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9 10:01:32瀏覽552|回應0|推薦7 | |
「快樂」是眾人想追求的,它是一種無形言喻的表現現象。屬於心靈的層次,甚至於超過心靈,是美的具體表現。在台灣的封閉系統社會中,最常見的問候語是「你呷飽沒?」很少人會問起「你快樂嗎?」就算處在快樂中,也無從表達出來,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快樂是名詞還是動詞?用物質堆積起來的快樂,與身體力行所得快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快樂」,咀嚼的回甘滋味是不同的,親眼看風景,和只看圖片、無親臨現場,感受是不一樣的;雖然科技提升,刷卡很方便,為了心愛東西,刷卡或付現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到底「快樂」是什麼,或多或少你我皆經歷過,只是沒察覺,如同:「家後」,描述出幸福的味道。「快樂」在經驗和概念上,是極為平易近人的,不分貧富階級都有權力去追她,套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不同層級所冒出的「快樂」,因時地,因感覺的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快樂感。它雖是唾手可得,但也難免流於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忽遠忽近,難以捉摸得到,如同:荷花般因綻放而芬芳。用嚴肅的話題,人人也許因她的產生,成為經驗的一環,甚至成為創造者。更有許多人在事業有成、名利雙收、家庭和樂之餘,卻自問:「為何我不快樂?」,是廣泛存在於大部分人心中。
「快樂」的詳載,不外乎從肉體的滿足與精神上的安慰,兩者中獲得,大致區分成精神快樂和物質快樂,相信大家都有過物質快樂的經驗,但我們會以物質快樂為滿足嗎?當物質快樂達到時,那種空虛感不是任何方法可搪塞的,此時,又墜落痛苦的深淵,兩者分屬不同層次,有如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火車在其軌道上,分軌並馳。可想而知,分軌並馳的火車是各自獨立的,互相不影響。生理的不快樂,並不影響心理快樂的獲得;感官的痛苦,並不妨礙精神快樂的慰藉。那些生理受病痛折磨而產生的錯誤價值觀,掩蓋了精神快樂的追求;但是,或許可從精神上的喜悅,而漸漸改善生理的痛苦。嚴格將「快樂」分成物質快樂與精神快樂,此二分法絕對讓人啼笑皆非,在沒有飽足感的環境,如何談深層的精神快樂;光談精神快樂就能帶來飽意嗎?「知足常樂」 在人生中不是「得」,就是「失」。但「快樂」卻不因「得」或「失」,而偏向任何一方站,形體上的「得」,如同,財富、健康、權勢;形體上的「失」,如同:貧窮、生病、弱勢,它不會有特別的喜好,而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兩者都有機會求得,只要有積極的尋求,它就偏尋求者。 「快樂」和「痛苦」是一體兩面,兩者分別屬是不同的層面,卻又如此的相關。在財富上的追求,健康的需要,充分的表現欲求的渴望。在追求的過程中,又難掩失望和空虛的心情,說了上述。「快樂」到底是什麼? 在講求虛實的介面時,可區分成形而上、形而下之別,「發揮智慧,擺脫煩惱」和「改革創新,滿足欲望」為求取「快樂」的途徑。那如何創造「快樂」,實在難以描述和下結論。對於形式上的「快樂」,是永無止境的,只有獲益者,有其詮釋;但對無形的「快樂」,卻是少有人提及,是適可而止的,不易掉入迷惘。在尋求快樂和幸福時,不需要有過人的本事,但是要懷著堅毅不拔的創造力。對於快樂和幸福的追求的條件,因時得宜,在不同時空的表現是不同的。 ◎以下提出幾個方向,如何避免痛苦,供大家參考: 「如何避免痛苦」就是等於快樂:這是眾所皆知的口號!知而不行=不知,一般人都以為我知道,快樂就能信手拈來,就應該能帶來快樂,因此思想範疇,所作所為都是出自於「煩惱」而不快樂,而應創造快樂,而非追求快樂。與另一半發生爭執、衝突會不快樂,但只是解決爭執、避免衝突是踏入快樂的第一步;失業會不快樂,但找到新工作,有了穩定收入,也不代表就會快樂;生病容易導致不快樂,但即使病好了,也只是去除不快樂,同樣不代表就會快樂。但是不愧是踏入快樂的一步。當然,這些絕非表示我們不該盡力去除不快樂,是要抱持這個正確的認知及行動,並且努力「增加」快樂,才不會陷入新的挫折。 緬懷過去、冀望未來:人們總習慣從過去及未來尋找快樂,追憶過去的豐功偉業、甜蜜時光;抑或寄望於將來,人生才會更美好,把快樂的希望都投注在自己(或者另一半、兒女)的未來。是一味陶醉在從前的快樂,容易忽略當下的片刻,忽略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最真實存在的。如果只將眼光、心思完全放在將來,就會很容易忘記,唯有確實過好「現在」的每一刻,才有可能構築快樂的未來。因為追憶過去不重來,寄望未來不可及,唯有當下才是我們可以「把握改變」的。 追尋平凡的快樂:外在感官刺激對很多人而言,想當然是物質的滿足。眼是能帶來視覺的快樂;耳是能帶來聽覺的快樂;鼻是能帶來嗅覺的快樂;舌是能帶來味覺的快樂;身是能帶來觸覺的快樂;意是能帶來感覺的快樂。然而,往往在狂歡、盡情宣洩之後,只剩下強烈的空虛感。若是只求滿足某一感覺的快樂,容易造成不調和。特別是酒精、毒品這一類可快速帶來愉悅放鬆感的物質,在效果消退之後,更容易造成反差極大的低落與焦躁,甚至很容易逐漸失去作用,而不得不持續增加用量,以維持效果(此即為「上癮」的成因)。其實,平穩而安定的感情狀態(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與大自然的親近、互動,或是接觸欣賞文學、藝術、音樂,雖然看似平凡無奇,反而才能帶來持續而深沈的快樂。 快樂可以學習:其實快樂不只與個人先天特質有關,有越來越多實驗證明,它也是可以「學習」的。讓自己處在快樂的情緒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才能「習慣成自然」,因而越來越容易進入快樂的狀態。除了先前提到可以帶來快樂的活動外,更有許多研究發現,即使不經由外在物質的誘因,光是從事運動、冥想、靜坐這些活動,只要持續有耐心的規則進行,都能帶來內在深層的喜悅。可惜大多數人即使開始學習,不容易有毅力,很容易因為沒有立即效果就半途而廢。其實即使外在環境不順遂,只要態度正確、方法恰當,快樂絕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