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9 14:57:21瀏覽276|回應0|推薦1 | |
20170614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鳳子(基隆)、萍子(基隆)、虹子(基隆)、香子(文山區)、中子(新店)、峯子(板橋)、綦子(新莊)、幼子(彰化)、玉子(台南)、雲子(澳門)。毛小孩:法來(基隆)、法淨與法住(基隆)、法悅(新店)、法果(新莊)、善緣(彰化)、法智(台南)。 一、慧學分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禮敬 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今晚還是恭讀一則出自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著作《智慧之日》的選文。內容是談《中論》第十八品<觀我法品>之「人無我(人空)」修持對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乘行者的重要性。另在《中論》註解書裡,這第十八品的題名有〈觀法品〉、〈觀我品〉與〈觀我法品〉三種,而且論主龍樹菩薩在這一品中說明了自己對佛教的教觀態度與見解,是值得延伸閱讀與深究的。選文如下: 內在的五蘊,組成一個人的身心; 外在的蘊聚,即是不被人們當成自身一部分的所有外在事物。 由於我們的錯誤概念,把這些內外蘊聚 當我們相信「我」和「我所擁有的事物」真實存在, 接著這樣的想法就出現了: 「我覺得這很令人喜愛」、「我覺得這很令人厭惡」, 而這樣的想法分別就是貪、瞋煩惱的根源。 這些煩惱會驅使我們去追求我們覺得喜愛的事物, 逃避我們覺得厭惡的事物, 簡而言之,就是讓我們造下有漏的業行, 導致我們在輪迴中不斷的受苦。 這整個過程就被終止了。 源於深信有「我」的錯誤見解止息了, 於是煩惱就止息了,「業」也就停止了, 結果就是娑婆輪迴中的投生也停止了。 「於輪迴中身不由已的投生」止滅了, 這樣的解脫在聲聞乘和緣覺乘中被稱為涅槃。 依此二途徑修持的行者, 一旦圓滿了悟人無我, 但只要他們還活著,就還餘留有漏的五蘊; 而當他們從這最後一世中逝去, 就證得了「無餘涅槃」的阿羅漢果位, 拋下他們的五蘊,進入寂靜的廣大境中。 一樣也從輪迴轉生中得到了相同的解脫就像阿羅漢一樣, 但是對他們來說,卻有不一樣的結果: 由於他們對有情眾生的慈悲, 由於他們希望能帶領眾生也脫離輪迴的渴望, 所以他們一再一再不斷轉世投生回到輪迴中。 只有自己解脫,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 他們要每一位眾生都解脫! 就像無著賢菩薩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所寫的: 「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 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這四句偈白話文: 從無始以來,我的母親們就慈悲愛護著我, 如果他們現在還在受苦,那我的快樂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為了解脫無邊的有情眾生,生起菩提心, 是一個菩薩應作的修持。 所以,菩薩們很歡喜的一再一再投生到輪迴中。 然而他們並不因此而痛苦, 當他們知道並沒有一個可受苦的人存在著, 他們又怎麼會痛苦呢? 了悟了「人無我」這一點以後, 輪迴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場快樂的體驗。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各自用功的靜坐時間。首先攝心專注於如實觀察入息與出息,數分鐘之後,再憶念法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然後以對緣起而無常、苦、無我的認識去覺察身受心法,並從中體解一切的顯相,僅是緣起的顯相,如夢一場,沒有實存的主體。這樣做來,能夠讓每一次的靜坐禪修深化對「人空或人無我」的了悟。我們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眾生得遇法緣,修學菩薩行,圓滿佛菩提。 願 您及親人家眷,身無病苦,心無憂惱,善願得遇善緣成就圓滿。 願 您修持止觀的所有功德,皆成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