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3 13:00:00瀏覽492|回應0|推薦2 | |
20191123 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共讀範圍: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之<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頁182-頁185。
關於「七覺支的實踐」,討論要點,摘記如下:
一、何謂「七覺支」? 修習七覺支圓滿,必滅除諸苦,乃至究竟苦邊。
1.《雜阿含710經》:「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五蓋),修習七法(七覺支),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輕安)、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2. 什麼是「斷愛、轉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1) 修習七覺支,證入有學聖位時,貪愛已不現行(斷愛),並且拔除了「有身見、戒禁取、疑」等三結(轉結);最後圓滿無學聖位時,俱生的「我慢」完全根除,稱作正慢現觀(慢無間等),並且「貪愛的隨眠」也完全滅除了,稱作已作苦邊(究竟苦邊)。 2)《瑜伽師地論》卷87,攝氏分,如是云:「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三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正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
二、如何由修習「四念住(另譯:四念處)」銜接到圓滿「七覺支」乃至「明、解脫」清淨滿足呢?
1. 四念住深化修,得圓滿七覺支。針對個人身心所攝的身、受、心、法等「念覺支」,不斷努力地觀察、覺知、思擇:五蘊的生滅無常、無我;在止觀雙修下「擇法覺支、精進覺支」,漸漸地生起「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再繼續觀察身心最微細的生滅變化,仍然保持平等心之「捨覺支」,將貪瞋痴的習性一層層地根除,層層上進,因而圓滿了七覺支。
2.《雜阿含281經》如是云: 1)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目揵連!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身念處),(1)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2)於彼,心念選擇於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逮得擇法覺分滿足。(3)選擇彼法,覺想思量,方便修習精進覺分;方便修習精進覺分已,逮得精進覺分滿足。(4)勤精進已,生歡喜心,爾時,修習方便歡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已,逮得歡喜覺分滿足。(5)心歡喜已,身心止息,爾時,修習猗息(輕安)覺分;修習猗息覺分已,逮得猗息覺分滿足。(6)身心息已,得三摩提(三摩地、三昧),爾時,修習定覺分;修習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7)謂一其心,貪憂滅息,內心行捨,方便修習捨覺分;方便修習捨覺分已,逮得捨覺分清淨滿足。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如是,修習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2)云何修習七覺分,明、解脫滿足?目揵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離欲、依滅、捨於進趣修念覺分,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乃至修習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修習七覺分已,明、解脫清淨滿足。如是,目揵連!法法相依,從此岸而到彼岸。」
三、相應「四聖諦」而修「一切法行」,必是「層層上進」至圓滿菩提為止。
1. 止觀行者在修習解脫道過程,必是相應「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實修的過程,也是立足於個人身心上的五蘊觀修。並且,於一一法的實修過程,更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的層層上進,及至圓滿菩提。 2.《相應部46.27經》:「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導向渴愛之滅的道與道跡!比丘們!什麼是導向渴愛之滅的道與道跡呢?即:七覺支,哪七個呢?念覺支……平靜覺支。比丘們!當如何已修習、多修習七覺支時,導向渴愛之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念覺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平靜覺支,比丘們!當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七覺支時,導向渴愛之滅。」 3. 什麼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1) 對「五蘊之苦」,生起脫離之心,這是「依遠離」,是相應「苦聖諦」實修。 2) 對「五蘊之苦的愛欲」,起脫離之心,這是「依離欲」,是相應「集聖諦」實修。 3) 對「滅苦是修行的目標」,生起堅定的願心,這是「依於滅」,是相應「滅聖諦」實修。 4) 對「滅苦之道」,不斷實踐,往上修至圓滿,這是「向於捨」,是相應「道聖諦」實修。
四、延伸聆聽:楊郁文老師談佛法「清淨聖慧眼→淨信道德」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