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歇後語 20190516 「無我」
2019/08/12 21:13:08瀏覽664|回應0|推薦0

歇後語

20190516

 

你把自己依附在當前的這具身體上,但卻不理解它的根,我們因而認為自己是一具身體。而為了追根溯源,我們需要冥想。什麼是「冥想」?並非這個「身體---心智」以個體性的身分在冥想,而是這份「我在」的認知(意識本身)專注於自身進行冥想。然後,這份意識就會顯露出它自身的起源

《我在》p.104

現在這個意識,當它跟「身體---心智」攪在一起時,就是個體性。它會受制於身體和心智,心智不過是概念的累積罷了!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收集攏來一大堆存貨,就變成心智。而無論你說出什麼言語,依然屬於心智的範疇。所以,當意識被身體和心智所限時,它就是個體性、個人性。我總是告訴人們,你要藉由不認同於自己的「身體---心智」,來剝除自己的個人性。當你這樣做時,你就成了顯現的法則,就不再是一個人,而是純粹的意識。

當你處在這樣的純粹意識中時,你就能觀察到心智之流,觀察到念頭生起,而你卻不是念頭你不會認同於念頭,因為是你在觀察身體及其行動,所以你並非身體及其行動;你與身體毫不相關。如此一來,你就處在純粹的意識中了;這是第一步。當你只是純粹的意識時,你就是一切顯現,你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然後,因為你存在,所以一切得以存在,你的世界和你的神都得以存在。你是一切之因,你是一切萬物得以存在的先決條件,無論這一切萬物是你的神或你的世界。你只是安住在意識中。你的注意力中只有意識,別無他物。那就是冥想。

現在,下一步就是我們早上提出的問題---你身處的位置能否觀察到意識?這同時也是最後的一步。當你身處的位置能觀察到或見證意識時(當然,同時你也能觀察到生命元氣、身體及其行動),那麼僅憑此觀察本身,就證明了你和意識是完全無關的兩回事。

《我在》p.202

我的真實狀態---「絕對」的狀態---無法被憶起,因為它無法被忘記。所以,無須憶起,也無須努力,對此世間的體驗就這樣發生了。

《我在》p.224

當每樣東西都被放下,再無一物能為他創造出執著,既無知識也無世間娛樂時,這人就已處於解脫的狀態。

《我在》p.235

我的教導非常簡單,只需要弄清楚兩件事,一件是我可以看見的那個自己,它受限於時間,從一個特定的點移向另一個特定的點。而在越過最後的那個點之後,曾經可感知的將變得不可感知。另外一件事就是,我的原初狀態是不可感知的,而它依然在那裡。所以,你只需瞭解這兩種狀態即可,無須做其他任何事。

《我在》p.237

那份滿足或永恆的平靜,就不再具任何意義了,因為不再有體驗者,那就是我的狀態。意識是這個物質身體的產物,所以當你超越它時,它對於那個究竟的法則而言,就變得毫無用處了。我把了悟究竟者稱為「成就者」,在這究竟的狀態裡,所有「信徒」和「神」、「梵」和「幻相」等概念全部消失,再也沒有受益人或體驗者,因為他不再具有「我在」的概念。他不知道「我在」,在那種狀態下,他並不知道自己存在;「知道」本身被完全抹去。體驗的狀態正是在「知道」的協助之下,才開始運作的。但「知道」本身就是這個客體世界的產物,是「食物---身體」這個客體物質的產物。通過它,「純淨」、「不二」、極微的意識得到理解,然後它就墜入幻相的領域。究竟而言,它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所有成對的類別,例如信徒和神、「梵」和幻相等整個二元性的世界,都不曾真正存在過。這份對於「存在」之愛會顯現於一切有情眾生之中---眾生皆愛「存在」,眾生皆愛自我。但是這份對於「存在」之愛,其根源在何處?它的根源藏在極微的意識當中。只有明白這一點,你才能超越它

《我在》pp.239~240

當你對自己的真我充滿信心,當你強烈且直接地安住於真我之中時,就是「真知圓滿」。

《我在》p.241

虔愛是什麼呢?憶念神,其義是唯有單一思維,全然充塞,而摒棄其他所有思維。那個單一思維,即是神的思維,也就是真我,或其人自身已完全交出給神了。……思維之不存,乃為虔愛,亦屬解脫。虔愛乃真知之母。(小記:老實念佛亦同於虔愛法門)

《拉瑪納尊者教誨薈萃》p.56

拉瑪那•馬哈希尊者的教導系列 之一《我是誰?》

  拉瑪那•馬哈希尊者的教導系列 之二《自我參問Self enquiry 》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2849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