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9 15:32:52瀏覽688|回應0|推薦0 | |
借荊州在三國演義中,故事頗為曲折動人,其中所蘊涵的深潛謀略思維更是精緻趣味,是喜好三國者不可放過的情節, 借荊州嚴格說來,有三個層面:一般都著重在劉備借荊州, 其實還有劉表的借荊州(借與)和孫權的借荊州(借與),故事的思考空間很大, 我們先來看看劉表的借荊州和孫權的借荊州, 劉表為什麼要迎劉備入荊州 借予荊州呢? 原因是因為他自知不敵曹操,與其被異姓的曹操併吞,不如寄望於與自己同姓宗親的劉備,可以同心放心共抵外侮,心裡盤算的是: 劉備心會在漢,不會在曹, 其次認為就算政權要交出去,交給劉備對自己也比較有利, 至少劉備要入主荊州仍需他劉表地盤上勢力的支持,量他劉備也不會作絕, 會善待他及同宗家族舊屬,再說只要能暫時保住荊州,使荊州不落入曹操手中, 將來還是可以伺機從劉備手中拿回來,這是劉表借荊州以圖存的策略, 而孫權的借荊州呢? 孫權 魯肅在赤壁之戰後為什麼甘心讓劉備吃紅,讓劉備說借荊州就借荊州,不敢跟劉備真翻臉呢? 其實背後也是隱藏著暫寄著可代為保管的策略,因為赤壁戰後,孫權如果要向劉備強取荊州,便要與劉備決裂, 這一來便是兩面受敵,若北曹操再南下,東吳亡矣! 屆時就算從劉備手中取得荊州,荊州也保不住,不如暫寄放在劉備處, 借劉備之手保住它,對自己有利,換句話說, 孫權盤算的是借力託管策略,因為荊州暫寄在劉備處,就可借劉備之力防止荊州淪落曹操手中,一來可用劉備為東吳建造了一座擋火牆, 二來屆時要拿回荊州,從劉備手中拿回,也會比從曹操手中容易,這是孫權借荊州的策略思維, 再, 比起劉表的借荊州和孫權的借荊州,劉備的借荊州 更是機關算盡,其中最值得提的兩件事: 一是劉備借荊州的洗權策略,劉備在與孔明研定隆中對策後,欲取荊州作為根據地,已是戰略行動的第一步棋,而他取荊州之心思及手腕之細膩,恐怕連孔明都要自嘆不如, 三國演義第四十回寫到曹操大軍南下,當劉備問計於孔明,將如何以拒曹兵時, 孔明說:新野小縣,不可久居, 近聞劉景升(劉表)病在危篤 可乘此機會,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劉備說:公言甚善!但備受景升之恩,安忍圖之? 孔明再勸進說: 今若不取,後悔何及! 劉備硬是不肯,回答說:吾寧死,不忍作負義之事! 嗣後曹操大軍壓境,劉備帶著當地軍民被曹操追著跑,且戰且走,轉戰荊州遍及各要地,致荊州幾乎已全落入曹操手裡, 直到江夏,劉備再集結兵力,聯盟東吳, 終於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將荊州拿回來,這個就是劉備心細的地方,劉備當初如果採取孔明的建議直接去取荊州,雖然軍事戰略可能是對的,但是政治戰略不一定就正確, 因為同樣是取荊州,要自己先去奪取,不管用甚麼名義, 其意義都比不上--等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再從曹操手中將荊州奪回所獲取的政治意義來得高, 前者易遭趁火打劫之指責,力取亦難服荊州劉表舊勢之眾,後者簡直是仁義救溺之師, 整個荊州的民心向背就被劉備收歸一統,荊州就可實質落入劉備手中(本來劉表的遺命是要劉備輔佐荊州之主劉琦的,可是如此一來劉表精心的盤算也就落空了) 第二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成定局, 劉備經此一役,總算取得一處可安身立命的地盤,奠定立國的根基,只不過他的心智在贏戰後,卻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貪婪誤國,他在國家大戰略上與孔明出現了齝齬,甚麼意思? 當初隆中對,孔明的大戰略是建立劉備與孫吳聯盟以制曹操,因此孔明對戰後孫劉之間,關於荊州主權歸屬的爭議一直都是以創造性的模糊方式因應, 說劉是向吳借荊州不是自據有荊州, 向孫吳示好, 目的是要細心維繫雙方往後的聯盟關係,但劉備心底的盤算不是這樣,他的意志就是認定荊州已歸他所據有,因此他的決策點已被私欲移轉到--如何防止荊州被奪這一點上,脫離了原先大戰略的軌跡, 所以他下了一個致命的決策,把荊州交給他最信任的兄弟, 第一武將關羽鎮守,而帶離孔明離開荊州,西向去取益州, 關公之守荊州,對孫吳的應對方式當然不一樣,他是個武將,相信戰場的實力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他對於孔明的大戰略缺乏深刻的體認,自然把雙方聯盟的關係變調了, 弄得越來越緊張,他對荊州主權歸屬問題也越來越採取明確化的路線,擺明荊州是蜀漢所據有,不是向東吳借的,兩國因此絕裂,從而導致嗣後吳魏聯盟,合兵進圍荊州,關公敗死麥城, 劉備起兵回攻欲取東吳,亦兵敗白帝城的歷史悲劇,現在歷史似乎又要在釣魚台這塊島嶼上考驗兩岸人民的智慧,你要學取劉表.孫權或劉備?還是要學取雲長或諸葛亮? 本文是截取部分舊文重刊 見 二次金改與劉備借荊州(2) - 台灣謀略學研究網 Witsworld Group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q4162027/294816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