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畝心田勤耕種
2020/01/18 13:00:00瀏覽610|回應0|推薦2

20200118 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共讀範圍: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之<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頁189-頁198。 

關於「菩提道的次第以及道果」文本要點,摘記如下:

 

一、我們欲從苦苦、壞苦、行苦等輪迴中解脫出來,就必須不斷地正確地勤耕心田,釋尊指出正確的耕種法是修習「三十七菩提分法(或稱:三十七道品)」。修習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我們只有如此增進自覺的解脫學,獲得無學位—漏盡阿羅漢果位;才能依自作證而順入更深更廣的三十七菩提分法等覺他之菩薩行,並在穩定、堅忍的菩薩行法中圓滿諸波羅蜜;爾後,才能體證穩當的真正的「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達成究竟的清淨的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勤行菩提道次第體證菩提道果,如孵雞蛋喻;所以,只要在菩提道上踐行實修,終必破除無明殼,得到究竟的漏盡解脫—「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一)《雜阿含263經》云:「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㲉,所以者何? 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復不欲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勤修習故。

 

延伸閱讀:

1) 前行方便對治法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0150066

2) 三心,捨貪憂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2005997

3) 滅苦必經的道路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4735648

 

 

二) 以「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的次第來說明「三十七菩提分」的內容。

 

(一) 資糧道:下品之四念住;中品之四正斷(另稱:四正勤);上品之四神足。

1) 四念住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6631692

2) 四正勤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7422649

3) 四神足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084471

 

(二) 加行道:煖位及頂位之五根;忍位及世第一位之五力。

1) 五根與五力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635343

 

(三) 見道:七覺支。

1) 七覺支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0863479

 

(四) 修道:八聖道。

1) 八聖道的實踐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1116068

 

(五) 究竟道:以「金剛喻定」滅除最後的「無明」,就進入無學道—究竟道。

1) 賢聖修行位次說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666810

 

 

二、五道之三十七菩提分法,就實質而言,不外是以戒律為基礎,不斷地修習禪定與智慧。禪定與智慧的修習,也就是止禪:奢摩他(寂止) 與 觀禪:毗婆舍那(內觀)的修習。

 

一) 止觀的修習重點,不外是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心實相,時時覺察了知自己身心現象的生滅無常—無我,經過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習,見惑(見道所斷的煩惱)及修惑(修道所斷的煩惱)依次根除,因而不再執著為「我」—「我所」,往昔的貪、瞋習性也就不斷地拔除,終必親身經驗「五蘊自性皆空」的真諦;若進而了知「五取蘊(又稱:五受陰) 」應永斷無餘,起厭逆想,對涅槃起寂靜想,再精勤方便修習,必能超越身心「五取蘊(又稱:五受陰) 」的範疇,從所有的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親證涅槃的究竟實相。

 

1) 如何是超越身心五取蘊?《雜阿含61經》云: 

「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彼受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彼行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又稱:極七有),然後究竟苦邊。 

比丘!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2) 因此,對身心五蘊不再執取後,煩惱、隨眠煩惱依次棄捨,心得解脫,而牽引到來世投生趣入「名色」的「有漏業力(無明-行-識)」已止息了。因此,漏盡阿羅漢已完成了自覺自利,不再受生死業力的牽引,於現生證入禪定,得現法樂住,且處於無學位之境地;乃至,能夠以平等心—清淨心進而利益有情眾生,此時對有餘依的漏盡阿羅漢來說,雖有身心與六境接觸,但不再起貪瞋,不再被感受所束縛;直到此生壽盡,進入無餘依涅槃中,也就是超越了身心世界。


 

二) 在這個修止修觀的整個生命淨化過程中,因為正見生命的緣起—無常—苦—無我、無我所故,慈悲心也自然地漸形增長,對有情眾生的關懷與照顧,也因自己的成長而加強,及至奮進圓滿達成菩薩「自利利他」的菩提心行。

 

1) 無上菩提的證得,其道次第又如何呢?釋尊在《雜阿含1177經》中,以譬喻解說:「(喻欲貪、瞋恚、愚痴等三惡不善覺)(喻欲愛、色愛、無色愛)南岸極熱(喻內外六入處)多諸利刺(喻五欲功德),在於闇處(喻無明障閉慧眼),眾多罪人(愚癡凡夫)在於河中(喻處於欲愛、色愛、無色愛之中)(生死)漂沒。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菩薩摩訶薩);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精勤修學)。』漸見小明(得法忍),……勤加方便,遂見平地(持戒)即住於彼,觀察四方(喻現觀四聖諦),見大石山(喻正見),……即登而上,復見清涼八分之水(喻八聖道),……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喻七覺支)……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喻四神足),即坐其上,見五柱帳(五根),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無餘涅槃-習氣無餘離繫),種種枕褥,散華遍布(喻世間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如來、應、等正覺)涼風四湊(喻家樂、遠離樂、寂靜樂、三菩提樂等四種現法樂住),令身安隱,坐高林下,高聲唱言(轉法輪):『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2) 菩薩在證得現觀四聖諦,於見道位便證得無漏的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因而在修道位時,則要修習更深更廣的四神足、五根,並使諸習氣完全拔除,圓滿四種現法樂住及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等定學,且能於名、句、文身等文字語言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因而大轉法輪自在,及至達成圓滿的無上菩提。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