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12 20:54:07瀏覽354|回應0|推薦0 | |
歇後語20190209上午九時汪民隆師兄和陳俊智師兄相偕來訪,在言談中知道陳師兄自從老師示寂後,感覺頓失依靠,然於師恩不敢一日或忘,時時精進於佛法的修持。收到我結緣的書籍之後,認真研讀,與自己修行經驗參照,解開了許多疑惑,連接上老師的教導,非常高興。 陳師兄告訴我們,他對所有的修行經驗,總是反覆探究,目前尚有些許不甚確定,希望汪師兄與我能給予指導。陳師兄共提出三個問題,都非常精確深入,經短暫討論後,陳師兄表示已完全沒有疑惑。 汪師兄不經意看到我要傳給胡寶龍師兄的短文,表示文意真誠懇切,寫的非常不錯,我也順便請他代我轉交給胡師兄。我也就戲論前些時候所寫「即日起閉門謝客,自家人請坐喫茶」的意涵:「門」是指六門,也就是六根,「客」是指客塵煩惱。「自家人」是指逃家遊子返家,也就是迴心向內,「坐」即是歇息,即是放下,坐見本性。若能至此,已無主客;優遊自在,靜默無語,請坐喫茶。 之後,又談起了在老師家的種種,懷想老師的智慧、慈悲和善巧,對照自己的懈怠無智,真是不勝慚愧! 下午五時,結束了「久別重逢」的相聚。 「不知道」的價值,在我們文化裡是被低估的。多數人都受到制約而相信,「不知道」不是個非常有價值的特質。舉例來說,如果你在學校參加考試而不知道答案,你會焦慮不已,好像做錯了什麼事一樣,而且當你努力回想、想要去知道答案時,也會感到壓力重重。但是,在靈性探詢這個背景之下,我們其實必須放下努力想要知道的欲望,我們要放下概念上的確定性。 現在,你可以讓自己體驗一種非常簡單的不知道的感覺---不知道你是誰或你是什麼,不知道這一刻是什麼,不知道任何事。如果你送給自己這份不知道的禮物,而且跟隨著這種感覺,一個浩瀚無邊的空間、神秘的敞開將會在你內在現起。放鬆地進入不知道當中,很像是整個人放開來投入一張舒適的大椅子,你投入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領域。 初次接觸這個不知道的領域時,你可能會覺得很脆弱,這個不確定的領域可能會讓你覺得赤裸裸的,你彷彿無法保護自己。你可以直接針對這一點提出探詢:你感到脆弱的那個你是什麼?它到底是什麼?你的頭腦會告訴你,這個感覺脆弱的你確實是真的,是某種實際存在的東西,但是如果你仔細檢視他,會開始看見它只不過是個想法:「我是脆弱的。」它是基於記憶而形成的想法。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些感到非常敞開、坦露的時候,在那樣的時候,某人可能曾趁機占我們便宜、猛烈批評我們,或說我們是錯的。於是我們學到了第一件事---敞開自己可能不是個好主意。 多數成年人對小孩子的敞開與純真都非常不敏感。身為孩子時,我們那天生的脆弱性若遭到冒犯,就會留下一個印記,一個受傷的記憶,這會導致退縮。這類的記憶通常會緊跟著我們,造成我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我讓自己太敞開、太脆弱,我可能會受傷。我真的不應該這樣。」然而,無論我們是否有意識地向脆弱敞開,脆弱總是存在的。用自我形象和其他關於我們是誰、是什麼的概念武裝自己,並不會讓我們受到更多保護。事實上,武裝自己的一切努力根本不管用。 當我們武裝自己、向自然的那份敞開與脆弱關上大門,我們是在保護什麼?我們是在保護一個實際存在那裡的東西嗎?或我們只是在保護一個關於自己的概念、一個只存在記憶裡的東西?如果敞開與脆弱的感覺在當下觸發了一個記憶,只要容許那記憶及其伴隨而來的情緒生起吧!但是,要以它如是的樣貌來看它、感覺它:它是一段在當下、在現在這個空間重現的記憶。倘若你知道那只不過是一段在這個敞開的空間被觸發的記憶,那麼你會明白,它不是一件現在正在發生的事,而是過去的現前。現在,它已經不那麼嚇人了、威脅也沒有那麼大了。舊有的記憶浮現沒有關係,它們本身不會構成任何問題。 純粹的親密與空間的存在 當你越來越習慣於放鬆進入不知道的空間,你會注意到你和自己越來越親密,儘管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和什麼感到親密。我們通常會以「我和什麼對象感到親密」這樣的角度來思考親密,這種見解假設了「我」與「和我親密的對象」之間的分離,那並非從不知道的敞開空間裡生起的親密。從這份敞開的空間所生起的親密是純粹的親密。它不是與一件什麼事物親近,而是一種與經驗的每一個部分、與生命本身絕對合一的感受。 數百年前有位名叫道元的偉大禪師,他對開悟的其中一個定義就是「與萬物的親密」。當然,在他的教法脈絡下,「萬物」指的就是一切事物。因此,當我們對這個不知道的空間敞開,會開始感受到與一己經驗的每一個部分產生真正的親密感。距離感開始消退,在不知道的領域之內生起的,是一種臨在感,那是件十分微妙的事。我們開始碰觸到某個沒有疆域、沒有圍籬、沒有定義、沒有邊界的東西。我們碰觸到某種浩瀚無垠的東西。 這個不知道的空間有一個最主要的特質,就是它是覺知的,有一份完全自然的覺知或意識湧出,盈滿了經驗的全部。覺知只是意味著對你所體驗到的任何事有著純粹的感知。那份未知本身就是覺知的、本身就是有意識的。藏傳佛教稱呼它為「自性光明」(felfluminosity)。我們是誰的最深奧實相,就存在於這份自性光明的、自知的、覺知的敞開空間之中。換句話說,真正的我們知道它自己,它知道它自己是一片未知領域、一個開闊無邊的存在。它不是一個無意識的存在空間,它是擁有了知的開闊空間。 只要容許自己在內心深處與情感上和這份開闊無邊的存在相互連結,你便可能會看見這個未知的開闊空間、這個純粹的覺知領域,其實是最為本質的真正的你。它是那永遠存在、永不改變的那部分的你。一切的發生都會來到這個覺知與純粹存在的領域之內。如果你讓自己去感覺它、察覺它,你會看見這個深奧的未知領域一直與你同在,在你的生命中,它沒有一刻是不在的。 《受苦的力量》親密與開放pp.156-159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