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憶 師
2018/03/29 21:30:28瀏覽1444|回應4|推薦0

    

    今日見〈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才驚覺自己已然垂垂老矣,體力與精神也大不如前了;而道業未成,傳承未續。實在慚愧!

 回想初入老師門牆,時值青年,大家都充滿活力與熱誠。當時,每週六晚上聚在老師家學法,幾乎沒有人打瞌睡,早上回到了家,小睡一下也就精神奕奕,從不會覺得累。大家在老師的無私教導下,歡喜地學習,無形的加持力,總是讓同學們特別容易契入老師所傳達的義理之中,身心輕快,法喜充滿,信心與道業自然成長。

 如今老師已離開我們十八個年頭,同學們總是一直懷念著他老人家,每年清明時都自動聯繫,聚會追思。老師圓寂後,很多人還是會夢到老師,甚至在夢中接受老師的教導。自己曾在夢見老師後寫下:「再見老師,如面佛天。雖在夢中,猶如親見;雖天人兩隔,然真心相繫;雖時隔日遠,卻感懷更深;雖真如無我,願世世相隨。」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同學在追思老師時,一致的想法吧!

  今年清明祭祖,有機會和外甥熾煒討論佛法。外甥心地善良、平和質樸,於佛法深具信心。回家後寄了幾本書給他參考,同時以從前鼓勵某師兄的文字與其共勉:

在智慧上了知真如無我

在心態上要能富足無求

然後以

「一種平懷,直探心源」

之後外甥問:小舅舅,請問「富足無求」您指的是物質層面嗎?還是指的是心靈(體驗)層面呢?

回答:富足無求指的是心靈層次。

 今年四月八日是同學們相聚的日子,同學們都非常期待。一直以來,大家都深深感念老師的無私教導,感謝師母的護念成全,也會利用有限的時間,探討一下一年來同學們的學習情形。衷心希望大家在精進學佛的同時,也能好好照顧身體。身是法器,不可貪著,亦不可輕棄。古德有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想,同學們應該更想說:「佛法難聞今已聞,知識難遇今已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千金易求,明師難值;能遇到老師,今生已無悔!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根據「捨棄」、「轉化」與「了知」三種行為,來教導三乘。他的教授不僅提供了如何修持佛法的實際建議,更明確地定義了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他也提供了三種處理「貪愛」的主要方式如下:

(一) 聲聞乘的方法是以壓制、拆解與勸阻,來「捨棄」貪愛。

(二) 菩薩道的方法是「轉化」貪愛,因此你不必然要捨棄它,但是不允許以狂野、未調伏或有害的方式隨意地任其出現。

(三) 金剛乘的方法是「了知」一切貪愛的本質。修行者以全然的「無作」來圓滿這種「了知」,亦即不服從於情緒。同時,不對貪愛生起厭惡,當然也不以轉化它而將它捨棄或矯正。單純地只是覺察它,就足以保證我們不會陷入它的遊戲。

    密咒乘的方式是「不造作」。在無造作的境界中,只是單純地去認知。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不是為了快樂》第261~262頁)

      我常常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本然」,或許太常了!當樹木生長在山間時,它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人們把它砍下來,做成桌子的樣子,那麼它就不再是木材的本來的形式。在此,「非造作」一詞是指,你讓當下剎那的覺醒保持「如是」的狀態,不去對它動任何手腳,沒有什麼要採納或避免的,沒有什麼要執取、接受或排拒,沒有甚麼要被檢視。沒有任何希望和恐懼,僅僅讓當下的覺醒保持「如是」的狀態。那是第一句話:「這是非造作的、當下的覺醒。」

《如是(下)實修問答篇p.115》

    切勿往外投射,切勿向內退縮,切勿把你的覺醒放置在這兩者之間的任何一處。不論注意力被導向內或外,都沒有必要把它安置在一個被迫的寂靜狀態之中。我們需要離於三時的念頭,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容易的了。它如同指著虛空,在你指著虛空之前,需要做多少準備?它就像是這樣,那是一個需要「無為」的時刻。「心性原本是空虛而無根基的」,了知這一點就足夠了。你當然能夠了知自己的心!

    「培養『止』和修學『觀』」如同學習字母,如果不學習字母,我們將永遠無法閱讀或書寫。一旦禪修已經融入你本初自性的虛空之中,那麼它就「更容易去看見,更容易去維持」。「更容易去看見」是指認識心性是簡單的;「更容易去維持」是指嫻熟於本然。沒有投射,沒有專注,沒有念頭,習慣於其中的連續性。

    簡而言之,「絕不禪修,卻也絕不喪失禪修。」它不是一種像「止」的禪修行為,但是如果你有遺忘,有所散亂,你就重新落入迷惑之中。絕不禪修,也絕不散亂,當你有所遺忘時,就運用正念,如果沒有這種警覺,老舊的模式會再度掌控。沒有看見心性的老習慣,以及持續不斷地陷入念頭之中,被稱為「黑暗的滲透」。如果沒有警覺,沒有提醒,就沒有什麼會提醒我們去認識心性了。

《如是(下)實修問答篇p.119~120》

修行者成熟的徵兆

    你或許會認為,自己的心愈調伏,就愈有可能看見他人的狂亂,然而事實恰好相反,成熟的修行者對他人的顯相,通常會比初學者更加清淨,修行者獲得愈多的證悟功德,他就愈加謙卑;他與上師在一起的時間愈長,便會愈加具有虔敬心;他愈聽聞、思惟佛法,就會愈快減少憍慢與自負。

    一個大修行者最殊勝的徵兆,並非生出光環,或有非凡的吉祥夢兆,或感受到連綿的大樂,或能預知我們痛苦的未來。最殊勝的徵兆,是他對物質上的獲益、名聲、他人的敬仰或做為眾人的焦點,毫不感到興趣。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不是為了快樂》第239~240頁)

在認識心性的背景脈絡中,精進不懈應該如同一條不間斷流動的河流。恆河可曾有過一秒鐘不流動?沒有,當然沒有。他是穩定而不間斷的流水,沒有人把流水往下推或拉下河床,他純粹流動著。當然,有多少水流經而有不同的水量和強度,但是河川的基本流動卻從未間斷。另一個例子是緊繃的弓弦的不變性,一旦你彎曲一把弓,讓弓弦繃緊之後,它不會有時變得比較緊,有時變得比較鬆,他會保持均等的張力。

  我們應該擁有這種穩定的精進不懈,如此一來,就不會在奮力驅策自己和完全放棄之間搖擺。我們如何能夠精進而不動搖?如果我們修持所謂的「不散亂的非禪修」,就可能會擁有這種穩定的精進不懈。「不散亂」意指不遺忘;「非禪修」意指不造作、不想像。穩定或持續性來自不散亂,那不是我們必須強迫自己去做的事情,因為它是「非禪修」;就刻意的禪修而言,這是「無為」的。這是重點:不散亂的非禪修,即是在沒有禪修時,保持不散亂,如此修持。如果你如此修持,到了某個時候,修持將會變成像是一條穩定而不間斷流動的河流。

《如是(下)實修問答篇p.156》

空覺一味,充滿了知,

  乃是你無繆之自性,非造作之本然狀態,

  不去加以改變,讓他保持如是,

  此時,覺醒狀態任運顯現。

  在此,「如是」(as it is)是指真實。「真實」是指直接看到它的面貌,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個想法或概念。藉由認識思惟者的本質,我們了解到空性與覺察是無別的雙運,這個事實不再是隱藏的,我們體驗到這個事實。當我們讓這個「真實」保持它「如是」的面貌時,他就不是造作的,在此時此刻,佛的狀態(覺醒的狀態)任運圓滿,所有的障蔽都消融了。這些是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話語,這四句話是蓮師親口說出的,它們濃縮了「見」、「修」、「行」和「果」的完整意義。

  再一次地,光是認識心性的空覺並不足夠,我們必須繼續修持,圓滿它的力量。我稍早解釋了「修持」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認識心性。在我們認識無別的空覺的剎那,那即是本覺本身。但是這個本覺尚未完全成熟,它不是一種成人的本覺狀態,而是嬰兒的本覺狀態。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心性層次,被稱為「嬰兒本覺」,它需要長大成人,因為它目前無法自理或完全地運作。我們需要把這種認識發展到一個人的層次,這個人已經「發展出力量」,已經達到十七、十八或十九歲的年紀,並且已經獨立,能夠照顧自己,那即是穩定。為了達到這種境界,我們需要一再的修持。這是很重要的!

《如是(下)實修問答篇p.173~174》

  對悟者而言,運作思慮,何其困難;對未悟者而言,擺脫念頭,談何容易。一個普通人說,他不知其自身,他思及許許多多的思想,而無法保持沒有思維。實則,任何的活動,都不影響悟者,他的心思,總是在永恆的平靜裡。

《對話真我(上卷)p.204》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11347381

 回應文章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13 10:26

在密乘中,最上等的根器是虔敬心。聞、思、修、研習、分析等,是尋道者的一般方法,但是最終,只有在自心離於參考點、文化執著與價值觀,並且離於邏輯、辯證、條理、推測、理性與假設等包袱時,對空性的真實了悟才能生起。這就叫做虔敬心。在所有可能的種種上等根器中,虔敬心最為上乘。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著《上師也喝酒》p.64)

mate : 國會議員大戰奇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03 19:37

然生(panda07) 於 2018-05-03 20:26 回覆: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4/22 08:05
今晨,勉勵妻憶佛念佛要須臾不離,「要像保命一樣帶著 妳的護身符。」
然生(panda07) 於 2018-04-22 10:20 回覆:

神識猶如外來的靈,令我們胡思亂想,身不由己。~然生~

然生(panda07) 於 2018-04-22 13:21 回覆:

三昧耶整個包含許多細節,其中包含十萬品的三昧耶戒等等。所有這些細節都能夠濃縮精簡成為身、語和意的三昧耶等基本原則。「身」三昧意指觀想本尊,記住自己的色身是本尊的聖像身;「語」三昧耶是記得念誦咒語;「意」三昧耶是去認識心性。這些是金剛乘的三個基本原則,即本尊、咒語和三摩地。《如是(下)實修問答篇p.167》

依照上面的開示,我給修持念佛法門的妻一些建議:

記住自己的色身是本尊的聖像身—阿彌陀佛

記得念誦咒語—阿彌陀佛

認識心性—萬緣放下,遠離攀緣、執著,全然接受—阿彌陀佛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4/11 09:57

四月八日和妻、女兒、女婿帶著三個外孫,全家九個人到鹽水和眾師兄姐會合,一同追思

老師的恩情,懷想  師恩,無限感念,法喜充滿!見到了久違的洪宏元師兄,尤其感動和歡喜!

然生(panda07) 於 2019-04-26 21:01 回覆:

2018/03/27 08:17

大覺惟了心  如來性圓明

普賢真願行  佛道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