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18 20:35:23瀏覽436|回應0|推薦0 | |
根據「MTT談馬勒第八交響曲」所作的補充說明 ——麥可.提爾森.湯瑪斯談馬勒《第八交響曲》:「這部交響樂初聽感覺笨重遲緩,真正聽起來卻是宛如一柄利劍劃過,橫空寒光閃閃。」—— 一、MTT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演奏的《馬勒第八交響曲》唱片 《第八交響曲》是馬勒所創作的交響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用馬勒自己的話來說,此曲是對前七部的總結。其除了龐大的交響樂隊,還有兩個混聲合唱隊,一個童聲合唱團,七個獨唱演員。也因此被稱為“千人交響曲”。《第八交響曲》不但規模大,內容也有所突破,個人的悲劇因素減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貝多芬式的博愛、歡樂和幸福[註1]。馬勒創作此曲時,曾寫信給門蓋爾貝格[註2], 稱:“這是在我過去作品中最大的作品,內容與形式都非常獨特,無法用語言來表示。你不妨想象大宇宙發出音響的情形,那簡直已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太陽運行 的聲音。”他又說,“我過去的交響曲,只不過屬於這首交響曲的序曲。過去的作品表現的都是主觀性的悲劇,這首作品卻是歌頌偉大的歡樂與光榮。” [註1] 作者認為馬勒第八號能與貝多芬第九號並列,是基於一些共通的的理念,如博愛、歡樂和幸福。但其實這說法並不完全準確,馬勒第八號更多的是在表現一種基於宗教性質的、特別是基督教式的「愛與救贖」。 [註2] 台灣一般譯作「孟根保」(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第八交響曲》(降E大調)作於1906-1907年,1910年9月12日由馬勒指揮在慕尼黑首演。原分為4個樂章,後取消中間的諧謔曲與慢板,變成兩部分[註3] 。據首演資料記載,當時動用了171位演奏家,858位合唱隊成員,8位獨唱演員參加了演出。兩個部分的主要內容為: [註3] 原計畫四樂章分別是:《創世主降臨》(Veni creator)、《博愛》(Caritas)、《詼諧曲–耶誕遊戲與孩童耶穌》與《讚歌–由愛神帶來的創造》。 第一部分:讚美詩“降臨吧,造物主”馬勒在此又一次回歸到傳統的奏鳴曲式中,並令人聯想到巴赫的康塔塔[註4] 作品。呈示部[註5] 在管風琴和低音弦樂匯成強有力的和弦,發展部 分承接著呈示部最後思想情感[註6] ,之後向前做聖詠風格[註7] 的進行,結束部分樂隊和合唱團營造出終生歡騰狂喜場面[註8] ,正如馬勒寫給摯友荷蘭指揮家門格爾貝格的信中說道:“聽一聽,這是天體運動的聲音。” [註4] 康塔塔(Cantata)是清唱劇(清唱套曲)相當早期的舊式翻譯,現在幾乎沒有人在使用。不過原文既刊載於2020年的《留聲機》雜志,但卻仍如此使用,顯示此文譯者可能是有一定年紀,或者基於其習慣性,且對新資訊接受程度較低的老者。 [註5] 呈示部是指第 1-168小節,其中7:34 第 135-168 小節視為【呈示部的結束句】。 [註6] 【發展部】是指第 169-412小節。此處意指【發展部】開頭的唱詞承接【呈示部】結束句。 [註7] 應該是指【發展部】15:40 第 312 -364 小節的雙主題賦格段落。 [註8] 此處指第一部份的最後17小節 25:47 。 第二部分:以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場景為基礎,馬勒借浮士德被拯救的情節表達著人類終將獲得救贖的情感[註9] 。獨唱演員在該部分中承擔了不同的角色,這一安排讓人不由想起清唱劇[註10] 這一歷史悠久的音樂形式,這些角色以各種情態吟唱著《浮士德》最後的詩篇[註11] ,形成了一個極為完整的戲劇性場面。該部分可大致劃分出三個部分,包括慢板樂章、諧謔曲及最後終曲[註12] 。慢樂章表現了詩篇中“從大地拉開了序幕”的場面[註13] ,弦樂和木管在幽靜好似微光的弱奏中持續前行,充滿神秘色彩[註14] ;諧謔曲中[註15] ,浮士德的靈魂升天,歌手唱著歌頌聖母瑪利亞的讚歌[註16] ;而後在一段莊嚴隱忍的合唱後[註17] ,全曲進入輝煌的尾聲[註18] ,浮士德最終獲得了瑪利亞的救贖,全人類仿佛在此時步入光明的世界,這是馬勒最宏大也是最後一次以積極樂觀的方式結束全曲。 [註9] 此處救贖指的是獲得永恆的愛,是一種屬於天國的、神性的。 [註10] 注意到譯者在此處用了「清唱劇」一詞,但於上一段卻是「康塔塔」。這其實是非常奇怪的事,因為既然原文都是"Cantata",為何一篇文章要使用兩種不同翻譯? [註11] Pater estaticus - 極樂神父 (男中音) Pater profundus - 沉思神父 (男低音) Doctor Marianus - 崇敬瑪莉亞的學者 (男高音) Chor seliger Knaben - 得救的兒童們 (童聲) Engel - 天使 (合唱團中的女聲部) Die jüngeren Engel - 較年輕的天使們 (第1合唱隊中的女聲部) Die vollendetern Engel - 較年長的天使們 (第2合唱隊中的女聲部及部份男聲部) Magna Peccatrix - 罪孽深重之女 (女高音1) Mulier Samitana - 撒瑪莉亞之女 (女中音) Maria Aegyptiaca - 埃及的瑪莉亞 (女低音) Una Poenitentium - 贖罪女人中的一人 - 葛萊卿 (女高音2) Mater Gloriosa - 光明聖母 (女高音3) [註12] 【第一段–慢板樂段】、【第二段–間奏與詼諧風樂段】、【第三段–終曲樂段】。 [註13] 《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終場場景:山谷、森林、岩石、荒野。神聖的隱士們散佈山上,住在巖壑中間。 [註14] 器樂曲,第 1-166 小節。 [註15] 間奏與詼諧風樂段第 384-638 小節。 [註16] 應是指 53:17 第 639-756 小節。 [註17] 可能是指《神秘合唱》。 [註18] 應該是指終曲尾奏 1:21:30 第 1528小節 - 結束。 二、MTT(麥可.提爾森.湯瑪斯 Michael Tilson Thomas)評介馬勒第八交響樂 馬勒第八交響樂俗稱“千人交響樂”。在此前的第七交響樂中,馬勒追求的是一種跳躍式思維。和聲,覆調,結構,天馬行空。尤以末樂章為最。而當他把這一套手法玩得純熟之後,就又開始想著換換新花樣。於是寫了這部氣勢恢宏的第八交響樂。演奏第八交響樂最大的難題是,惟其氣勢太強,很容易搞成一個臃腫失控的巨無霸。實際上這部交響樂不僅風格雄偉,而且富於玲瓏的睿智和精彩的幽默[註19] ,初始感覺笨重遲緩,真正聽起來卻是宛如一柄利劍劃過,橫空寒光閃閃[註20] 。 [註19] 這段是說,在龐大宏偉的音樂結構下,卻有著使人感覺不至過度嚴肅僵化;且具備輕鬆詼諧面向,及深明通達的智慧表達方式。 [註20] 形容此作品如寶劍一般犀利、耀眼、攝魂奪魄。 第一樂章是一個篇幅很大的呈示部[註21] ,其中有一段,估計是馬勒作品中最長最流暢的快節奏音樂[註22] 。只見天空雲層翻卷,雲層的縫隙間透出變幻莫測的光束[註23]。隨後音樂變得遲緩而傷感,與之對比,小提琴獨奏依然狡黠而生動[註24]。勃勃生機之中呈現的對位手法[註25],不禁令人想到,馬勒曾經承認自己年輕時的對位功課學得不夠好,最後在班級里勉強過關。這個樂章聽起來妙趣橫生,精彩連連,但是要將演奏的音色控制得清澈通透,邏輯主線緊湊鮮明,還是頗有難度。指揮必須時刻側耳傾聽,小心保持各聲部的均衡,否則人聲部分的獨特味道或者管風琴的渾厚低音就蕩然無存。這一樂章還有個驚異之處,每一段音樂出現時,都令人回想起馬勒第一交響樂的戲劇性模式[註26]。 [註21] 此處應該是想表達「奏鳴曲式」,因為【呈示部】只是奏鳴曲式中的一段。 [註22] 指的可能是【發展部】第 261-412 小節 14:06 。 [註23] 「雲層縫隙間的光束」意指雷電,此處在形容巨大多變的人聲震撼。 [註24] 「狡黠而生動」對比「遲緩而傷感」。小提琴獨奏指的是第一部第 145 - 152 小節 7:48 ,遲緩傷感樂段指的是第 135-168小節【呈示部結束句】 。 [註25] 根據鄭軼超《對位化思維在馬勒晚期交響曲中的作用—以《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為例》一文中所述。對位手法表現在: 一、縮小模仿與擴大模仿,如:【呈示部】的主部片段 1:42 第 5-8 小節、【發展部】的 17:25 第 366-369 小節。 二、倒影模仿與擴大模仿,如: 【再現部】23:33 第 499-503 小節。 三、八度復對位,如: 【發展部】15:36 第 310-317 小節 、16:07 第 326-332 小節 。 四、節奏對位,如:【再現部】中的 24:09 第 516-518 小節。 五、賦格段,如:【發展部】15:40 第 312-354 小節。 [註26]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也有分成兩部份,每部皆有附標題。 樂章結尾時達到高潮,節拍加快了一倍[註27]。第一樂章結尾必須這麽處理,從而造成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因為我們馬上就要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氛圍。壓抑,極度哀傷,木管組奏出一個簡單的旋律,到結尾時該旋律將演變為以主調進行的輝煌強悍的合唱[註28]。此處的和聲尖銳刺耳,但又不能影響整體上的沈郁傷感。接著樂隊突然爆發,全體樂手一齊以最大音量演奏[註29],尤其圓號、大提琴以及其他中音部樂器必須使盡全力。此處的情境是追憶當年在第四、第六交響樂慢樂章中感受的心緒,並開始向“大地之歌”的“告別”段落發展。 [註27] 可能是指【尾聲】23:33 第 499-580 小節。 [註28] 「簡單的旋律」可能是指「Veni動機」或「點燃光亮動機」。 [註29] 可能是指 25:47 第564 小節。 接下來,我們到了一個急轉直下的時刻[註30]。如果想更充分地領略馬勒那非同一般的天才,不妨再聽聽舒曼為同一段歌詞所作的抒情典雅的曲子[註31]。馬勒的洞察力仿佛一位揮灑自如的畫家。極樂神父是一個張揚的角色,而沈思神父則更類似瓦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阿爾貝利希或者哈根[註32]。此處的音樂充滿一種強大的野性[註33]。然後,小天使和街頭音樂出現了[註34]。與其說這是一支儀態高雅的童聲合唱團,不如說是一幫街頭小崽子[註35]。音樂到了這里又有了活脫脫的幽默感。鬧騰了一陣子,“讚頌瑪利亞的學者”出場了[註36]。很多樂團演奏到這里,往往會出問題。馬勒在樂譜上標注得很清楚,當小天使們離去之後,音樂必須逐漸減慢節奏,過渡到最終的瑪利亞讚歌。我們的心緒不再被歌詞所左右,漸漸沈浸在夾雜小風琴和豎琴的“永恒的聖母”主題之中[註37]。這是馬勒所寫的最多愁善感,最具有沙龍式典雅風範的一段曲子。 [註30] 此段開始在描述第二部份。 [註31] 舒曼另有一部關於歌德《浮士德》場景的作品 。 [註32] 作者此處的比喻可能是想表達,對於各自的信仰虔誠表現,沈思神父的沉穩內斂與不同於極樂神父的高調聲張。 [註33] 此處「野性」意指樂好鄉野隱居之性,此見解或許與場景的背景描繪有關。 [註34] 第二部第 384-420 小節 47:10 ,天使與升天童子的重唱樂段。 [註35] 確實如此,在這樂段裡合唱團聲音表情不適合偏向嚴肅莊重。 [註36] 崇敬瑪莉亞的學者在 52:37 第 604 小節就已先登場,此時聲音不可太過突出,要像在一旁喃喃自語般的低聲唱著。直到 53:17 第639 小節才可開始放聲高歌,但情緒上仍須先些微克制,避免過於激烈。 [註37] 第 780 小節 57:27 。 再接下來,到了我最喜歡的一段。幾個贖罪的女人出現了[註38]。轉瞬間,我們仿佛置身山頂,與三位殉道的女人一起喝茶。三個女人經歷過紅塵滄桑,如今時常聚會,緬懷當年曾經歷過的苦樂歲月。音樂中的晶瑩光彩,依稀閃現女人們記憶中的逝去的韶華。回憶充滿著溫馨和幸福。她們早已將一切曾經遭受的傷痛拋諸腦後[註39]。三個女人的歌聲采用卡農形式[註40]。她們的歌聲嫵媚,彼此惺惺相惜。接著,光明聖母駕到[註41]。她光彩照人。純潔無暇。她唱起一段安詳深情的歌曲。音樂進行至此,切不可弄成哀婉淒涼的風格。女聲獨唱必須單純動人而不失矜持,與上蒼的威嚴相吻合。 [註38] 第 868-1012 小節 1:01:27 。 [註39] 正確的說,應該是在講述由於「愛」而獲得「救贖」的故事。 [註40] 三重唱樂段,1:05:18 第 1023-1093 小節。 [註41] 第 1249 小節 1:10:53 。 指揮簡介: 美國指揮家邁克爾·提爾森·托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簡稱MTT)1944年出生於美國洛杉磯。1971年MTT就任布法羅(水牛城)愛樂團音樂總監兼常任指揮,1979年辭職;1981年經指揮家朱利尼推薦,擔任洛杉磯愛樂樂團首席客席指揮,至1985年離任;1988-1995年繼阿巴多之後,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95年9月,MTT開始出任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不但就此結束了漂泊生涯,而且大幅提高了這支樂團的音樂水準,雙方合作的馬勒交響曲錄音尤其受到樂迷的歡迎和好評。 田藝苗教授附記: 在第八“千人”交響曲中,馬勒的音樂已不再屬於人間,他說,這是太陽運行的聲音。他遙望銀河天體,用輝煌音響俯瞰人類,讚嘆宇宙奇跡。這首樂曲涵蓋了8名獨唱演員,171位樂手、850名合唱隊員,總計1029人,如今演出起來還是個大麻煩,有時候劇院的樂池都裝不下。從音響學上考慮,兩個樂手同時演奏的聲音只能比獨奏增強0.15倍,事實上增加樂器與樂手只是陣勢唬人,並不能加強兵力,不能讓音響成倍擴增,這讓馬勒時常遭後世詬病[註42] 。雖然此做法有些得不償失,但樂器增加可使音響形態更融合而柔韌,彌漫的混沌的音響把交響樂帶領至太空時代。這種手法後來在20世紀新音樂中被廣泛地開發。 [註42] 就音響觀點來看,樂器數量的倍增並不是為了音量的提升。更多是在提高聲音的密度,呈現更加厚重札實的效果。其次,就首演編制來說,樂手人數明顯與合唱團員有相當懸殊的比例。因此馬勒的主要目的,應該還是在追求巨量的人聲震撼威力,藉此突顯賦予本作崇高盛大的主題。 注:本文原載《留聲機》雜志–每晚一張音樂CD 2020-11-15 [註43] [註43] 因文章來源自網路搜尋,作者不詳;目前推測第一段可能是田藝苗所作,第二段則為翻譯文章。 [後記] 整篇文章就是很典型的音樂CD雜誌風格,基本上就是相當簡單的對作品講個大概而已。第二段關於指揮的評介也相當簡短,看起來一樣是沒什麼重點,甚至也沒點明主題,還是因篇幅有限不得而知。 不過這應該不算罕見的事,畢竟指揮工作不是在做音樂研究,通常沒必要對作品理解太過透徹。何況一整個樂季還有許多節目要演出,過度專注在單一曲目,無形是增加成本、降低獲利的不利行銷方式,對樂團營運考量來說勢必也是如此。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