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27 21:58:05瀏覽323|回應0|推薦0 | |
20170426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鳳子(基隆)、萍子(基隆)、玲子(基隆)、香子(文山區)、雲子(澳門)、峯子(板橋)、綦子(新莊)、女子(台南)。毛小孩:法來(基隆)、法淨與法住(基隆)、法祥(台南)。 一、慧學分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禮敬 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今晚分享印度內觀研究所編著的《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中譯:大念住經或大念處經)一書中的附註之選文。為什麼選讀這幾段文呢? 因為,我們身為一位修習止觀禪的行者,不可不知「提起正念」的「正念」,就是四念住修行的核心要素。念住於「身」體、感「受」、「心」及「法」等四個面向,從中培養且建立起持續的覺知力與洞察力,徹底體認與了知身心實相或諸法實相,就只是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別無其它了。有了對身心諸法實相的體悟後,這個念住修持自然轉化成一股正知正見的生命基石,活著的每一刻能夠徹底了知無常、苦、無我,進而漸漸離斷所有的三毒煩惱,心從行苦中解脫出來,進入一種止息寂靜的心狀態。這就是佛陀宣講《大念處經》的本懷,更是為什麼以Mahā-satipaṭṭhāna(大念住)為經題之所在。 又內觀中心葛印卡老師以自身實修經驗參照佛典來詮釋巴利語satipaṭṭhāna、Sampajāno、sampajañña等三個詞義,是值得我們深思、歡喜奉行的。下面就為大家宣讀選文─ 「satipaṭṭhāna 〔覺知的建立/念住〕,Sati意指「覺知」。satipaṭṭhāna意味著禪修者必須精勤地和不間斷地修行,以堅固地建立起覺知或念住。因此我們以『覺知的建立/念住』來表達這個含意:一個人積極努力地在感受的層面上,對身心保持持續不斷的覺知。……內觀的修行是為了導致心的淨化而非為了禪那,因此sati只可詮釋為對當下的覺知,而不是對過去的記憶,或對未來的夢想。每當佛陀被詢問到sati(覺知)時,他總是加入sampajañña(時時徹知無常)一詞或Sampajāno(sampajañña的形容詞)。經常連結這些字的結果,導致sampajañña常常被定義為近乎sati的同義字,而被當作「完全的覺知」、「清楚的理解」、或保持念住的教誨。比較接近sampajañña完整意義的另一個傳統翻譯是「正知/正智」。……只有當一個人了知道無常的特性(生起、停留和滅去)時,才算是sampajāno(時時徹知無常)。這了知必須立基於感受,如果無常的特性沒有在感受的層面上體驗,那麼他的了知只是知識上的理解,因為唯有透過感受,才能產生直接的體驗。 佛陀對sampajañña(時時徹知無常)的第二個解釋,強調sampajañña必須是持續不斷的。佛陀在《大念住經》裡不斷重複這個字。……正確地瞭解佛陀的教導,就可以清楚知道,如果這持續不斷的sampajañña只是在於徹底地了知行走、飲食、和身體其他活動的外在過程,那麼所練習的只不過是sati(覺知)。然而,當禪修者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如果持續不斷的徹底了知也包含了對感受的生滅特性,那麼所練習的就是sampajāno satimā(正念正知的覺知、時時徹知無常),也就是在開發pañña(般若智慧)。 佛陀清楚地強調,對所有身心的活動都要時時徹知無常。因此,既然正確瞭解sampajañña這專有名詞對於《大念住經》是如此重要,我們就將其翻譯為『時時徹知無常』,雖然這定義比起傳統所譯的『正知/正智』冗長。」 從這段選文看來可以得知,所謂「正念」是必須有「正知/正智」為基石的覺知。簡言之,對一位佛弟子來說,除了精勤持續不間斷地修習止觀禪,更重要的是必需時時保持對「緣起而無常、苦、無我」有所了知覺照,生命才得以從行苦解脫,獲得真正的究竟的涅槃寂靜。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坐穩後,保持以正知為基石的覺知,「如實」觀察「坐的色身」,只要對所觀察到的狀態或現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親身去體認不管哪一種狀態或現象的出現,都是依緣起而生,也會依另一個緣起而滅。我們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願 所有眾生分享我們聽聞正法的功德,分享我們修持正法的法喜, 更願所有眾生遇值善緣得飲正法之甘露,獲得身心安樂。 也祝福大家今生所有的修持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