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11 12:52:14瀏覽923|回應0|推薦8 | |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序列四) 生命流轉-前世今生(3-2) Morgan 心得與整理 2015 10 08
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佛以「一大事因緣(了生死、成佛道)」而示現於世,告訴我們生死真相。而欲明人生真相,需明人生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來龍去脈,佛陀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這千古大秘密。 其實人生除現在世外,還有過去世(以及無窮的過去世)和未來世,這稱為「人生三際」。而人的一生更不離因、緣、果報,故人生三際裡,隱含「雙重因果」,也就是「過去因緣」、「現在苦果」,「現在因緣」、「未來苦果」;也就是說由過去「惑」業因緣,朝感今生苦果;今生於受果報時,隨又造下「惑」業因緣,又朝感未來苦果,環環相剋,輪迴旋環不已,也就是「十二因緣」,這裡講人生,是就我們在人間這一生、這一個階段來講的。教內云「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是果,今生作者是。」我們看看下面的表(來源:李雪廬恩師-十四講表): 一、過去世(二因):無明、行*7 在過去的因緣,係為「無明」 (緣)和「行」 (因)所感、所引而來,也就是宿生「過去因緣」,招感今生「現再苦果」。 (一)無明(因)- 無始煩惱: 所謂的無明,就是無知、就是癡,是粗細煩惱,迷或妄心,就是「無始煩惱」,其包括所知障(見思惑)和煩惱障,是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的根源,同時卻也是涅槃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煩惱即菩提);從「一念不覺」而來,因不覺而染污本性,一如烏雲罩日般,本(佛)性無法彰顯,智慧無法顯露,成無知、成癡。 (二) 行(因)-善惡之業(過去惑之因) 行是業行。色界、欲界與無色界之三界眾生,因「無明」、迷惑、妄心,而妄執諸法有我(諸法本無我),妄執有我;本無一法可得,妄執有法,因而起我、法二執、起了見思煩惱,透過身、口、意造作善業、惡業或無記業,就有了業行;而這些皆參雜了見思煩惱,而染污不境之「有漏業」,漏失所修功德,同時會流轉於三界生死。所造諸業,其無量無邊業識種子均顆顆貯存在阿賴耶識(藏識),成為招感果報之主力。 二、今世(現在世)五苦果*7-識、名色、六入、觸、受 以下五支,是我們今生之生命「果」報,也就是由「過去因緣」所引起的「現在苦果」,既受此生命果報,則復燃起惑、造業,隨又形成「現在因緣」。 (一)識(苦果)-本識攬渧-胎相初成 識(本識)是什麼呢?就是「本識」、根本識,即第八識之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其為萬法「根本依」,因萬法都依據阿賴耶識所含藏種子起現行而生起萬法 (人死了以後,前七個識都含藏到第八識裡面去) 。為一期生命之「總報主」,因為識(阿賴耶識)一入胎,則一期生命就開始,而識(阿賴耶識)一離身,則一期生命就結束。在《八識規矩頌》就說阿賴耶識是「去後先來作主公」。 神識一剎那間,看到有緣父母做愛時,起一念愛心,投胎受生,納於父精、母血中,而為胞胎。也就是當父親精子與母親卵子結合的那一剎那,轉世的神識(靈魂)就進入了這個受精卵,而受胎,並逐漸失去它的意識。因為前世的記憶會干擾到今生的學習, 如果他能夠記住過去,他將會已經是老的,那麼整個重生的目的就喪失掉*3。 而前世的記憶如何傳遞到今生呢?何以會有如莫札特音樂神童呢? 那就得拜「潛意識」(阿賴耶識)之賜了。潛意識不受邏輯、時間、空間所限,種子遇緣起現行,故能回憶任何時間發生的任何事情,觸及意識所不及的智慧大海*3。 潛意識好比一片電腦軟體, 當硬體毀壞了,軟體中的程式卻不會消滅。 當某人再轉世時,軟體中的程式 (潛意識) 會隱隱約約的影響人的一生*3。 有心理學家觀查到某些人天生怕高、怕水、怕暗等等,這些與生俱來的恐懼感經催眠後,發現所有的症狀皆源於前世不幸的遭遇*3。 佛洛伊德發現到, 把原先的創傷帶進潛意識,疏導壓抑,整合他的感覺與學習到的東西,就會產生療效。 熟練的治療師在施用催眠回溯療法時,先是將病患催眠,然後經由適切指引,回到事件發生之初。 通常,傷害事件發生在童年時代。這是標準的精神分析理論*3。 可是也有例外,治療凱瑟琳時,魏斯醫生發現到,原始的創痛追溯得更遠,直到前世。他的患者中約有百分之四十,需要重返不同的前世,才能解除今生的臨床症狀*3。 每一個靈(神識)都根據自己的因緣,而隨業再生,至於結果是好是壞,已無法顧及,因為都是業力起現行導致的結果,是無法控制的。重要的是在今世有生之年,好好的學習,好好的修行,精進地行功立德,積極地去障還真,以明心見性,而讓本性(佛性)完全彰顯,完成這一世的任務。*3。 所以不管你遭遇什麼都是好的,都是對的。沒有幸與不幸,也沒有人是受害者,你選擇了自己的肉體,你選擇了那個家庭,你選擇遇到那些事、那些人 ... 都是你所需要的。 不論你選擇什麼,都是來成就你的,你將學習得更多,更豐富*3。 靈魂在進入肉身之前, 對自己的使命非常清楚,也有信心加以完成。 所以當人對自己深具信心,就能發揮潛能*3。 人出生後,總要走向死亡,其「死生情狀」*7,可分: 1.臨終:分四階段,即(1)病危(垂老);(2)斷氣;(3)身漸冷(分分冷;其最後冷處,可斷其生何道?《大集經》:頂聖眼生天,人心惡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4)亂心位(悶絕無心位-全無知覺;此時受業力種子牽引;該時前六識不起現行,第八識田中業種子紛亂欲起;業種牽引名言種子現行)。 2.命終:分三階段,即: (1)離識(全身冷),本有滅; (2)中陰身(彷彿生陰),第八識一離身,就進入中陰身。其依次可分:(1)中有生-(隨所當生,形類同彼)→(2)未得生緣、七日死而後生(或同類生,或由餘業轉,餘類生:中陰身壽命最短七日,最長七七日,未遇投生緣,則每七日死而復生) →(3)見父母淫事,起「境界愛」(男中有愛母而憎父,女中有愛父而憎母。自謂己身與所愛境合,所洩不淨,流至胎藏,認為己有,生歡喜心,中有便滅。) (3)攬二渧(三和合),中有滅、生有生:中有滅,第八識如磁毛石吸鐵,吸攬二渧(父精、母卵)而住(亦即本識+父精+母卵=三和合),而坐胎,形成下一期五陰身。中陰身生成後,等待有緣父母而投生;由於業力故,其於當生之處,不論多遠,皆能見聞無礙、到達無礙,但當生處的範圍外,則無所見聞,不能到達,《瑜伽師地論:「中有眼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7 本識攬渧就是根本識來投胎的時候,什麼投胎呢?就是遇到父母兩性在作愛的時候,做子女他本人的根本識,與父母子女是緣分,緣分到了,他自自然然的,本識就跟父母,入了母胎,這叫本識攬渧。*6 (二)名色(苦果)-識煖胚團→胎相初成之位 指神識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身心;也就是根本識投胎,在母親的胎裡邊,這個時候只是一種「名色」*6。(「名」,指初作胎之心識;名-心法,有名無質,無有質礙,但有名字;「色」,指胚團物質,因五根未成,形體未全,未便稱「身」;同時,又因五根未成,識未顯發了別之用,不便稱「心」故*5色-指色法,有執礙故) *7。 剛剛入胎時,非物質,是一種心法,有各種種子,種子是一種功能,是一種習氣、功能狀況。因此,投了胎以後,在母親的身體之內,他只是一個由本識結合父母的兩性的身體的各一部分(父精、母血),那麼他就成為「名色」了*6。 這階段,有五個七日,到第五個七日(35日)時,則「五相顯現」,就是頭、兩臂、兩髀(大腿根、及大腿與臀部連接處)之形相已顯,人體之雛形隱約可見矣*6。 本識一發展,一個是名,一個是色。名就是本識的整體的第八識,是一種煖氣而已,叫「識煖」。色就是物質的種子起了現形,變成一個「胚團」,這種胚團就是色。有了這個胚團,胚團是物質的,就是色;名就是本識、精神這一方面,就是心法*6。 (三) 六入(苦果)-扶塵具形→胎中成長之位 六入,即人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六根(吸母體養分)能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眼根見色,耳根聽聲....),而外之不淨塵境由此而入,汙染清淨 心(佛性、本性) ,故稱之。 扶塵即「扶塵根」(佛典中指根有兩種,即正根與扶根),塵是塵土,就是地水火風四大要素,就是我們的「五官」,識正根(淨色根-如神經)所依;扶塵具形,指六根逐漸長成,形體具足完備,(前五根漸增長具足,而意根於六塵境界,其分別能力,亦漸增長具足),這時候就出生了,出生就出胎。 (四) 觸(苦果)-根攝境界→出胎之位:嬰兒時期 「觸」,出胎後與外界接觸,即六根接觸六塵,就是「根攝境界」了,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觸是根,所觸是境、是塵)。依《俱舍論》,這是指嬰兒期,雖與外境接觸,但對於苦、樂、捨三種感受的差別,尚未能了知 (即沒有分別善惡是非的階段、辨別不出來是好是不好、是善是惡),故名為「觸」,不稱為「受」。 (五)受(苦果)-苦樂捨感→兒童時期 根塵相互觸對,就對塵境有所感受,就是由「觸」而有「受」(感受);「受」是領納,即領納所觸境界。 指兒童時期,小孩大一點,逐漸有分別能力了,對外境的感受差別,能領納了知。 也就是說,於順境起「樂」受時,能了知其為樂的;於逆境起「苦」受時,能了知其為苦的;對不苦不樂的「捨」受,亦能了知。亦即能分別苦樂好醜,但尚未起愛著之心,故名「受」,不稱為「愛」。 三、現在因緣*7:愛(緣)、取(緣)、有(因) 這是我們這一生該修、該斷的因緣,斷了,就不再流轉生死,不再輪迴。 (一)愛(緣)-因受生著→少年時期 因「受」,故有「愛」,「因受生著」,著是執著的意思。 愛是貪愛,因六根既領受六塵境而生起染著之心,由於領受也就是分別苦樂、是非善惡這種感受的時候,稱意的樂受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苦受就生煩惱憎惡之心;此貪愛與憎惡之心,是眾生輪迴的生死根源。 這裡所謂的「愛」是廣義的愛,即染著之意;凡是染著(執著)塵境而起愛憎等煩惱皆屬之,因為「愛」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本,以不如所愛,故起憎恨等故(苦受時,想辦法要解除;樂受時,就貪著,不知放下)。 少年時期,貪愛心起,所愛境:1.資具境:即食衣住等;2.淫欲:即男女情愛。雖取貪愛心,但尚未馳取追求,故名「愛」,不名「取」。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心可治之。 (二)取(緣)-因執追求→青年、狀年時期 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享受、貪著,貪得無厭。故因「愛」則有「取」,由於愛染執著,而趨向追逐,四方馳求(取是「因為執著」的關係,執著是心理只是一種執著,進一步就採取「追求」,追求是取了)。如違反貪愛環境,就生憎恨,如不顧一切,則必任意胡作非為,橫造諸惡業,增煩惱惡因。 依《俱舍論》此支是指青年、狀年時期,愛欲轉盛,故廣遍追求,披星戴月,上山下海,宇宙環宇,不辭辛勞。 但此偏就執取追求之妄聖貪愛等煩惱而說,乃言「惑」,非言「業」也。所以《唯識論》言「愛」為下品貪,「取」為上品貪。 (三)有(因)-業牽後有 有即因果不昧的有,對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將其捨掉。故因「取」然後就「有」了,有什麼呢?有就是「因」,因是怎麼來的?就從愛取來的,由愛到取,必然就要造業了。 由於馳取追求,故動身發語(身口意),造諸善惡業行,種了這個因,種子就有了,就「業」一取,想想看,這就是有了,「業就牽著後有」,就能牽引後世三有(三界)果報。 故此「有」支,正就「業」而言。由愛取所造的業,然後就有了未來的因,因就是個種子,將來你這個種子,將來就要結果的。 此三支,「愛」「取」為「緣」,「有」為「因」,因緣俱足,又生「來世苦果」。 四、未來苦果*7:生(果)、老死(果) (總括未來之生命果報) (一)生(果)-倒識脫胎 依據愛、取、有三因,就依因感果,又出識頭生;即於今生壽終了,迷糊(惑)顛倒之神識(第八識,就是一般講的靈魂),受業力牽引(靈魂就到處遊蕩),遇到來世的父母之緣的時候,又去託胎受生(詳「識」-本識攬渧部分)。所謂生是什麼呢?「倒識託胎」,又跟前面「現在苦果」那個「識」是一樣的了。 (二)老死(果)-生後苦死 凡有生,必有死(俗云,一出生就走向死亡);既投胎後,住胎、出胎、長大、乃至老死,即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終於死亡。請參閱「名色、六入、觸、受」節。 投胎怎麼叫倒呢?倒在那個時候,他不以為是父母,他所認識的是,比如說未來,他本身是個男性的話,他所見的只是母體,如果他未來是女性的話,他所見到的是父體,這完全是顛顛倒倒的,倒識託胎。生了以後,又是那個階段之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等,又循環回來了。循環回來時候,生了以後又是老病死,後來又有「老死」,老死就生了後有八苦,又是死,死了以後又生。所以「更生到未來的惑業」,「往下再推是未來無終」,沒有終了的時候。
生命不是從出生的時候開始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渡過不同的階段。當我們死的時候,那只是生命的一個章節完結了,於是下一章接下去;但還沒結束,只要往下翻, 接下去又開始另一章*3。 一般人來到世上都是無知的,一切都要從基本開始,一切從頭學起。但累世的智能 (智慧與潛能 ) 卻不會,就像有些小孩,一生下來個性 (文靜、外向、急躁 ) 、特質 (勇氣、誠實、自私等 ) 或才能 (如語言、數學、音樂等 ) ,「與生俱來」就不同*3。 但是當我們學習到一定階段之後,便開始與前世的智能銜接,一旦銜接住了,人生頓時豁然開朗, 好像突然「開竅了」。那並不是新的東西,只是被你遺忘而已。所有我們學過的都會保留下來,只是你不知道罷了*3。 概括的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世揭示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循環的規律。古云:「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之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是為苦道。」名示十二因為惑業苦三道流轉之理。 故,您有前世;方有今生;有、或沒有來生,端視您今是有無了生脫死。 【故事三:名人輪迴轉世】蘇東坡、佛印和尚、黃庭堅的前世今生*8 一、蘇東坡的前世今生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北宋大文豪和書畫家,曾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 其實他自己已經多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 1.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過舊遊》。 2.《南華寺》詩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 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三人同一夢怪事) 元豐七年四月,蘇東坡在抵達筠州前,雲庵和尚夢到自己與蘇轍、聖壽寺的聰和尚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醒來後感到很奇怪,於是將此夢告訴了蘇轍。 蘇轍還沒開口,聰和尚來了。蘇轍對他說:「剛才同雲庵談夢,你來也想一起談夢嗎?」 聰和尚說:「我昨天晚上夢見我們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了。」 蘇轍撫手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樣夢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蘇東坡的書信到了,說他現在已經到了奉新,很快就可以同大家見面。三人非常高興,一路小跑趕到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等蘇東坡。 蘇東坡到了後,大家對他談起了三人做相同夢的事,蘇東坡若有所思道:「我八、九歲時,也曾經夢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來陝右之間。還有我的母親剛懷孕時,曾夢到一僧人來託宿,僧人風姿挺秀,一隻眼睛失明。」 雲庵驚呼道:「五戒和尚就是陝右人,一隻眼睛失明,晚年時遊歷高安,在大愚過世。」 大家一算此事過去50年了,而蘇東坡現在正好49歲。從時間、地點和多人相似的夢來看,蘇東坡是五戒和尚轉世已經無異議了。 蘇東坡後來寫信給雲庵說:「五戒和尚不怕人笑話,厚著臉皮又出來了,真是可笑啊!但既然是佛法機緣,我就痛加磨礪,希望將來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這就不勝榮幸了。」 蘇東坡總是喜歡穿僧衣,這可能是前世因緣所致。宋哲宗曾經問內侍陳衍:「蘇東坡朝服下面穿的是甚麼衣服?」陳衍說:「是僧衣。」哲宗笑之。 蘇東坡在杭州時,曾與詩僧朋友(參寥)一起到西湖邊上的壽星寺遊歷, 蘇東坡環視後對參寥說:「我生平從沒有到這裏來過,但眼前所見好像都曾經親身經歷過這似的,從這裏到懺堂,應有九十二級階梯。」叫人數後,果真如他所說。 蘇東坡對參寥說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經就在這所寺院中。」此後,蘇東坡便經常到這所佛寺中盤桓小憩。 二、黃庭堅的前世今生) 大約元祐初年,蘇東坡和黃庭堅(大詩人、大書法家)一起去拜見一老者,老者一見面就說蘇東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黃庭堅的前世是一女子。 蘇東坡點頭不語,黃庭堅卻根本不相信,老者對他說:「你到涪陵時就會有人告訴你。」 黃庭堅認為涪陵是被貶的官員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麼會去呢? 後來他果然被貶到了涪陵,幾次夢見一女子託夢告訴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說的話。 《春渚紀聞》卷一記載:黃庭堅的前身是一位女子。庭堅貶謫涪陵的時候,還曾經夢到過這位女子向他親口敘述前身的經歷。 她自稱經常誦念《法華經》,只願再生變為男子,而且要變成一位名揚天下的男子。 顯然,她的願望實現了。好像是為了取信于黃庭堅,她還點出了他的一個秘密,一個不為人知的隱私-就是他有「腋氣」(狐臭)照這女子說來,庭堅有此毛病,是有因果的,前世的因,種下今日的果。 這女子說:「某所葬棺朽,為蟻穴居於兩腋之下,故有此苦。」原來是這一窩螞蟻害的。 要想除去這毛病,也不難。只要找到這女子的墓,打開墓穴,「除去蟻聚」,便可立刻消除。庭堅依言照辦,果然,不藥而除。 江西《修水縣誌》記載:黃庭堅出任黃州知府的時候,一日午間做夢,夢見自己走到一個鄉村裡去,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婦倚門而立,好像在等誰,門口有一張香案,上面供著一碗芹菜麵。 黃庭堅覺得餓,就端起來把麵吃了,不多時夢醒,嘴裡竟然真的有芹菜的香味。以後接連兩天做夢,都是同樣的情景:吃了麵,醒來嘴裡有芹菜香味。 黃庭堅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循著夢中的路徑走,果然來到一處鄉村,所有景物都和夢裡一模一樣,夢中見到的白髮老婦也正站在門前,旁邊是一碗香噴噴的芹菜麵。 黃庭堅上前問緣由,老婦慟道,今天是她女兒的忌辰,女兒生前最愛吃她做的芹菜麵,所以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擺上麵來祭奠。 黃庭堅想,事情也真巧,今天正是他的生日,遂又問,那女兒死去多久了? 老婦說,26年了。黃庭堅一驚,他今年正是26歲。 後來進得屋去,裡面有個塵封多年的大櫃,因為不知道女兒把鑰匙放在哪兒,所以一直沒打開過。黃庭堅想了一下,輕而易舉找到了鑰匙,櫃裡全是女孩兒生前讀的書,還有寫的文章,居然和他自己歷次考試的文章一字不差。 黃庭堅這時明白自己回到了前世的家。那老婦,自然是他前世的母親,於是接回府衙,奉養終身。 後來黃庭堅在府衙後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名「滴翠軒」,亭中有黃庭堅的石碑刻像,他自像贊說,分明是對自己轉世的感想: 似僧有發,似俗脫塵。 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三、佛印和尚的前世 五戒和尚又是何人呢? 據說他一目失明,還有一師兄叫明悟,五戒和尚因為一念之差,同女子紅蓮有了苟且之事,犯了姦淫之戒,結果事情被已經有神通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和尚羞愧難當,便坐化投胎去了。 明悟已經預見五戒和尚下一世可能謗佛、謗僧,這樣可能就永無出頭之日了,於是他也趕緊坐化,緊追五戒和尚投胎而去。 到了這一世,五戒和尚投胎成了蘇東坡,而明悟就是蘇東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
自身的親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斷勸化點悟,蘇東坡終於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輪迴之說,而且崇信佛法,潛心修煉。 同時兩人留下許多佳話,如「八風吹不動,ㄧ屁打過江。」「禪坐時,我看您是一尊佛」。
1.林木根 火燒功德林 2.讓生命隨時都是開始 香光莊嚴七十八期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78/78z1.htm 3.轉世藍圖-前世今生 ppt www.mbme.url.tw/download/ppt 4. 索達吉堪布既然生命不死而又有前世今生的話,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了呢? http://www.17wh.com/gjt/20150903/239435.html 5. 什麼是輪迴? http://www.buddha.twmail.cc/1-4/discovery_samsara.htm 6.徐醒民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講錄 http://www.minlun.org.tw/14pt/00.htm 7.吳聰龍 2015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修訂本) 佛陀教育基金會 www.zhibeifw.com/big5/fjgc/qshs_list.php?id=10316 9. 虛空 鄭 奇妙的前世今生 ppt http://www.slideshare.net/ngwk/ss-3417907 10.魏斯 前世今生 11.淨空法師 四諦十二因緣 12.淨覺 「因果同時 - 因果不二」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1270.html 13.佛說八大人覺經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