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序列二)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2-1
2015/07/20 11:34:22瀏覽1543|回應0|推薦9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序列二)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2-1

Morgan心得與整理 2015 03 16(04 22修正)   

2015 03 25講於達彌儒道台北市議會大班法會

2015 04 22講於達彌儒道台南母壇大班法會  

 

生活要知性,要感性;

修行要歡喜,時時刻刻,應用您澄明本然智慧,

來知性生活,來歡喜修行,則必身心自在。

 

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將兩者融為一體,

則無時無刻不在修行,何愁道業不成?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蘇軾〈廬山東林寺偈〉

 

大地說法講道:大自然雖然四時運行,卻也隨緣時時說法,

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萬法無常,本都在其中。

能仔細觀察,細心體悟,道就在其中,了脫生死就在當下。

 

 

 

先思考重點:

何謂狂心?

何謂狂?

何謂心?

何謂頓歇?

何謂頓?

何謂歇?

何以歇即菩提?

甚麼是菩提?

 

 

我們由故事起頭,【簡述: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梁時僧。俗家姓名生平皆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無寺無家,隨處偃臥,常荷擔一布袋進入市井化緣,身材肥碩,袒胸露腹,示現歡喜相。行化於明州奉化縣。*24

  『每以錫杖、布袋自隨,且有十八小兒謹逐之,然亦不知小兒何從來也。』*24

  布袋和尚手執貯供身之具的「布袋」,過著寢食無常處的遊方僧生活。

錫杖、布袋,是其表道的法具。如沈一貫雲:以布袋為佛事,以小子現童真又如廣如雲:恒以十八童子環遶如戲,為諸根塵淨智,互現神通。常持布袋,示佛宗猷。包攝無量密因,運出無緣妙用。*24

 

【故事一】如何是祖師西來意*12

明州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往來通衢鬧市。

有人問他:和尚在這裡做什麼?

他總是回答:等個人!

 

白鹿和尚問雲:如何是布袋?

放下布袋,叉手立。

問雲:如何是布袋下事?

布袋便行。

 

一日,有僧向他詢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放下布袋,叉手立(和尚「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僧又問:只如此,更有在? (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嗎)

師荷布袋而行。 (和尚於是「提起布袋」肩負而去。)

禪意深深

  一立、一行之際,放下與擔當()之間,盡顯無邊禪意。*12*24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如何是布袋?,示以放下而立;*12*24(歇即菩提)

更問布袋下事更有在,示以荷擔而行。*12*24

放下之後勇於擔當,方可成就佛業。*12*24

 

佛者,覺者,即自覺、覺他,至覺行圓滿者。

達彌儒道則特重修內聖(自覺)、行外功(度人、開荒)(覺他),至行功立德圓滿(覺行圓滿),則可獲皇母收圓,終回混沌初開、陰陽未判時之故鄉。

 

 

【故事二】汝不是這個人十字街頭好化緣*12

師一日居稠人中,

僧問雲:和尚在這裡作甚麼?

師雲:待()個人來。

僧雲:我聾。

師探懷,出一橘與之。

其僧擬接,師縮手雲:汝不是這個人!

【故事三】十字街頭好化緣*12

師偶立街市上,

僧問雲:在這裡作甚麼?

師雲:化緣。

僧雲:十字街頭,化甚麼緣?

師雲:十字街頭,正好化緣。

僧擬議,師荷布袋大笑而去。

 

【衍申解說】:在娑婆世界、滾滾紅塵之中,難以尋找到那個真正體認自我本來面目的這個人*24(汝不是這個人!)

但是,十字街頭,正好化緣,仍以不捨眾生的菩薩心行,不憚勞煩地開示迷悟之津*24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正如廣如所概括的:隨機答話,喚醒迷途,備殫雪嶺宗風,直示西來大意。是故道人處凡世而無染,道群迷而無礙。*24

 

【故事四】和尚有法號否*12

又問:「和尚有法號否?」

師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宋大慧宗杲(10891163)讚布袋和尚之一雲:

三千威儀都不修,八萬細行渾不顧。

只因鬧市等個人,被人喚作破落戶。

兜率內院久拋離,縱歸迷卻來時路。

稽首彌勒世尊,得恁寬腸大肚。

 

 

壹、前言

如何身心自在?

(放下即自在;放下布袋,提起自在。

面對它,拿起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們生活在莎婆世界、滾滾紅塵俗世間,我們人的一顆心一直不停地起心動念,在狂亂奔撞、追逐著世俗一切,而不知將自己浮動的心安頓下來,歇息片刻。也許,您一定該已發覺所有的妄想、雜念總是在侵襲您欲歇息的心,而所有的是非俗事,卻無法讓您的心安頓下來而歇息片刻,更遑論身心自在了!

在生活、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許,您真的好想、也努力的讓狂奔的心,休息片刻;而當您靜下來時,或許,嚐試著透過靜坐或禪修來取得心靜(入定或禪定)時,但一開始實,您必會頓然驚覺念頭紛飛,雜念、妄念一個接一個來,原來我們的心念一直由妄想欲念牽引著,而非自己能掌控。是故,假如我們連自己的心念都掌控不了,又何能掌握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道業,甚至我們的命運呢?又如何能身心自在,道業剋期成就呢?

其實,在生活上,在修行中,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這顆狂亂的心安定下來,讓自己的心念不再狂亂奔馳,讓心念愈來愈少,終而讓心念完全靜下來,這時,我們澄然、光明無染、明明白白的本性就自然顯露出來,澄靜的智慧即由澄清的心靈中油然浮現,這就是明心見性,如此,就有智慧來生活、來修道,就能讓您的心運用自如,終而契入本性,本性長顯,則自然就能真切地認識原我的面貌啊!認識了明心本性,那人生的路就可清楚明白,也將不再有任何會使我們迷惘困惑的了! 故在《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但在修行過程中,為什麼我們無法和相應呢24無法證「道」呢?就是因為我們有個虛妄不實的「妄心」、奔馳不停的「狂心」。就因為它們沒有休息、止息。這個「狂心」,就是指不滿現實的心,也就是我們貪而無厭的心,也就是有憎有愛的心24也就是我們貪瞋癡的心,也就是我們想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心。若把這心停止,就是智慧,就是覺道,就是佛性的本體。可是我們把這個真理忽略了。所以在糊塗境界上,處之泰然,悠哉遊哉,不想辦法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24

《楞嚴經》清清楚楚明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可是世人多不知該如何從目前「雜念紛飛,縱性不停」的狂亂心,好好修行,將它轉變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故,這就成為我們修行大菩薩行,欲求解脫的道人之重要課題所在。

 

貳、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釋義

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何謂「狂心」? *9

狂心是指大煩惱!*9(就是指不滿現實的心,也就是我們貪而無厭的心,也就是有憎有愛的心。*24也就是我們貪瞋癡的心,也就是我們想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心

何謂「大煩惱」? *9

就是讓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困境!*9

當善知識激怒您,讓您的「心瀕臨抓狂」的狀態,就在那個「當下」,如果能夠迴光返照*9反「觀」自性,而「放下」一切,至心念不起時您的「覺性」自然就顯現了*9您就「身心自在」了。因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覺者本性顯現菩提,就是智慧現前,而悟道。

簡單的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世俗而言它的意思就是說,只要我們立即拋棄、「放下」我們的「貪瞋癡」,「放下」我們對自身的「執著」(我執) *7*10放下我們那奔馳不停的心,佛性 (本性)就自然顯露,本性上的「染污」去除後,那就立刻能理解*7*10體悟到佛的境界*7*10,即是成佛。想想俗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在真真正正、全然放下的那一刻,本性上的「染污」已全然消失於無形,故一經頓悟,當真正放下那一刻,就見佛、成佛了!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八個字中,最重要就是一個「」字。

 

何謂?何謂歇?

就是馬上,就是立即,常言「頓悟成佛」。而「歇」就是「放下」一切心念,一切心念不起,起心動念起攀緣顛倒、妄想

一般人的心雜念紛飛,想東想西,患得患失,追逐財色名利*6 (財色名食睡五欲),如此就是墮落,就是黑暗。假如能夠克制自己的惡念,繼續不斷地「觀照」、反觀自己*6 (),檢討反省,堅住正念,就能超凡入聖。所以凡也好、聖也好,乃至地獄、餓鬼、畜生都在這念心當中*6都是惟心所現。俗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6」;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個人都具真如本性(佛性)每個人都能成無上佛道,每個人心中都具足無量功德、無量智慧*6但是否能悟道、能見性,就真是「師父引入門,修行看個人了」,所以發菩提心,精進修行,發願見性成佛,並剋期成就,故現在就要覺悟;開始覺悟即菩薩,完全覺悟就是佛。成也是自己,敗也是自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6

再強調,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差別的就是「佛性」(佛性與佛無二),佛是已成道的佛,我們是未成道的佛,因我們的佛性被本身的貪瞋癡(即所謂狂心)所遮蓋,所以不能感受到佛的境界*7*10,但只要我們老實修行,只要去除、只要放下它們,我們就是佛,就是已成道的佛,佛其實就是我們自己*7*10的自性佛看看六祖壇經內所指的三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佛。

 

 

如何放下?

就修一個*8

看看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自在菩薩,」「般若波羅蜜多時,」「五蘊皆空,一切苦厄。……

能觀,才能得自在,在修行過程中,修持達道究竟()(老實修行),便能既「照」、又「見」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都市因緣所生法裡所產生的空相,都是虛偽不實的假相,而「放下」一切執著,妄想心,如此,就能「度」一切苦厄。可見觀之重要。

何以歇即菩提?

就是因為,因為觀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放下一切執著、去除貪瞋癡的染污,讓澄明、光光明明的本性自然就顯露出來,一光驅除千年暗千年暗室,一燈即破」,當下狂心頓歇,歇即是菩提。當下就是菩提了。狂心頓歇即菩提。*8

進一步說,因為「觀」破「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凡起心動念,都是本性之染污,能覺察緣起、緣滅之原理,知一切法都是「假相」,都是虛偽不實,而不再執著於所見、所聞,而能以「平常心」處世,達「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任住,隨機教化,則澄明之性自顯,而常照、常寂,故「歇」(放下)狂心,「菩提」自性自顯。

、應學習的精神

【故事五】梵志供佛,佛謂放下*12

過去有一位黑氏梵志運用神力,以左、右手擎梧桐、合歡兩株花樹來供養佛。

佛陀一見到他從門外進來,就說:「放下!」

梵志遂放下左手之梧桐;

又說:放下!

梵志又放下右手之合歡。

接著,佛還是說:放下!

梵志疑惑地問:世尊!我今兩手皆空,兩盆花都放下了,還要再放下什麼呢?

說:

我並不是叫你放捨其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才是你免生死處(簡單套世間話說就是,需要放下的東西可多了*12你的起心動念,你的、邪見*12、執著、貪心、瞋心、愚癡、傲慢、狐疑、……的習氣與知見,統統都要放下!」不放下,就算是功名、富貴、金錢、愛情再多、再好,也會成為壓力和苦難的來源*12)

梵志言下悟無生忍。*12(:菩薩修行柔順忍,至於頂位,也就是修行至第七地時,得無生法忍,進入無生忍之後,菩薩就不再退轉;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26)

有所求的心是苦的根源,障蔽本自具足的妙淨明心。梵志由外到內通身放下,故而當下頓悟-頓除妄想、悟無所得。*12

在人生的旅途上,學會「放下」這門課,方能真正無入而不自得。*12

真正的放下是離棄一切雜念、妄執,達到解脫自在、了無牽掛的境界。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12

 

 

放下即自在;放下布袋,提起自在。

我們應學習布袋和尚(彌勒菩薩)的精神: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在生活上,在修行道上,我們要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與忍耐功夫。

他說: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布袋和尚、彌勒菩薩慈悲示現,隨機教化、度眾,看看他的平常心,看他隨緣任住的身心,他笑口常開,大腹便便,所謂「心寬體胖」,沒有煩惱。就是在教導眾生,在生活中修行,也就是本講演系列的「知性生活,歡喜修行」的最好註解。你們說妙不妙25

彌勒菩薩的名字,叫做阿逸多。彌勒譯為「慈氏」,阿逸多譯為「無能勝」25

什麼叫做「無能勝」25

有人說﹕『我知道了,這位菩薩所吃的食物,比任何人都多﹐不然的話,他的肚子怎麼會那樣大呢?誰也比不了他的肚子大,所以叫無能勝。』25

又有人說:『這位菩薩的力氣大,一手能推倒大山,誰也比不了,所以叫無能勝。』25

這都不是的。那麼,是什麼無能勝?他修六度的法門,修到彼岸,沒有人可以勝過他,所以叫無能勝25

這位和尚背著大布袋,到處向人化緣,化什麼緣?化煩惱緣,希望世人都沒有煩惱,離苦得樂,所謂「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他和布袋不分離,故稱為布袋和尚,所謂「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們要學習他的思想和行為。25

我們都是修習大菩薩道的修行人,在修行時,最大的快樂,該就是這念心(狂心)能放得下、提得起,時時作主;也唯有如此,煩惱才能一天天地減少,才能不為外境所轉。這樣的快樂,是一種法喜,是心靈上的滿足,是一種不隨外境變化、生滅的自在*11

修行猶如在濁水中尋回本具自性珍寶,藉由修行過程,沈澱雜質,回歸清澈,清淨之心自然得以顯現,自能開啟神通妙用。*11

由於錯誤的知見與執著,所以這念心始終不斷地起惑造業,掉悔過去、攀緣現在、妄想未來,無法安住*11就受苦安身立命的關鍵,不在外境,而是決定於當下這念心能否作主*11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諸法緣起性空,一切妄想煩惱,無非都是人的心意識所變現,都是因緣所生法,緣起、緣滅所生起的假相,豈能執著、緊抓著不放?故,要「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來返觀自性,回歸自性。

在六祖壇經中,我們看到底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就開悟,因為心無所住,不著于境,自然無所罣礙;又因不住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活在當下自然法喜、自在。*11,既不著於境,復不著於時空,心就能隨緣任運,任運自然,就能無住生心」,這是修行人都該戮力以赴,都可以作到的*11

我們修行人,必需活在當下,才能明白作主,縱使遇到逆境,念頭一轉,化境界為磨煉、考驗,當下不再起心動念,即能自在。修行就是放下與提起轉念過程,成凡或成聖,都在這一念間,不假外求。*11

 

 

(下續完)

 

伍、參考文獻

1.   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7747

2.   果煜法師文集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wkl-03.html

3.   指月法語 http://www.masterhinlun.com.hk/buddword-2.htm

4.   耕雲先生佛法在世間http://book.bfnn.org/books2/1557.htm

5.   小紫涵的異想世界【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 - - udn城市   https://city.udn.com/58475/5255600#ixzz3O72x86Rv

6.   中臺山月刊73http://www.ctworld.org.tw/monthly/073/a03.htm

7.   狂心頓歇 歇即菩提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656.htm

8.   夢參老和尚:狂心頓歇 歇即菩提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8/78017.html)

9.   開藏老和尚 狂心頓歇http://wiseman87.pixnet.net/blog/post/98655385-%E7%8B%82%E5%BF%83%E9%A0%93%E6%AD%87

10. 狂心頓歇 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11. 見鍼法師 活在當下http://ctworld.org.tw/disciple/mind/2006/189.htm

12. 見鈺法師 放下得自在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6664

13.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61388

14. 宣化上人 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6/volume6_67.htm

14-1. 宣化上人 為何與道不相應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5/volume5_36.htm

15. 中台世界 馬祖道一禪師 http://www.ctworld.org.tw/chan_master/east012.htm

16.      禪 心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蘊 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0601/200601f011.htm

17. 覺大和尚 道在平常 http://www.ctworld.org/monthly/127/a03-1.htm

18. 百度百科 平常心是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8376887.htm

19. 林木根 用心愛這世界--兼論嚴長壽的成功管理之道

(5-2)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2716359

 (5-3)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2716368

20. 林木根 喫 茶 去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4704890

21. 中台世界 放下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017.htm

22. 李如心古代名人故事: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http://www.weide.org.tw/magtxt3/42-mag-002/81-2010-12-02-06-19-22.html

23. 百度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656.htm

24. 劉澤亮2013布袋和尚傳》箋釋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38369

25. 宣化上人 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 http://www.drbachinese.org/branch/GMM/newsletter/2006/April-May/04.htm

26. 維基百科 無生法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7%94%9F%E6%B3%95%E5%BF%8D

27. 如本法師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54&cid=14&page=12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2351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