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導讀「盧文雅教授論文:《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第三篇第五章第三節」- 1
2018/05/18 01:03:32瀏覽437|回應0|推薦0

導讀『盧文雅教授論文:《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第三篇:馬勒音樂中的「超越」世界 / 第五章:藉由馬勒音樂所產生的「超越性」實例 / 第三節:藉由一個「等候千年的回答」所產生的超越 ─ 第八號交響曲』

[前言]

這是根據盧文雅教授的論文《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中,第三篇第三節 (p. 294 - p. 311 ),有關《第八號交響曲》內容所做的補充。有需要了解原作詳細全文完整內容的讀者,可自行至圖書館借閱。

p. 294

第三節 藉由一個「等候千年的回答」所產生的超越──第八號交響曲

1910.....各有各的特質。

1. 開頭疑似誤植,第八號交響曲的首演應是1910912日,而非1212日,或許再版會作修正。

2. 馬勒說,第八號是給「整個世界的一個禮物」,又說「所有之前的交響曲似乎都是它的前奏曲」。這意思可能是說,之前寫的幾部因為太難懂,觀眾評價不好,所以想說這回來個簡單的,結果來看確實大獲成功。另一部分,馬勒身兼音樂總監職務,有可能必須參與部份行銷企劃,所以負責一些有關音樂會的宣傳工作也是有可能的。

一、第八號交響曲中兩部分的歌詞所含的「超越性」特質

第一部份.....「躍入」超越世界中。

3. 這一大段主要是簡介歌詞來源及內容,並針對兩段歌詞中的,有關「超越性」的部分做解釋。重點在於,第一部的「超越性」是來自於「讚美詩的神聖性」。而第二部的「超越性」是來自《浮士德》最後一章的關於「救贖」的主題。

然後,透過馬勒與 Richard Specht的對話得知,第二部使用歌德的文章做為歌詞,是用來給第一部「當做回答」,因此推斷,根據這個「回答」,音樂得以「躍入超越世界中」。

p. 297

二、透過兩大部分中的音樂元素所造成的「超越性」

在音樂上.....存在著特殊的「超越性」作法。

4. 這段是說,在曲式上,第一部是「奏鳴曲式」,第二部是類似「神劇」。雖有寫到第二部分成三小段,但對此並沒有多做說明。而參考夜鶯基金會所編寫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存活指南》,第二部是分成四段:「慢板樂段」、「間奏樂段」、「 詼諧風樂段」及「終曲樂段」。接著又講,馬勒透過特定音樂素材將兩段樂曲做連結,而這連結的關係存在著「超越性」。

p. 298

() 從「軟弱的肉體」超越入「永恆的愛」

「我們肉體的軟弱..... 「超越性」的伏筆。

5. 此處說的「超越性」的伏筆應該是指,原先在第一部的「朽壞主題」,會於第二部再現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7:34  ,對照 50:16  

它出現在呈示部.....無助與軟弱的情緒。

6. 141-168小節,「呈示部的結束句」 7:34 - 9:22   

7. 若根據音樂之友社編輯的《作曲家別名曲解說》門馬直美的說法,「呈示部的結束句」是108-123小節 6:15 - 6:48 。這也意味著兩邊所認知的「發展部」開始處不同,但因盧文雅教授的論文相較門馬直美是較新的研究,此處應以此為基準。

8. 135小節,下滑音型表現無助與軟弱的情緒是指這句: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29

在中間第136-137小節.....至第144小節才停止。

9. 「號口向上舉起」的「Veni動機」的變型 7:12  

低音鐘135 - 144小節 7:09 

p.299

142小節.....軟弱的心靈。

10. 142小節 7:34  第二合唱隊唱:"Infirma nostri corporis",樂譜指示「沉穩一些〈Etwas gehalten〉」。

第三段的第二節歌詞.....令人心寒的低音顫音。

11. 第三段的第二節歌詞「求你以你的大能堅固他」 "virtute firmans perpeti" 151小節 8:10  由第一合唱隊的女低音部先唱出 ,隨後 8:19  獨唱聲部女高音12 dolcissimo疊入,之後再加入其他獨唱者。

12. 8:29  女中音這句是要呼應第二部 51:07 ,在音樂上製造出一種類似「曙光乍現」的效果。

13. 165 - 169小節 9:06  Veni動機」的倒影音型。

14. 168小節 9:18 音樂在 9:23  嘎然而止。

15. 令人心寒的低音顫音 9:24

p. 300

在樂曲的第二部.....提出一些推論。

16. 這段說的就是根據 50:16  7:34  這兩段相似的唱段。因此得到兩個結論:

1. 藉由兩部份中歌詞的相互對應,來表達人類「軟弱的肉體」。

17. 根據第二部的歌詞,較年長的天使們 (Die vollendetern Engel)唱的是:

塵世遺蛻累人, 負載實感苦辛,

縱如石棉耐火,質地也不純淨。

精靈之力頗強,能將元素吸引,

使其附著於身。

形與神合,亦肉亦靈,

天使也難分渭涇;

只有永恆之愛,才使靈肉離分。”

相對應第一部的歌詞:

世人易朽之軀

藉恆久不滅之力茁壯”

因為這兩段歌詞相呼應,所以馬勒使用同樣的音樂來表現。

2. 透過音樂,「軟弱的肉體」得以進入「超越」。

18. 576小節 51:43  當女中音唱:"Lie-be nur Vermag s zu scheiden." 時,合唱團唱:"Die ewige Liebe nur, Die Liebe nur." 因而在第一部「沒有解決的Eb大調的屬七分散和絃旋律」獲得解決。在580小節,女中音唱詞中的"-den",與合唱團的"-nur",緊接著就是較年輕天使們愉悅的合唱:"Ich spür soeben, Nebelnd und Felsenhöh ..."

也就是說,在第一部中,「世人易朽之軀,藉恆久不滅之力茁壯。」這裡的「恆久不滅之力」指的就是「永恆的愛」,因為「永恆的愛」可以使「靈肉分離」,也因此「軟弱的肉體」就可獲得解脫。所以這段歌詞,女中音最後唱 "scheiden"(分離),合唱團唱 "Liebe nur" (只有愛)

19. 另外在《第八號交響曲》中,還有使用相似音樂,但目前還未獲得解釋的段落。

例如:

(1) 第一部終曲的"Gloria, in saeculorum saecula, Patri" (榮耀歸於天父永恆不渝) 25:47  與第二部的 "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Der Geisterwelt vom Bösen" (靈界高貴的成員,已從惡魔手中救出) 47:10 

(2) 第一部 2:59  "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賜我恩澤,教世人皆受沐化) 與第二部葛萊卿(Gretchen)最後的獨唱: 1:08:58  "Er ahnet kaum das frische Leben, So gleicht er schon der heiligen Schar."(他還預料不到新鮮的生命,便已列入神聖之群。)

因為第二部是給第一部當做「回答」,所以或許可以嘗試做這樣解釋:

一、靈界高貴的成員,能夠從惡魔手中救出,是歸功於永恆榮耀的天父。

二、新來者還預料不到新鮮的生命,便已列入神聖之群,是由於造物主聖靈恩澤的沐化。

不過雖然如此,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有隨手寫過的可能就是了...

【待續】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riahfool&aid=11204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