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07 10:40:52瀏覽536|回應0|推薦1 | |
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 佛陀大導師,始終如是教。 延伸閱讀:勿忘緣起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6792819
福虎年元旦後九天,小雪後五日是臘月初八,這一天是佛陀成道日,怹自身作證離苦、究竟解脫,此後的餘生為有情眾生轉動離苦法輪,在四十五年的遊化歲月裡,不放棄任何一個因緣,始終殷殷教授教誡戒學、定學、慧學的法要,引領修習者也得離苦究竟解脫,是故,這無比殊勝莊嚴的成道日也稱法寶節。 延伸閱讀:在人間修道成佛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52402831
節錄文如下:
01. 念住主要是要求行者保持攝心於當下,主要任務是審知身體目前的狀況,覺察當下感受如何,以及心如何在當下現行,而不是回憶起之前所發生的事。持續穩定地安住於念,而沒有即時以批判態度做出回應,也沒有被內心的雜念所捲走,讓對當下的覺知能包括更多的面向和細節。 延伸閱讀:四念住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6631692
02. 透過念住禪修而發展的這種當下的念(正念),即是通往解脫的八聖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巴利文的念住(Satipaṭṭhāna)主要是關於修行者如何建立和維持念住。換句話說,念住並不在於做了什麼。其實,修習念住就只是持續念念隨覺(明覺相續)。如此隨時保持現前念念隨覺,便成為覺醒的因素。依此方式理解,四念住構成念覺支,以便其能善安立「念覺支」是其他覺支和邁向解脫的基礎,核心素質自始至終是當下一刻「現起」念。 延伸閱讀:七覺支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0863479
03. 除了實現內心覺醒的潛能之外,一旦如此建立起對當下一念的清楚繫念之後,也能成為日常生活裡遷流變化的導航而不發生意外。念注是謹慎的駕御者,所謂「正念善護持,以為善御者」。主要關鍵是以接納和清明的廣闊心態安住於當下;簡言之,即保持念住。然而,過度專注於要到達的最終目的地,則會削弱當前狀況下平穩駕駛的能力。行者於當下繫於念住,自然覺知身體動作,以及諸感官覺受。善護身和守根門又與所安立的念同時運作,使行者能夠即時覺察經由根門擾動心平衡的事物。 延伸閱讀:向中道生活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22275865
04. 失念導致貪欲生,經云:”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繫著。” 當安立正念時,修習者完全覺知當下現前的一切,不被內心的反應所牽制。如是繫念於當下,對所見的一切將如實地只有所見,這不在於避免將事物一體同視,而是看見事物時沒有不善的反應。是故,以警覺、寬廣、接納性的覺知,完全覺知於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不會以不善的方式起反應,這正是念住防護功能的核心。
05. 要正確修持念住,似乎的確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這是對應於「精勤」的素質,或是說「熱切」。念住禪修的實修指導,修行者所需執行的是了知(pajānāti )、審察或觀察(paccavekkhati)和比較(upasamharati);如此,在進行念住禪修的生活時,能強化當下念住現前的心理能力。換言之,念住需要結合「正知 (sampajañña)」或「正智」,以正念(正知正見的念住)來理解當下心中所現起的繫縛,這種結合所導向的平等心,不為世間貪欲、憂惱或頹喪所擾動。行者安住於無所倚賴,不執取(不染著)世間的任何事物。 延伸閱讀:止觀的基石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1548578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