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歇後語 20190205己亥【豬】年春節「全然接受」
2019/08/12 20:38:45瀏覽724|回應0|推薦0

歇後語

20190205己亥【豬】年春節

       早上接到王裕文師兄來電賀年,同時談到對六祖壇經傳心法要的看法。之後,又接到陳俊智師兄簡訊「潘師兄,祝您豬年吉祥如意,覺醒自在~」「潘師兄,請問覺醒的其中面向之一,是否在生起負面情緒的分裂狀態時,也同時看見如其眼前所是的一切樣貌,因為跟眼前所是進行爭辯,會是一場永遠無法休止的戰爭。」

      當下回覆以:「是的。所以直達心源的方向有兩種,一者『歸伏』,另一種方法是『參究』,其實是一非二。歸伏是對生命的全然接受,直到超脫主客二元關係。參究主要是以正念覺知,讓注意力內反達於『我念』(我是,我在),最終沉入本心。師兄能有足夠的清明察覺到起心動念和情緒,確實在心地用過功夫,值得嘉許!須知覺察到的念頭情緒,大都只是業習,並不真實存在,所以無須處理,只要全然接受,如實了知即可。老師說過,真正精進的人會走到最後,過年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真是非常好的緣起!歡迎隨時來電討論,或來家中小坐喫茶。」

      傍晚,陳師兄又傳來:「看見自己思考著的﹝思想﹞,不具有真實性時,也試著﹝願意﹞允許自己臣伏於牠,最後所到之處,可能只是我以完全不同的理解來感知一直以來的所在之處。原來試圖理解之後的覺醒﹝形象﹞,曾經是自己認為清楚的內在經驗,實為另一次的摧毀性體驗。」我回覆以:「筆談很難完整表述,希望有機會面談。」「好的,找時間過去請示師兄,感恩!」「隨時歡迎!」

    古德云:「平常心是道」。春節是一般人歡慶的日子,兩位師兄志心於道,以平常心過新年,於法精勤不懈,令人感佩!

 我們內在都潛藏著覺醒的種子,這覺醒不需要你完全脫離頭腦,甚或不需要完全脫離你的小我。需要擺脫什麼東西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屬於頭腦、屬於小我的,因為頭腦和小我會分割生命,而我所談論的東西完全非關分裂。你只是單純地受邀從催眠裡醒來而已。你越是能夠不去推開頭腦,就越容易從他醒過來。對頭腦、對自己的痛苦感到挫折這種衝突,正是讓你的頭腦受限於狹隘觀點的原因。你為何身陷衝突的原因並不重要、你在否認什麼並不重要,你的內心掙扎著要改變什麼並不重要。單單是你正在掙扎這一事實,就足以保證你的意識無法從它的受限狀態裡醒來。

 放下你與如是的爭辯

 有時候,當事情已經變得夠糟、當痛苦已變得夠深切或夠強烈時,整個小我的輪子會停止轉動。這時,去認同你腦袋裡那受制約的思想,以及與那些思想有關的慢性痛苦反應,已經是一件太痛苦的事了。而當那漩渦停止,你置身於最深悲傷的中央、最深折磨與痛苦的中央,有一道曙光或許會來到你身上。那時候,你或許會感受到一種平靜與自由的感覺,它會告訴你,說沒有什麼真的需要改變。你不必掙扎著與自己對抗,相反地,你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願意去質疑頭腦所下的結論、願意單純地放鬆。你不必努力改變現狀,只要讓現在如是存在就好,儘管你的頭腦可能會搬出各種理由來抗拒這件事,但是,無論如何你都要試一試!

 倘若你放下與如是的爭辯,會發生什麼事?無論你有什麼感覺,無論你覺得好或覺得焦慮、覺得快樂或悲傷、衝突或自由--就讓它這樣吧!做個實驗,看看停止與自己的衝突時會發生什麼事。若你能放下衝突,即便是片刻也好,自然會有一種停止發生。當你不和自己衝突的那一刻、當你願意不再對抗任何事的那一刻,你將完全進入現在、進入當下這一刻。你會開始感覺到一種平靜與靜定,一種深深的內在寧靜。在那一刻,你會體驗到意識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一種超越小我與其活動的領域。

 許多人認為,這種平靜、靜定、幸福的意識領域是費盡千辛萬苦才能獲得的東西,因此它非常遙遠,你必須以某種方式贏取它。然而,所有這些結論只是頭腦裡的更多思想罷了,所有的其他想法亦是如此,你都可以選擇不去執著於它們。你可以敞開迎接一種存在狀態,在那種狀態下,你沒有結論、你的頭腦敞開大門、你的意識非常放鬆,你可以接觸到意識的全新領域,一個真正寧靜的意識。這是單純地「在」、單純地作為那意識並從中行動的一份邀約。一旦你嘗到了靜定之境,小我將與之形成強烈的對比,痛苦的漩渦也將因此更容易被觀察到。你或許會有幾個片刻進入無意識,你或許無法一直看到小我試圖以各種思想劫持你,但是儘管如此,你若能有片刻停下來,然後看見那模式,那麼有一個縫隙會打開。儘管你置身於衝突的中央,那仍是通往不同可能性的一扇門,那是一個讓你體驗長久渴望的寧靜與快樂的可能性。

《受苦的力量》pp.81-83

 這份邀請很簡單:放下對頭腦的耽溺,理解到它無法給你答案,也無法給我們全人類答案。我們可以一同開始讓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瘋狂停下來。了解我們自己那深奧的、最核心的本質並找到其中的平靜與快樂,這並非只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一份給予全人類的禮物。因為,當我們開始表達出每一個人的潛能,就是為我們每一個人內在最核心的良善盡了一份力。若我們能從靜定之境、從一個先於頭腦的地方與自己連結,那麼我們便能從那同樣的地方與彼此連結。剛開始,要在與他人連結的同時不被拉進小我的頭腦裡、拉回小我意識,甚或拉進痛苦的漩渦裡,似乎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果你堅守這樣的意圖,它就會開始發生,或許一下子就全部發生,也或許一點一滴地發生。

 在此,沒有什麼東西要學習,覺醒其實是個解除學習的過程。重要的是我們從哪裡行動、從哪裡與彼此連結。當我們出於自己真實的靈性本質與彼此連結,那麼連結的品質就會獲得轉化。那麼,我們對彼此所說的話將會散發出全然不同的感覺。只有在那個時候,我們才能成為寧靜的一種表達,而非分裂世界裡瘋狂的表達。這個啟示必須從認識自己並非頭腦、自己並非你的小我或你的性格作為開始。事實上,你是某種更為廣闊的東西。

 放下掙扎

    既然陷入小我的意識狀態在究竟上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我們有必要開始轉變我們的意識。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自然狀態,也就是真正的我們覺醒過來,而要達成這一點,在覺醒自然萌芽的地方打好地基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首先,我們必須看見,我們正常的小我意識狀態是一個我們經常掙扎的狀態。在此我指的不一定是那些衝擊極大的激烈掙扎,也就是生命中那些強烈痛苦的時刻,當然我指的也是包括這些。我指的是那些更細微的掙扎。......

 我們掙扎時,會在經驗裡製造出一種對小我的意識狀態十分重要的東西:緊縮。「緊縮」純粹是一種窄化。如果你在身體感到緊縮,無論是在胃部、心臟甚或頭部,你都會體驗到一種窄化、擠壓的感覺。當我們是緊縮的,我們其實已經被拔出整體之外、拔出一種完整感之外,而進入一種渺小或分離的感覺。

    要維持在小我的意識狀態,掙扎是必要的,那就是為什麼當你看著周圍的世界,會見到那麼多掙扎的原因。我們透過掙扎維持小我狀態的原因,是因為它讓我們在過生活時,彷彿自己擁有控制權,而且與周遭世界分離。儘管最終證明這樣的狀態完全無法令人滿足,它卻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慰與安全感,而且它讓我們能停留於所知,不必冒太大的險踏入未知的領域。

《受苦的力量》pp.87-89

 踩在自己的一雙鞋裡

 真正的找尋不是往明天的方向,或任何有別於當下的地方找尋,而是開始深入探索當下這一刻的本質。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必須「踩在自己的一雙鞋裡」,我的老師以前總是這麼形容的。她所謂的「踩在自己的一雙鞋裡」,意思是你必須清楚地探查自己的經驗。莫要再試圖擁有他人的經驗,莫要再追逐自由或快樂,甚或追逐靈性開悟。踩在自己的鞋子裡,然後仔細檢查:此時、此地,正在發生什麼事?是否可能放下試圖讓什麼事發生的努力?即使是這一刻可能也有一些痛苦,但我們能不能不要推開它、不再試圖擺脫它或讓自己跑到其他地方?

 我了解我們的本能是離開不舒服的東西、努力到一個更好的地方,但如同我的老師以前常說的:「你必須向後退,而不是向前進。」向前進總是往前移動、總是試圖獲得你想要的東西,無論那是物質財產或內在平靜都好。向前進令人感到十分孰悉:找尋再找尋、奮鬥再奮鬥,總是在尋找平靜,總是在尋找快樂、尋找愛。向後退表示你只要回頭就好,反轉整個從外在尋找滿足的過程,然後看看你當下立足的地方。看看你正在找的東西是否已經存在於你的經驗裡。

 所以,回過頭來說,要為覺醒打好地基,首先必須放下掙扎。藉由認知到掙扎的結束其實當下已存在於你的經驗裡,你便得以放下。掙扎的結束就是平靜。儘管你的小我在掙扎,儘管你正試圖搞清楚怎麼「做對」,如果你真正去看,你可能就會看見掙扎其實是發生在一個更廣大的平靜背景之內、在一份內在的定境之內。但是,如果你試圖促使定境發生,你將會錯失它。如果你試圖讓平靜發生,你也會錯失它。這比較像是認出的過程,認出那本然已經存在的靜定之境

 我們不是要終結掙扎,我們不是要努力不再掙扎,我們只是要去留意到,意識有全然不同的另一個面向,它在當下這一刻是不掙扎的、不憎恨的、不試圖到某個地方的你可以在你的身體裡真切地感受到它。你無法以思考讓自己變得不掙扎,並沒有一個三步驟計畫來告訴你如何不掙扎。那其實是只有一個步驟的計畫:認知到平靜,也就是掙扎的結束,其實早已經存在。

《受苦的力量》pp.93-94

 持續的靜心狀態

 隨著我們開始看見與生命爭辯是一種瘋狂形式、看見小我意識如何讓我們持續受苦,我們與一己世界觀之間舊有的關係就可能開始出現裂縫。我們對快樂的參考值不再來自外在世界了,甚至也不是來自某種特定的內在經驗,有一種自然的安適與快樂存在,這純粹是因為我們已經完全向如是的一切敞開心胸了

 對事物的如是樣貌敞開,正是變得靜定、安靜、處於靜心狀態的意義所在。你若能不再抗拒如是的實相,便能停留在持續的靜心狀態裡。我們在此談論的不僅僅是沉思的片刻或平靜狀態,而是一種改變我們與生命關係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的經驗所根據的就不會是衝突、評價與持續的評估。如此一來,靜心就變成一種滲透生命每一刻的東西。

 這種內在的安定是如此重要,因為沒有了它,就真的會缺乏清晰。除非我們從一個安定的觀點、一份靜定的感受來看,否則便難以清楚看見經驗的本質、生命的本質,並且了解個中道理。如果我們內在沒有安定,生命可能會令人迷惑、充滿威脅,而且荒誕不經。這種迷惑其實與生命無關,而是關係著我們自己與生命的衝突。衝突並不是整個整體存在所固有的,整體存在就只是如其所是。衝突只源自我們與生命的關係如何,而內在衝突只源自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如何

 因此,與其說我們需要改變自己,不如說要改變的是我們與一己經驗的關係,藉著這種改變,我們對衝突的看法將自然而然地自行脫落。這是真正能夠讓我們敞開心去迎接平靜與真實,並能夠清楚去看見的唯一一件事。最終,那就是靈性自由的真諦:對如是之自己,如是之生命的單純看見。要讓那發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開始去看見--我們與整體存在爭辯的各種方式,雖然有時看似非常合理,實際上只會帶領我們走向痛苦與衝突。

 然而,倘若我們能全然與如是同在,情況又會如何?許多人會疑惑,如果每個人都能放下、不再與一己的經驗爭辯,那會怎麼樣?看看這世界,人們經常說:「我的天哪!我們所創造的世界混亂至極:有飢荒、有衝突,地球上到處都有人置身絕望與痛苦的深淵,我們不能接受它如其所是的樣子。我們沒有辦法就這樣敞開擁抱它,如果我們這樣做,情況永遠不會變得更好。」一方面來說,這樣的顧慮似乎完全合理,但是讓我們捫心自問以下這個問題:「與如是處於衝突立場,能帶來實際的幫助嗎?抗拒事物如其所是的樣子,真的對當下的處境有幫助嗎?」不斷告訴自己「這事必須改變!我必須改變這件事!」真的有幫助嗎?我們想要改變自認為不對的事,這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我們的思想與心胸是敞開的,便能憑直覺知道,真正的療癒或改變並非來自這樣的觀點,而且這樣的抗拒永遠無法促成我們想追尋的真正蛻變。

 我們所說的不是要緊閉心門,或去否認生命遭逢的苦難。靜心不是對生命或周遭環境關起門來,有許多人誤以為是那樣。它真正的內涵是放棄我們對生命的抗拒,這其中有極大的差別。在這種持續的靜心狀態下,我們停止抗拒,受苦便會自然而然的結束,然後我們會發現一些全新的、充滿創造力的方式來處理生命帶來的挑戰。

 雖然我們一直在探討以接受生命的完整性作為一種靜心,我也想簡短地說明一下靜心的實修這個主題,因為它牽涉到我一直在談的內在安定的培養。靜心最為本質的一部分,也就是靜心的真義與功能,就是放棄控制。每天撥出二十或三十分鐘的時間處於靜心狀態,是非常有益的。你可以在正式的靜心時段裡靜坐、在房間裡獨自靜坐,或者到樹林裡漫步,不說話也不用頭腦,這些特別撥出來冥思的時段,可能可以發揮強大的效果,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確實很重要。這些時刻讓我們制心一處地專注於自己的經驗,讓我們獲得一些瞥見,看見自己放下試圖控制並評斷頭腦生起的種種念頭時,會發生什麼事。

 就這個意義而言,靜心著實是一種發現的狀態。安坐於寂靜、定境之中,單純處於敞開狀態,這為你帶來一個清楚去看見的機會,看見自己停止評斷自己的經驗、停止批評頭腦太過忙碌,或停止批評自己擁有某種感覺時,你的內在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你不試圖擺脫感覺、不試圖擺脫頭腦,你只是單純地放下你的評斷。你放下了試圖控制這一刻的欲望,在一小段時間裡,你臣服於如是

 在這些靜定的時刻,無論是正式靜心時段或其他方式都好,我們放下了自己與如是的衝突。這就是靜心的真正意義:放下我們與生命的衝突,放棄我們與真實自己的掙扎與爭鬥。透過如此的安歇,我們得以進入一種無抗拒狀態,在那裡,我們會在那段短短的時間裡品嘗到,不帶評斷與衝突地活著是什麼滋味。有了這份基礎之後,就更容易隨時提取這些靜定時刻,並且放下我們對生命擁有控制權這個幻覺

 遭逢挑戰時,我們特別容易受到制約而與生命發展出衝突的關係,我們會習慣性地評估、判斷、努力控制特定的生活處境。但是,如果我們曾經嘗過放下的滋味、曾經體悟過試圖控制終究徒勞無功的滋味,我們就能更自然地對一己經驗發展出更開闊的觀點,甚至包括最困難的經驗。如此,生活本身就成了靜心,與整體存在的新關係也將順利展開。

 靜定即衝突的不在

《受苦的力量》pp.145-148

 事實上,反對本身就是受苦的一種形式。它是否認內在的那一份靜定。因此,當我們真正去檢視放下評斷、痛苦、衝突、仇恨與貪婪,當我們不再批判它,說它應該或不應該在那裏時,我們內在又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會關上門、緊閉心扉,拒絕生命嗎?那真的是當我們擁抱如是的生命時會發生的情況嗎?我會說有別的事發生,一件與小我的期待天差地別的事。若我們不再下評論、不再抗拒生命之流,真正發生的情況是,我們與一切現起的事物形成了一種自然而清楚的關係,而且進入了和諧一致的關係

 在這和諧狀態下,我們所產生的觀點並非我們所期待的觀點,它不是來自小我那個恐懼之處。小我以為,我們在這種不抗拒面前,會變得對一切事物漠不關心,也不在乎。但事實上,有件特別的事發生了。我們非但沒有不關心,反而與當下所發生的一切進入一種更為深刻、更為親密無間的關係。我們變得深深地與之相互連繫。我們發現,自己在置身他人痛苦或自身痛苦之際,能以非常親密無間、非常純粹、毫無抗拒的方式與之連繫。這在我們內在開啟了一扇門,讓我們有能力做出截然不同的回應,一種不再以反對為基礎的反應。這份親密無間與靜定,反而引導了我們做出極為精確而有效的行動,一種源自內在與生命、與他人深刻連繫的參與行為。這種反應不是立基於重複,而是立基於完整與「一」。倘若我們能不從衝突、分裂與抗拒來回應,具體呈現的將是來自那份親密無間、靜定,以及與真實連繫的純然慈悲的行動,以及有智慧的行動

《受苦的力量》pp.149-150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2849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