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11 10:38:19瀏覽334|回應0|推薦2 | |
2020.10.25 民生部落禪藝法聚──慧學法談 (預習文) 共讀: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雜阿含經的探索>與<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
一、在佛法的實踐上,「止」與「觀」是最核心的二大項目,其內涵相同於「定」與「慧」,因為,修「止」得「定」,修「觀」得「慧」故;而修習「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也成於「止」,當「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一) 北傳《雜阿含305經》云:「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正慢無間等:慢隨眠的完全止滅。無間等:現觀),究竟苦邊(苦的完全結束)。」
二) 南傳《中部149經》云:「他的這二法雙連轉起(等持、雙運)了:止與觀,他以證智遍知那些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以證智捨斷那些應該以證智捨斷的法,以證智修習那些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以證智作證那些應該以證智作證的法。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應該回答『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些是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捨斷的法?無明與有的渴愛,這些是應以證智捨斷的法。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止與觀,這些是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作證的法?明與解脫,這些是應該以證智作證的法。」
三) 北傳《雜阿含464經》云:「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四) 由上面經文可知,釋尊時期,釋尊與聲聞弟子們都是修習相同的「止觀法門」,並在止觀雙運下證得解脫果。而有關如何實踐止觀法門的說明,則以北傳《雜阿含經》與南傳《相應尼柯耶》或稱《相應部》的記載最為具體、明確。誠如上面《雜阿含305經》明白地指出,佛弟子所要修習的是止與觀;所要清楚觀察的對象是名與色:主要是指自己的身心五蘊 (由南傳《中部149經》更明確得知是「五取蘊」,是了知執取五蘊的現狀);修習止觀之後,就可漸漸地斷除無明及對三有的渴愛、貪愛(於三有處生起三愛:欲有—欲愛,色有—色愛,無色有—無色愛);並於完全斷盡各種有漏業行與煩惱時,證得明 ( 無「無明」)及解脫 (與「明」相應觸離執取而心解脫,乃至不再受生死輪迴之「不受後有」究竟解脫),達成修習止觀法門的目的—證滅聖諦。
二、接下來的一段較長時間裡,我們將陸續探索「第五章 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因為文本乃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佛典依據,及《雜阿含經》本母《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作闡釋、說明釋尊所傳的止觀法門,所以,在進入第五章主題前,先對「第一章《雜阿含經》的探究」作概述。
一) 釋尊的法說、義說、法次法說之內容,即是「佛法」的主體。釋尊入滅之後,這些「佛法」隨著「此時、此地、此人」的各種因緣而演繹、流布、發展著…… 延伸閱讀:「佛法」隨緣流布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6320353
1. “「佛法」是:在聖典中,還沒有大乘(菩薩-利他-成佛為目標)與小乘(聲聞-自利-解脫為目標)的對立;在佛教史上,是佛滅後初五百年的佛教。對於這一階段的「佛法」,近代學者分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對原始佛教分裂而成之各教團派別之總稱)。分類與含義,學者間還沒有明確一致的定論。”
2. 印公以為,”佛陀時代,四五或說四九年的教化活動,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眾部與上座部(二部根本分裂主因:十事之律制)分立以後,是「部派佛教」。佛滅後,到還沒有部派對立的那個時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對於「佛法」的研究,「原始佛教」是最主要的環節。各部派所公認的「經」與「律」,就是「原始佛教」時代所集成的,代表著「原始佛教」。所以如不從「原始佛教」時代所集成的聖典去探求,對於「根本佛教」,是根本無法了解的。” 是故,發展中的佛教史之分期大抵是「根本佛教(釋尊在世時期)」→「原始佛教(釋尊入滅後到未根本分裂分立時期)」、「部派佛教(由根本分裂而分流設立教團時期)」
3. ”「原始佛教」時代所集成(集結或稱結集)的聖典,大概的說,有兩部分:「經」(又稱「契經」,梵語sūtra,巴利語sutta,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經」),與「律」(梵語及巴利語vinaya的音譯:毘奈耶)。「原始佛教」時期,由於傳承的,區域的關係,教團內部的風格、思想,都已有了分化的傾向,集成的「經」與「律」,也就存有異說及可以引起異說的因素。而「部派佛教」只是繼承「原始佛教」的發展傾向,而終於因人、因事 、因義理的明辨而對立起來。”
4. “現有經、律,決非都是佛滅第一夏,「第一次結集」所集成的;現存的經律自身,提供了明確的證據。……經文明白說到:「如來涅槃以後」;或「佛弟子所說」而被編入「阿含經」的,不在少數。” 換句話說,印公認為:經與律,是不斷的傳誦出來,經不斷地集結而完成的,並非如傳說的那樣,一次集結就一切完成了。
二) 關於貼近「根本佛教」釋尊法教的「經藏」—北傳系漢譯《阿含經》或南傳系巴利聖典《尼柯耶》,大致是釋尊入滅百年內之「第二次結集」所集出的經典;除了”巴利聖典的「小部」,漢譯也有部分的譯出,但有些是部派佛教的作品,所以是不能稱為原始佛教聖典的”,遑論是根本佛教呢。
(一) 北傳系漢譯《阿含經》(梵語及巴利語:āgama,又譯:阿鋡、阿含暮、阿笈摩),是由《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壹阿含經(或云:增一阿含經) 》所構成,故有稱「四阿含」;另依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其成立的先後是: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而漢譯四阿含不像南傳系五部尼柯耶皆出自銅鍱部所傳誦,近代佛學研究者大致主張:《雜阿含經》出於根本說一切有部 (此部位於南印度,其為了跟北印的說一切有部作區分,並顯示自部所傳誦的三藏是「根本佛教」之傳承,故加上「根本」,後人視其為正統的說一切有部)、《中阿含經》出於說一切有部(後人視為旁系的說一切有部)、《長阿含經》出於法藏部、《增壹阿含經》出於大眾部末派。
(二) 南傳系赤銅鍱部或稱銅鍱部所傳承的「經藏」,稱五部《尼柯耶》(巴利語與梵語:Nikāya),由《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及《小部》所構成,總稱為「五部尼柯耶」。與北傳系四阿含作經文對照,大致是《相應部》與《雜阿含經》相當,《中部》與《中阿含經》相當,《長部》與《長阿含經》相當,《增支部》與《增壹阿含經》相當。
(三) 藏傳系雖無整部《雜阿含經》,只有零星幾篇,但卻有完整的《雜阿含經》本母:《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卷85-卷98)。所謂「本母」:梵語mātrkā,巴利語mātikā。音譯為摩呾理迦、摩怛理迦、摩得勒伽;意譯為本母、論母;指於諸經論中反覆研覈諸法,以闡明佛陀之真正教義者。《瑜伽論記》卷5云:「集諸經義論議明之,出生諸經別所詮義,故名本母。」此外,南傳佛教之論書中,置於一論或一章之首,用以揭示基本綱要者,亦稱為摩呾理迦。因此,我們可以經由《雜阿含經》與<攝事分>本母的比對,令《雜阿含經》的義理逐漸明朗。
(四) 延伸閱讀:原始佛教的聖典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11980661
三) 阿含止觀的實踐有所本
(一) 阿含經以《雜阿含經》/《相應尼柯耶》為根本,因此集成內容是將佛陀所教導的一切事相應教結集在內,如:五取蘊、六入處、緣起、食、受、界、諦、安那般那念、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等等事相應教。由此可知,《雜阿含經》是有情眾生實踐生活禪法的指導法本。
(二)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共三冊),是把《雜阿含經》分成七誦五十一相應,且將其中四誦(五陰誦、六入處誦、雜因誦、道品誦)的經文配合<攝事分>本母詳細編整成第一冊與第二冊,這樣使得經論雙方的義理凸顯出來,更使《雜阿含經》的義理不再隱晦,對義理脈絡的分析也提供了莫大的助益。印公於序文如是說:”《雜阿含經》(即《相應阿含》,《相應部》),是佛教界早期結集的聖典,代表了釋尊在世時期的佛法實態。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為主,依世間而覺悟世間,實現出世的理想—涅槃。在流傳世間的佛教聖典中,這是教法的根源,後來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觀」與「瑜伽」的深義,都可以從本經而發見其淵源。這應該是每一位修學佛法者所應該閱讀探究的聖典。”
(三) 當今在實踐方面,且重視阿含義理的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有許多高僧大德的禪修經驗已翻譯成中文出版品,這些亦是重要的文本。譬如: 1. 摩訶布瓦尊者,《尊者阿迦曼傳》或《阿姜曼正傳》 http://www.charity.idv.tw/r/r.htm 2. 佛使比丘,《菩提樹的心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3086 3. 佛使比丘,《人類手冊》 http://compassion.familyds.org/library/maintain/summary_show.php?pmd_id=2282 4. 隆波田,《自覺手冊》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7&bdsn=311&fullscreen= 5. 阿姜查系列出版品 http://www.dhammagarden.com.tw/ 6. 阿姜念,《阿姜念談內觀實修》或《身念住內觀法》 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1595 7. 帕奧禪師著作叢書 https://www.taiwandipa.org.tw/index.php?url=70-20&prg_no=k&start=1 8. 葛印卡的內觀法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