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31 21:48:00瀏覽261|回應0|推薦18 | |
全球生育率持續下探,台灣2023年生育率僅0.87人,成為僅次於韓國,全球第二低的國家。很多人不解「不是有育兒津貼,為什麼現代人不生孩子?」 我剛結婚的時候,長輩們不斷勸生「生下來,我們幫你養」、「小孩多可愛啊,多生幾個吧!」 當了媽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生」是最簡單的,「養」有難度但還可以應付,但育兒過程絕對不僅僅於此,要如何「陪伴」、「教育」才是真正的煎熬。 孩子長大了,必須為孩子挑選適合的幼兒園、安親班,回到家要陪寫作業、孩子鬧脾氣時你還要鼓勵自己正向教養;要搞懂複雜多元的升學制度,要隨時關注孩子身心靈健康發展… 而最可怕的大魔王,是因為育兒過程中在工作上承受的歧視、和從此之後只有為了育兒而存在的人生,以及越努力越無力的挫折感。 工作回到家近乎晚上6點或7點,課後孩子安置勢必得找安親班、才藝班,為籌措費用,家長必須努力在職場求表現,但越是勤奮工作,和孩子相處時間越少。 當年,我是公司裡唯一一個「敢」在當主管時懷孕的人。 面對職場有意無意地貼標籤「當媽媽後絕對不可能全心工作」、「妳要照顧小孩可能不適合做更有挑戰的工作…」我只能更投入工作,幾乎天天應酬、加班、不敢休育嬰假,根本無暇照顧孩子。 後來,我換了工作,讓自己準時上下班、避免假日加班,努力成為外界認為的好媽媽,但當孩子表現不如期待,又得承受外界「都是因為你沒教好」的苛責。 我是職業婦女如此,家庭主婦的處境更嚴苛。 很多朋友明明為孩子犧牲夢想和人生,但只要一切不如預期,就會被罵「明明只要你做好一件事,把孩子照顧好就好,你這都做不好!」 我的老公即便願意付出時間陪伴孩子,但因男性角色承擔的壓力,更難在職場開口「我要陪小孩,所以今天不能加班/無法出差/我必須請假。」 為什麼育兒變成一種懲罰?不是說好是甜蜜的負擔嗎?願意生兒育女的人,明明為國家社會的未來貢獻許多,為何卻在職場、社會受到壓迫? 《當育兒變成一種「懲罰」》從日本社會觀察,提煉出「育兒懲罰」的定義:育養育兒女的家長因為育兒,遭遇薪資和工作環境的不公對待,尤其是女性因為性別歧視、社會期待,成為被「懲罰」的主要對象。 教育學者末富芳,和社會福利學者櫻井啟太,兩大專家跨領域從政策制度、職場文化,到社會潛規則與大眾價值觀,提出血淚真相「育兒會成為懲罰,整個政治、社會、人民都是有形無形的加害者。」 社會越是倡導「育兒是家長的責任」,抨擊「家庭教育能力低落」的家長「沒能力幹嘛生?」,幸災樂禍地說「所以現在大家都不婚不生」時,我們就無法看見育兒懲罰背後的真相。 那個真相就是: 想營造友善育兒的環境,政府必須提供育兒家庭必要的幫助、提供可負擔的人工生殖治療、社會必須給願意養兒育女的家庭支持、職場必須改善產假或育兒假等政策、世代間必須能夠互相包容。 政治、社會、人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當育兒變成一種「懲罰」》適合身為父母的你從中找到安慰和共鳴、適合正在糾結生與不生的你來理解、適合覺得生小孩無用、小孩好討厭的你來認識背後真相。 越多人理解育兒懲罰,越有機會消滅育兒懲罰。 期待有一天,育兒不再是懲罰或負擔,我們都可以甜蜜育兒。 (本文為《當育兒變成一種「懲罰」?:如何改變這個不婚不生,生了還被冷漠對待的社會?》推薦序) 【延伸閱讀】孩子一讀書就偷懶、講都講不聽怎麼辦?給父母:你有多不容易, 孩子就有更多的不容易 【延伸閱讀】為什麼越不聽話的孩子越快樂?心理學家:逼孩子聽話等於給孩子餵毒 【延伸閱讀】爸媽教養小孩,誰該當家庭裡的白臉和黑臉?給孩子更好的未來,爸媽不用二選一! 【延伸閱讀】別讓憂鬱成為習慣!父母3方法教孩子處理憂鬱情緒,在憂鬱和無力感輪迴的生活裡找到逃生門!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