心裡想法。他這人性格多變,時而可能歡愉,時而可能憂鬱,不然也沒辦法創作出那麼多性格特異的作品...

飛雪(星光駐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6 21:44

一首曲子在作者死後如此被爭論

而且是正反兩極的政治評論

倒是很新鮮

音樂和畫作一樣

當內涵不是那麼鮮明時

很容易形成各自表述

但這也是相輔相成的

十二號交響曲若沒有這些爭議

或許也得不到那麼多關愛的眼神

就像梵谷~生前若沒那些怪異的行徑與瘋癲

死後他的畫也不會創天價

藝術不應該墨守成規

而是要創造自己時代的價值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07 20:06 回覆:
飛雪晚安~一直以來,只要談到老蕭,政治就如影隨形,這主要是因為他的蘇共背景,以及那本爭議的回憶錄~證言。第十二號交響曲確實是爭議中之爭議,不過這之前造成的是被埋沒~因為西方人根本就不喜歡列寧,而這位蘇俄國父卻是曲子被題獻的對象。還好後來幾個指揮家純從音樂方面著手,避開了爭議,才知這根本就是一首現代交響鉅作,梵谷和早期的老蕭其實還滿像的,都是不墨守成規,甚至有點瘋狂,以後有機會再介紹他的早期作品。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6 20:56

四月十八日下午兩點,應馬勒愛樂協會之邀,我將在夜鶯講堂(台北市錦州街28號5樓)舉辦馬勒的遺作「第十號交響曲」的演講,各位朋友若有空可前往一聚,現場備有點心,報名請洽馬勒愛樂協會,若想參加,就點選「要參加」即可喔~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5508232141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