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8 19:43:41瀏覽165|回應0|推薦1 | |
2021.01.24 民生部落禪藝法聚──慧學法談 (預習文) 共讀: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
一) 何謂「入出息念」?巴利語ānāpāna,音譯為「安那般那」,簡稱「安般」;意譯「入息出息」,簡稱「入出息」,指「呼吸」。巴利語sati ,意譯「覺知或正念」。所以「入出息念」或稱「安般念」,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呼吸的深切注意」(Mindfulness of breathing),亦即專注覺知呼吸或觀察呼吸。
二)根據《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指出 「入息出息」有四個異名:風、阿那波那(或譯安那般那)、入息出息、身行;與「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是「呼吸」;整個呼吸的微細過程可分成「入息、中間入息(入息滅已,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出息、中間出息(出息滅已,入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等四個階段。
三) 南北傳佛典上的記載 1. 北傳《雜阿含807經》或南傳《相應部54相應11經》載釋尊於雨安居期間以身示教,坐禪二或說三個月,修習入出息念,怹說:「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云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或載「比丘們!凡那些有學、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離軛安穩希求中的比丘,對他們,當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而,比丘們!凡那些煩惱已盡、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對他們來說,當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念與正知。」
2. 南傳《相應部54相應1經》云:「……坐下,盤腿後,挺直身體,建立起面前的念(集中精神於鼻孔與上唇之間)後,他只具念(完全覺知)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1)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 2)當吸氣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短。』 3)他學習:『經驗著一切身(全身微細諸毛孔),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一切身,我將呼氣。』 4)他學習:『使身行(呼吸)寧靜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呼氣。』 5) (若得初禪或的二禪時),他學習:『經驗著喜,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喜,我將呼氣。』 6) (若得第三禪時),他學習:『經驗著樂,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樂,我將呼氣。』 7) (若於喜、於樂,或生起有我、我所想等,能以智慧通達而不深染著時),他學習:『經驗著心行(受、想),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心行,我將呼氣。』 8)他學習:『使心行寧靜著(心行息除故),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行寧靜著,我將呼氣。』 9) (依未到定,覺察己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等等),他學習:『經驗著心,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心,我將呼氣。』 10)(若為昏沉及睡眠蓋覆障其心,便作意緣淨妙境界以策發其心),他學習:『使心喜悅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喜悅著,我將呼氣。』 11) (若為掉舉、惡作蓋覆障其心,便於內安住寂靜以制持其心),他學習:『集中著心,我將吸氣。』他學習:『集中著心,我將呼氣。』 12) (若於五蓋中,心得清淨),他學習:『使心解脫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解脫著,我將呼氣。』 13) (為了斷隨眠煩惱,故如理觀察諸行無常法性),他學習:『隨觀無常,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無常,我將呼氣。』 14) (於斷界-見道所斷一切行斷中,從彼隨眠煩惱而求解脫),他學習:『隨觀離貪,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離貪,我將呼氣。』 15) (於離欲界-修道所斷一切行斷中,從彼隨眠煩惱而求解脫),他學習:『隨觀滅,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滅,我將呼氣。』 16 ) (後於滅界-一切依滅,從彼隨眠煩惱而求解脫),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呼氣。』 比丘們!當入出息念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有大果、大效益。」
2. 北傳《雜阿含803經》云:「……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呼吸或出息入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1)息長,……。2)息短,……。3)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4)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5)覺知喜,……。6)覺知樂,……。7)覺知心行,……。8)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9)覺知心,……。10)覺知心悅,……。11)覺知心定,……。12)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13)觀察無常,……。14)觀察斷,……。15)觀察無欲,……。16)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身體輕安)、心止息(心無煩苦),有覺有觀(有尋有伺),寂滅,純一,明分想(與無常、苦、無我之明慧相應的想)修習滿足。
3) 由上述二經得知:修持「安般念」的心路,從開始觀察呼吸至心解脫,是層層深入,共有十六個過程(又稱十六特勝或十六勝行),十六個過程是以四個過程為一組,共有四組,也就是身、受、心、法的四念住(或稱四念處)過程;若由修止修觀來看,則是由純修止(如1-4過程)、轉為初修觀(如5-12)到純修觀(13-16)的歷程。
二、另關於「十六勝行」之說明,也可以根據《成實論》卷14<出入息品>(大正32,p0355c16)所載初探之,論云:
「阿那波那(或譯安那般那)十六行,謂念出入息:1)若長、2)若短。念息3)遍身、4)除諸身行(呼吸止息)。5)覺喜、6)覺樂、7)覺心行(受與想)、8)除心行念出入息、9)覺心、10)令心喜、11)令心攝、12)令心解脫、13)念出入息隨無常觀、隨14)斷、15)離、16)滅觀。…… 答曰: 1) 如人上山,若擔重疲乏故息短,行者亦爾;在麁心中,爾時則短。麁心者所謂躁疾散亂心也。 2)息長者,行者在細心中則息長。所以者何?隨心細故,息亦隨細。如即此人疲極止故,息則隨細。爾時則長息。 4)除身行者,行者得境界力心安隱故,麁息則滅。爾時行者具身憶處。 5)覺喜者,是人從此定法,心生大喜。本雖有喜,不能如是。爾時名為覺喜。 6)覺樂者,從喜生樂。所以者何?若心得喜,身則調適;身調適,則得猗樂(輕安)。如經中說,心喜故身猗,身猗則受樂。 7)覺心行者,見喜過患以能生貪故。貪是心行從心起故,以受中生貪故,見受是心行。 8)除心行者,行者見從受生貪過。除滅故,心則安隱;亦滅除粗受,故說除心行。 11)若心還掉,爾時令攝。 16)以心離故,得一切滅,是名滅行。
答曰: 1)風行虛中,虛相能速開導壞相,壞相即是空,空即是聖行,故名聖行。 3)為到寂滅,故名梵行。
答曰:不淨觀未得離欲,自惡厭;身心則迷悶,如服藥過,則還為病。如是不淨,喜生惡厭,如跋求沫河邊諸比丘不淨觀故深生惡厭,飲毒墜高等種種自殺。此行(入出息念十六勝行)不爾,能得離欲而不生惡厭,故名為勝。又此行易得,自緣身故;不淨易失。又此行細微,以能自壞身故;不淨行麁壞骨相難。又此行能破一切煩惱;不淨但破婬欲。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因覺(受)生,念出入息為斷諸覺(受)故。
答曰:亦屬身亦屬心。所以者何?處胎中無,故知由身。若第四禪等及無心者,無故知由心。……
問曰:息起時先出耶?先入耶?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