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傳統文化的修心
2013/12/07 23:45:44瀏覽605|回應0|推薦6

 攝: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二尖山上

        不管我們養生也好,上班也好,管理身體組織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無形的“神”“心”,也是我們文化的意識。這種意識“神”從哪裡培養呢?我個人覺得要,除了“盛世朝代”的經典中認知外,還要應用在生活上,就能把握養生這個“神”,然後也能提升精神境界,並能提高生存能量,活得有尊嚴,生活的有幸福感就無名的產生(當然,要時時刻刻把握住“神”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何謂“盛世朝代”?並不是武力強盛就是,武力只是其中的一環。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有的文化形態,比如說傳統的宗教文化、倫理文化,在歷史的洪流中,前半段已經產生,並定型。只是西方勢力東漸,讓東方人的我們,失去信心。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在“盛世朝代”達到高峰,然後就開始走下坡,直至現在,人類還沒有出現第二個“盛世朝代”,我們還在吃老祖宗的本,真是物極必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是先賢們留給我們的一筆無形財富,供我們調整自己,以抵禦外邪入侵。  

      所以,從某種意義可看出,文化並不是越來越進步了,而是整體人類文化至今還沒有走出軸心期,即“盛世朝代”的精神文化,它代表的高度,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頂峰,至少現在是如此。說實在的,我們留給後人是什麼呢?也因此,我們必需要學習這些智慧,保存這些精神文化,才能再創造新的雛型,可供後世學習。  

     落實到生活上,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就是個人的情緒處理(包括身體、心靈兩方面之間的拉扯),我們也發現“盛世朝代”所創造的文化是修身養性的最好工具。文化是摸不到,卻能意識的到,就養神而言,單靠現代的物質文明與科學技術,並不能保障人類享有必然的幸福。雖然,物質可帶來一時的幸福,但是,人生是長久的,並不是會成、蛀、壞、空的物質可取決的,而是來自於“盛世朝代”的文化智慧,是放下並保障人們獲得幸福感的大助力。 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裡的儒家、道家、佛家和醫學家,都和人類“盛世朝代”淵源有自關,無論它們是屬於哪一家,都非常注重修心。修什麼“心”?既然摸不到,看不到,那何必費心。雖然各家各有自己說,但殊途同歸,都離不開“盛世時代”的文化經典。  

    儒家提到“正心”。《大學》裡頭說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到底要如何“止於至善”——那就是要守住人性中最原本的真實、最大的善念。然後逐步深入探究,“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經過了止於至善、定、靜、安、慮,然後人就能心安理得。那要如何做呢?按照儒家的程序,那就是依照“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正”的這個“心”,也就是保持有仁愛的心。  

    道家提到“靜心”。《道德經》認為最高明的是“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回歸到虛靜的狀態,所以,道家“靜”的“心”是一虛靜之心、自然之心。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這個“自然”就是最根本的樣子,指的是人原本的樣子,不虛偽、不做作,與自然界、社會、他人安然相處,自己的身心也和諧一體,不跟自己較勁、也是天人合一,人原本的面目就是虛空寂靜的。

  佛家提到“明心”。何以要“明”的這個“心”呢?就是培養慈悲心、平常心、虛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見性”。佛家怎麼“明心”呢?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面對事情,就不會產生糾結和矛盾了,就快能很聰明地決定,面對各種接踵而來的生活狀況,都能泰然處之,幸福感就提高了。它的代表就是禪,禪修就是修快樂的心。

        醫學家提到“養生”。何以“養生”和這個“心”有關呢?因為此心的具體表現,就是養生,所以叫“面由心生”。怎麼“修心”呢?即瞭解宇宙的本性,就能明白自己的本心,遭遇挫折,就處之泰然。,幸福感就提高了。有了健康的身體,自信心即油然而生,心情自然愉快。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822515&aid=979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