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8 13:02:34瀏覽687|回應1|推薦6 | |
十八趴與拒戰說是媒體場域熱流,你我心的熱流在生活小感動! 一個月前在城邦論壇架設了自己第四個網頁部落格,前三個都是屬於小眾傳播自己獨力架設的網站,給自己學生或家人看的,『不企盼誰來我家!』,但城邦目前這個部落格平台不一樣,它幾乎是一個網路社群的大眾傳播及人際平台,『誰來我家推薦!誰溜覽我!誰回應我!』變得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網路作家繼續寫文章下去的動力及壓力。 也就是因為有這些動力與壓力,才會每天記得觀察時事看遍政論,思維文化捕捉題材,媒體人的新聞敏銳及社會觀察深度,要用文字筆觸真實表達出來成為一種觀點與故事,並不容易,因為有些不可說,有些又太隱性很難說,有些則自覺說了等於白說,乾脆不要去說。 寫文一個月來,感謝大家的推薦支持與回應鼓勵,我也同時用同理心去幫別人推薦支持他(她)們的文章,我的溜覽推薦過程中發現,許多部落格裡只放了一首音樂或一句感人的話語或圖片,但卻有眾多的人去溜覽及推薦它,感動的呈現是人性共通的語言,也是台灣這個政治媒體社會,慢慢看不到的元素,速食社會講感動,會被人講矯情,行銷時代談的感動,常又變成一種消費符碼,但回到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去思索,感動才是最忠誠的選票。 真實生活裡的感動,就是寫文者看到網友意外的推薦、溜覽與回應,就是親子間那種小小的擁抱或卡片,就是貧窮生活裡還願意釋出人性願意施捨的關懷,就是政黨內非利益分贓而是理念相挺的文化,就是文化裡扶植弱勢文化的雪中送炭,就是選舉中讓有理想的年輕學子無需背景出頭的機會,更是媒體間超越政黨的良心報導,但這些有的我們在身邊感受得到,有的則是慢慢消失,也慢慢的被無視化! 最近發現總統府開始架設臉書與年輕社群溝通,而李家同感慨臉書次文化產生的論戰同時炒的火熱,臉書已經有全球超過五億人口,臉書讓老同學網路相見,臉書讓生活裡的瑣碎事有一個讓別人加油喊讚的平台,這就是一種感動,它無需有任何價值判斷,它只是一種網路流行的次文化,它也必須被多元對待。 但當臉書慢慢成為行銷平台,選舉角色,族群勢力,那又不像臉書了,即使創辦人祖克柏當初架設臉書的意義不是讓人感動,但台灣的臉書人口,尤其是年紀稍大的族群,不就是因為這種新網路平台的感動驚喜而迷上它的嗎?馬總統的臉書如果不是為了去找他自己的老同學、老民間友人,志同道合的理念選民,那臉書只是在選舉期間一樣,去找臉書裡的選舉人口,或是人氣指標的製造機,臉書也像其他廣告平台一樣,只是企業另一種行銷工具,臉書文化就不會讓人繼續感動,這跟台灣的政府置入性行銷一樣,當它讓人以為真的,就會有效果,當它不再讓人相信,就是落幕的時候。 當感動的事件、對象、故事慢慢在我們的生活裡愈來愈多,我們就會變成懂感動、有感動特質的公民,學音樂的人都知道,音樂作品的最終層次,就是『感動』,這種『感動』無需學習,是人類大腦感動神經的原始功能,透過有心者不斷寫文去呈現、提醒、批判、召喚,才能重拾台灣的政治媒體社會感動文化。 名人或名嘴比較有機會及平台去做感動文化這件事,一般人可以透過一個社群聚集的傳播通路平台,將感動文章無國界的傳送。網路寫文的外部性,不僅可以建立個人品牌,也有更多跨媒體、跨時空表達觀點的機會與空間,不管名人或非名人,我們一起做一個感動的人吧! 感動是一種文化、價值、人性、超科技!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