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所求為何?為名、為利?為社會公理?我,則是希望透過我
的報導,可是發揮影響力,讓社會變得更好。
然而,悠悠幾年過去,很多壯志和理想都漸漸被現實消磨掉,當自己
視如珍寶的稿子不被重視,甚至棄如敝屣,常會感嘆我所堅持的,我
所努力的,真的有意義嗎?
前不久,採訪了一則低收入戶失明、兩手僅剩三指老翁,36年前因英
勇救溺新聞被報導,新竹市救急會探訪時發現他住在簡陋頹圮屋內,
便號召眾人力量幫老伯伯蓋屋,他一直心懷感恩,這幾年年紀更長,
心想「再活也沒多久了,過去別人幫我,現在換我幫助別人!」
老伯伯每月僅有7500元的社會補助、加上幾百元的賣甘蔗所得,但仍
樽節生活費,捐出幾千至兩萬元不等的費用,給弱勢民眾。
我到這名老伯伯家採訪,他赤著腳,笑的很燦爛,當他知道我是聯合
報的記者,激動的說「30幾年前,就是一個聯合報的記者來報導我救
人新聞,救急會看到,才會有現在的我,不然我可能早就不在這個世
界上了!」
老伯伯說,只知道這個記者姓「詹」(張?曾?),名字裡有個「博
」,這名記者在報導完後,沒有因此就不再連絡,反而三不五時就會
到家裡關心探望,但後來這個記者調任外地,已經很久沒他消息「不
知道他過的好不好?」
我上網搜尋報社資料庫,卻因年代太久遠,怎麼都找不到當時的新聞
和撰稿記者名字,心裡很遺憾。沒想到,當晚稿子發出後,接到台北
長官來電「念慈,你那個洪嘉添(老伯的名字)新聞... 」(聲音很
激動)
我以為要問新聞內容,很正經的準備接受詢問,沒想到長官下一句說
「你知道嗎?他的新聞當初就是我第一個報導的!沒想到快40年後,
由你這個小妹妹接手報導!」
不誇張,我在電話那端立刻尖叫「原來就是你!」這是多麼難得的緣
分和巧合!長官好high,開始跟我說當初的狀況,我則滿是感動。
36年前的報導,誰知道,在36年後會發揮如此的影響力,形成善的循
環,源源不絕。
現在我們所寫的每篇報導,的確是可以發揮影響力的。當記者所為何
事?我所堅持的,到底有沒有意義?我想,透過這個故事,我找到了
答案。
----------------------------
【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雙眼全盲、兩手僅剩三指的老翁洪嘉添,
卅多年前英勇下水救兩溺水學童,一級貧戶、住土屋身分意外曝光。
新竹市救急會當時出錢出力幫他蓋屋,有感社會溫暖,洪五年前,每
年捐款給救急會「過去我被幫助,現在請你幫我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今天是他八十歲生日,會員買蛋糕為他慶生,感謝他的大愛。
洪嘉添打赤腳、一天吃兩餐、每月僅領取七千五百元的老人和殘障津
貼,他的捐款不多,有時兩萬有時幾千元,但這已是他縮衣節食省下
的一切。
救急會總幹事徐靜玲表示,一開始協會婉拒他的捐款「你那麼苦,把
錢留下來自己用!」但洪嘉添很堅持「過去給人家幫助那麼多,我有
能力就要幫忙人!」讓人感動。
洪嘉添自幼喪父、母改嫁,從小由外婆撫養長大。小時候家裡環境差
,他到空地撿砲彈要變賣,不料卻引發爆炸,送醫後雖保住性命,雙
眼卻從此失明,右手臂截肢,左手只剩三手指,所有人都感嘆「這個
孩子以後只能做乞丐了!」。
洪嘉添不認命,他不願依賴別人一輩子過活,雖然只有三指,他仍學
游泳以便到海邊牽罟,學編草繩、收鴨毛轉售、或在喪禮上湊人頭賺
走路工費用,賺的雖是蠅頭小利,卻也勉強溫飽。
民國六十三年間,港北地區有兩名學童在池塘溺水,洪嘉添不顧自己
失明,立刻跳下去救人,雖然兩學童最後仍不幸往生,但他的義行在
地方傳完美談,地方人士登門拜訪時,才發現洪嘉添是一級貧戶,住
的是快要垮的泥土屋。
新竹市救急會知情後,會員們自掏腰包、出人力,港北里民鄭水柳三
兄弟也捐地,為洪嘉添蓋新居,新居落成時救急會送的「殘而不廢奮發
圖強」賀禮至今仍掛在牆上。
洪嘉添把屋後空地整平,種植甘蔗、藥草變賣,或收破爛過活,時間
一過就是卅六年。救急會理事長黃冠銘近日想為老屋補水泥防漏水,
洪嘉添還推稱「不用啦!這樣住就很舒適,不要一直麻煩人!」。
對於自己的命運,洪嘉添毫不怨嘆,他說自己是「歹船遇到好港路」
,雖然先天條件不佳,可是一路都有貴人相伴,每天活著都充滿感恩
和喜樂。救急會員楊玉霞常前往訪視,對他的樂觀和步向命運低頭,
相當佩服。
洪嘉添救溺新聞在民國六十三年間由聯合報記者曾伯加獨家披露,引
起社會熱烈迴響,促成蓋屋一事圓滿順利。曾伯加幾乎年年前往探望
洪,關心他過的好不好,後因調任他地,近幾年來沒再前往,但洪嘉
添仍深深記的這份情,昨受訪時特別感謝聯合報。
曾伯加昨天得知此事心裡很激動,表示沒想到卅六年的事,洪嘉添一
直記得,看到洪的照片發現他胖了一點,但氣色很好,很高興聯合報
的影響力發揮至今。
2011-04-22/聯合報/B2版/竹苗綜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