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味(ㄇ 一)
2011/01/13 15:12:04瀏覽541|回應0|推薦7

政府發展文明與建設,還要懂得『拾味』!


台灣是一個有味道的地方,大家稱它為台灣味!(臺灣ㄇ一)

台灣也是一個文明進展快速的國家,馬總統在2008年就任後表示,要把臺灣建設成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燈塔,2011年元旦文告又強調,要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員,所以,筆者姑且稱之為『台灣號』,『號角響起』邁入第三年,這個『台灣號』要把台灣帶去哪裡?在文明的公海航行中,能不能再多留一點台灣味,讓台灣的民眾更多一點歸屬感,而不會在文明的洪流裡失去原型,少了屬於台灣人的『味』!

文明與文化的衝突與衝擊,本來就會產生不安與對立,但透過適度行政作為是可以調適與包容的。

以前我們全家回花蓮,一定會停留在北宜公路上的茶葉蛋店吃幾顆茶葉蛋,因為老闆堅持不賣給車上吃的,所以,只能停下來享受,當時,我把它稱為蛋果市場,因為那裏除了賣茶葉蛋外,還有很多攤商賣水果的,以前在雜誌社當記者時,還經常採訪這些店家,另外,我還採訪過近坪林市區的茶業博物館,但有趣的採訪議題及對象,因為文明的雪隧開通後,慢慢沒落及消失了!

現在的北宜公路是在雪隧塞車時的我的第二交通路徑,我看得出來,當年的榮景不再,坪林的濃味道慢慢淡了,雖然,坪林鄉很辛苦的文化及旅遊行銷,但這是一個文明現實,走了因返鄉集結的自然群眾,換成單車健康低碳旅遊或深度文化之旅,激盪不起太大的商機,旅遊多選題變成旅遊是非題,雪隧文明變成坪林沒落的悲歌!

拯救坪林是必要的行政作為,因為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代價,這個『味』如何留下來?政府真正關心人民,應該就多去做『拾味』的事情,最近看到朱立倫市長去翻修九份老戲院,本人很贊同,其實這就是一種『拾味』的積極行政作為。

我們看到九份山城、內灣車站或戲院、三峽老街、還有各地的許多故事館,都有許多的台灣味,都市的發展反而讓他們成為民眾記憶裡的文化瑰寶,它們代表著一種早期生活的過程、精神、延續,這就是台灣文化的共同性,竹北、高雄等地都有一些懷舊主題餐廳生意興盛,這也是台灣味的人氣所致。

台灣味在社會的底層場域裡是濃郁的,台灣味在台灣民眾的深層內心裡是感動的,但台灣味反應在政治、媒體、文化、社會、教育上,卻被過度消費及操作,二元對立與建構下,出現本土政權?本土教育?本土文學?本土語言?等等,台灣的多元族群及歷史轉變,早已經是臺灣化,文化或政治霸權者已經過氣,取而代之者,應該就是在地化的概念,也就是全球化過程中,或是文明進展中,我們別忘了這個在地化的思維,國外企業進軍台灣市場,也都在談在地化,了解台灣這個『味』,才能了解台灣人的『胃』,也才能知道『餵』食哪些商品進入臺灣。

政治的台灣味在阿扁時代太濃了,所以,馬總統的淡口味,引不起同樣那批人的興趣,連支持馬總統的這批人都開始有人覺得乏味、無味、貪腐者或派系更難耐肉味,可以得知政府『調味師』的重要了!

馬總統該調什麼味才能讓全國老百姓感受到真正的台灣味,必須從『台灣號』的發動領航去思考,在文明進展、文化延續、臺灣在地思維的衝擊與衝突下,找到對的調味師。

企業以獲利為目標,只在精準『餵食』產品給消費者,而政府與公務員不一樣,它必須懂得『拾味』,讓逐漸消失的台灣味道還能不斷的延續、創新。

『拾味』有兩種,一種是在優勢文化裡錦上添花強化後盾(例如補助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的文藝團體等等),還有另外一種『拾味』,就是在弱勢文化裡雪中送炭,這才是關中所言的不一樣的公僕該做的事情,3%選中的公務員,就是要懂得當調味師或廚師,讓社會公義、貧富不均、文明文化、社會觀感等等問題,在中央廚房裡食譜就被討論、解決加上烹飪,這樣,煮出來的東西才會符合在地的台灣味,也不會半生不熟或忘了加料,反而被人嫌!

我們期待馬總統的『台灣味』,也希望政府的中央廚房該換上新的裝潢及廚師裝扮,馬總統個人吃淡口味,但全台灣民眾已經看慣八點檔及政論節目,習慣吃重口味,馬總統可以帶領台灣走不一樣的風格,領悟不一樣的台灣口味,所以,不必要從淡轉重,但別忘了多元淡口味!

淡口味裡要有不一樣的馬式台灣味!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479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