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哥倫布騎士們共慶聖派垂克節
2010/03/23 11:38:31瀏覽1252|回應1|推薦35

旅美多年﹐從未擔心過如何溶入美國社會的問題﹐但每當有機會深入瞭解當地 不同文化與風土人情時﹐我是絕不放過這種機會的。不久以前﹐本地的哥倫布騎士團 (Knights of Columbus) 邀請我參加一個慶祝聖派垂克節 (St. Patrick's Day) 的晚宴﹐我就欣然接受了。

聖派垂克節雖然源起於歐州的愛爾蘭﹐卻也是美國的重要節慶之一。在這一天﹐除了各地有遊行活動之外﹐每一個人的衣飾多多少少要帶點綠色﹐而綠色的酢漿草 (Shamrock) 則是這個節日的最重要標幟。由於聖派垂克是第一個將羅馬天主教在第五世紀時傳入蠻荒未開化的愛爾蘭的人﹐所以美國的天主教徒們 (特別是那些愛爾蘭人的後裔) 對這個節日格外重視。

哥倫布騎士團是在1882年創立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紐海文市 (New Haven, Connecticut) 的一個天主教兄弟會 (Catholic fraternity)。這個團體雖然常被列為全世界十大“秘密”社團之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卻一點也不神秘﹐ 只要年滿十八歲﹑又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都可加入。不論是總團﹑分團都設有網站與網頁﹐讓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查閱有關資料與圖片。

這個社團目前在全世界已有一百八十萬團員﹐規模比扶輪社﹑獅子會還大﹐團員分佈於世界各地的一萬四千個分團 (council)。雖然大部分成員都在美國﹐ 但在日本﹑菲律賓﹑墨西哥等十多個國家也成立了分團。儘管它被正式定位為兄弟會﹐但因積極從事各種慈善活動與社會服務﹐性質與扶輪社或獅子會反倒比較接近。唯一獨特之處﹐就是每當教宗或主教來訪時﹐當地的哥倫布騎士團第四級團員 (fourth degree members) 就要穿上顏色鮮明的制服﹐擺出浩大的陣仗來迎接。

我參加的這個慶祝晚會﹐是在郊區的一處活動中心內舉行。裡面宴客廳﹑廚房﹑會議室﹑酒吧﹑音響﹑休息室﹐應有盡有。主辦人告訴我說﹐這個活動中心是十年前由哥倫布騎士團弟兄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建造的﹐雖然規模不小﹐但因許多設施都是擅長水電﹑土木的團員無償奉獻他們的時間﹐親手打造﹐所以並未花費很大的建造資金。

當天會場的佈置以綠色為主﹐每位賓客的穿著也都少不了綠色。幸好我是有備而來﹐穿了一件綠襯衫﹐還打了條綠花領帶﹐所以沒有出“洋”相。哥倫布騎士團至今仍是只容許男性參加﹐不像獅子會﹑扶輪社早已開放給女性。不過﹐ 許多騎士都帶了他們的太太與兒女出席這個晚會﹐所以充滿了和樂的家庭氣氛。

這個分團的團長 (Grand Knight) 是位已經從聯合包裹服務公司 (United Parcel Service) 退休的波音七四七貨機的機師﹐身穿綠色西裝﹐頭戴綠色的高統紳士帽﹐精神抖擻地與另外幾位騎士弟兄﹐遊走於賓客之間﹐合唱愛爾蘭民歌﹐氣氛十分融洽。

會場入口的地方擺了幾頂漂亮的綠色紳士帽﹐讓賓客自行取戴。我原想也拿一頂戴在頭上﹐但一想到“戴綠帽”在中國文化中的涵義﹐就立刻改變主意了。 看到團長神氣活現地戴著綠色高帽在人群中走來走去﹐我好奇之心油然而生﹐ 很想知道他目前是否屬於已婚狀態。

既然是慶祝聖派垂克節﹐自然免不了要請一個愛爾蘭樂團在晚餐後表演一些餘興節目。當晚請來的小型樂團﹐叫做“皇家塞爾提克人”(Royal Celts)。 從種族來說﹐愛爾蘭人是塞爾提克 (Celtic) 民族而非盎格魯薩克遜 (Anglo-Saxon) 族。事實上﹐Celtic 這個字若以愛爾蘭方言發音﹐應該唸做“凱爾提克”而非“塞爾提克”﹐但長久以來﹐大家積非成是﹐只要聽得懂﹐ 也就懶得糾正這個錯誤了。

這個樂團的成員全都來自同一家族。老祖父是低音提琴手﹐兒子則拉五弦琴﹔ 兩個女兒一位是主唱﹐一位是長笛手﹔長笛手的先生負責彈吉他。兩個孫子只有九歲和十一歲﹐扮演小提琴手和曼陀林手的角色﹐但都拉得相當有水準。 主唱的女士年約三﹑四十歲﹐身材已略為發福﹐但音色甚為優美﹐令人不由得連想到去年在“英國有人才”(Britain Got Talent) 電視節目上大出風頭的蘇珊大嬸 (Susan Boyle)。

記得我曾看過讀者文摘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全世界紅髮基因最多的一個國家﹐就是愛爾蘭。如今在台上表演的這對姐妹“花”﹐顯然是愛爾蘭裔﹐頭髮剛好都是紅色。再看看坐在我四周的賓客﹐雖然並非個個 愛爾蘭裔﹐紅頭髮的人倒也不在少數﹐印證了這個理論的真實性。

樂團的精湛演奏﹑一首接一首的愛爾蘭民歌﹑主唱人圓潤的歌喉﹐在昏暗的燈光下﹐將全場觀眾帶入了另一個悠然神往的世界﹐仿彿又走回到幾百年前的愛爾蘭﹐倘佯於醉人的青山綠水之間。

記得我第一次聽到愛爾蘭民歌﹐是學生時代在台大旁聽李達三講授的英國文學史的班上。當課題進展到愛爾蘭詩歌時﹐李教授提著一台學生情人型的錄音機到講堂來﹐將一些愛爾蘭詩編成的民歌播放給同學們聽。其中有一些詩歌的內容是紀錄愛爾蘭人與英格蘭人之間的戰爭﹐讓我第一次瞭解到這兩個民族之間幾百年來的抗爭﹐已在大英帝國的歷史上劃出了一道深深的傷口。難怪在愛爾蘭獨立多年之後﹐今日的北愛爾蘭 (仍然是英國屬地) 仍有所謂的愛爾蘭共和軍 (Irish Republican Army)﹐以激烈手段從事獨立運動。

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兩個愛爾蘭後裔﹐大概就算甘迺迪總統與雷根總統了。事實上﹐約翰甘迺迪在年輕時就加入了哥倫布騎士團﹐成為一位第四級團員。當他在1960年競選美國總統時﹐哥倫布騎士團的全力輔選恐怕也是他成功當選的原因之一。甘迺迪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當上總統的天主教徒。

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為了增強革命黨的力量而加入洪門﹐ 爾後蔣介石也為了取得上海幫派的支持而加入青幫。可見幫派與政治之間的掛鉤﹐不只是古今皆然﹐也是中外皆然。

雷根擔任美國總統時﹐眾議會的議長迪波歐尼爾 (Tip O'Neil) 也是個愛爾蘭後裔。不過﹐他們兩人一個是民主黨員﹐一個是共和黨員﹐在政治角力場上是有名的死對頭。

話說回頭﹐在晚會上聽到這麼多首愛爾蘭民歌以後﹐對這個民族的音樂特色增加了不少認識。大致說來﹐愛爾蘭民歌悠揚而富有感情﹐與高吭的蘇格蘭樂有明顯差異。正如同風笛是蘇格蘭音樂的主流﹐長笛則是愛爾蘭樂團裡不可或缺的樂器。

不過﹐笛子的聲音雖然悅耳﹐卻似乎隱含著一種永恆的哀傷﹐令聽眾在陶醉之餘﹐不免有一絲淡淡的感傷。 當我手持一杯紅葡萄酒﹐與哥倫布騎士們坐在燈影朦朧的觀眾席裡﹐靜靜傾聽著哀怨的愛爾蘭歌曲﹐眼裡看著台上表演者隨著音樂節拍輕微搖晃﹐腦海裡突然浮現出白居易“琵琶行”那首古詩的最後三句﹕

“...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以下是一首聞名世界的愛爾蘭民歌“丹尼男孩”(Danny Boy)。這首歌的曲調﹐ 據說在愛爾蘭還沒有任何文字時就已存在﹐可以想見其古老的程度。後來加入歌詞以後﹐數百年間﹐歌詞被修改多次﹐可以說是許多音樂家的集體創作。現在我們聽到的丹尼男孩﹐是十九世紀早期的音樂家寫成的最後版本。詳細歷史﹐可以參考下列網頁﹕The Legend and History of the Song 'Danny Boy'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008&aid=3878314

 回應文章

提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少華人能夠像你這樣深入異國的文化
2011/01/12 04:10
你就是那位江州司馬嗎?
今之俠者(paul008) 於 2011-01-12 11:53 回覆:
江州司馬倒不敢當﹐至多只能算是“明州牧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