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序列一) 2-2 貳、平常心是道
2015/04/14 18:39:57瀏覽1652|回應0|推薦13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序列一) 2-2

貳、平常心是道

             Morgan 心得與整理

2015 02 10講於達彌儒道台北市政府大班法會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

生活要知性,要感性;修行要歡喜,時時刻刻,應用您澄明本然智慧,來知性生活,來歡喜修行,則必身心自在。

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將兩者融為一體,則無時無刻不在修行,何愁道業不成?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

-宋蘇軾〈廬山東林寺偈〉

大自然雖然四時運行,卻隨緣時時說法,成住壞空,萬法無常,本在其中。能仔細觀察,細心體悟,道就在其中,了脫生死就在當下,那愁道業不成?

投影片中的影像,是當紅的櫻花美景,它確如「溪聲」、「山色」,都是如來、大自然在說法,請共賞、聆聽。

貳、平常心是道

【先思考】

甚麼是平常心?

甚麼是道?

何以平常心就是道?

您真能以平常心來處世嗎?

  在家庭、在職場、在道場?

【故事】*19

從前有一位大富翁,但他卻過的非常不快樂和不安,他知道是因為欲望太多,但卻不知道如何解決。於是他去尋找一位很有智慧的人,教他如何去除不安與過得真正快樂與幸福*19

這很有智慧的人教他說:「從現在開始,你去尋找這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找到以後把他的襯衫借來穿在你的身上,你的不快樂和不安便會去除,而變得最快樂、最幸福的人。」*19

於是他就很高興的啟程去找尋這個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他逢人便問: 你快樂、幸福嗎?

若有人回答: 我很快樂、幸福!

接著他便再問:您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嗎?

那人再回答:應該不是吧,我偶而仍然偶而會感到不快樂、幸福。

於是大富翁便只好沿路繼續找尋,他一直找、一直問,到最後他發現這世界上他竟然找不到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他於是更沮喪、更不快樂。

有一天,他無意中(!平常心)走到一個樹林外面,遇到很多人,於是他鍥而不捨問他們那兩個問題,在場所有人都告訴他,這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就住在這樹林裡頭,他喜出望外的跑到樹林裡去,看到一個人微笑的坐到地上。

富翁問道:您快樂、幸福嗎?

那人回答道:是的,我很快樂、幸福。

富翁又問道:您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嗎?

那人回答道:是的,我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富翁聽了極快樂的說:我終於找到你了!請把你的襯衫借我穿一下,因為有一位大智慧的人告訴我,當我能穿上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的襯衫時,我就可把我的不安和不快樂去除,便成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想不到那人聽了哈哈大笑道:你沒有看到我是不穿襯衫的人嗎?

富翁愣在當地,過了一會兒,他頓悟到,原來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是真正能放下一切的人,是能以平常心處理作人、處事的人

於是,他也把衣服褲子脫掉,捨棄了一切功名利祿、捨棄了欲望,當然更捨去了不安和不快樂,和他一起住在樹林裡,從此世界上便有兩個真正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了。*19

禪宗公案平常心是道

 (南泉接化趙州從諗之公案) (景德傳燈錄)

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

泉雲平常心是道。

州問:還可趣向否?

泉雲:擬向即乖!

州問:不擬爭知是道?

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

趙州乃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

又頌雲(大四八·二九五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禪林中,每以「平常心是道」為習慣用語。蓋日常生活中所具有之根本心(真心、直心,直心是道場),見於平常之喝茶、吃飯、搬柴、運水處,皆與道為一體。平常心指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之起居動作,而此四威儀乃為真實之禪

一、何謂「平常心」?*17

平而能常 得真自在*17

()、什麼叫作「平」?*17

「平」:我們的心要和天平一樣,依世間法來說,就是要公正;以佛法來講,不但是要公正,而且要不住兩邊*17

什麼叫作兩邊?有成就有敗,有得就必有失,有善就必有惡,有佛就必有魔,有內就必有外,有高就必有低,有遠就必有近……凡夫的心時時刻刻都在攀緣兩邊,時時刻刻都需要外在的肯定;假使不受肯定,馬上就消極、悲觀,甚至於走上絕路。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平常心*17

是故,平常心就是不落入兩邊。聽到別人的讚歎,不因此洋洋得意(不變隨緣);聽到他人的毀謗,也不起煩惱,我們這念心就安定下來了,這念定心就有智慧、就有定力,這就是平常心*17

()什麼是「常」?*17

我們在修道,遇到人家毀謗自己,可以忍得下來;遇人讚歎,我也不高興,好像是做到平常心(不變隨緣),但是,不常。怎麼說呢?今天做到了,說不定明天又忘記了,這就是不常。在順境時做得到,在逆境時又做不到了。儒家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就是這個道理。大富大貴的時候,我們這念心要自在;貧賤之時,這念心還是要自在。這個自在是安住在平常心而來的,平常心才是真正的自在*17

我們這念心達到「平」、達到「常」的境界,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樣,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潭止水沒有波浪,這面鏡子當中沒有一點塵垢。這念心當中沒有煩惱,不患得、不患失,面對外在的境界時,這念心都是在理智、在定力、在慈悲當中,這就是平常心*17

二、保住平常心,進而發菩提心*17

腳跟點地 道在平常*17

能夠把平常心保住了,進一步就要發菩提心*17

甚麼是菩提心?(如何修持平常心?) *17

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的,古人說:「今日座上客,明日階下囚。」「24日台灣復興航空空難」,什麼原因呢?因為物質生活始終是不長久的。假使我們能夠明白菩提心,瞭解在物質生活以外,要保持當下這個平常心、平靜心、慈悲心。有了過失,經常檢討反省,時時起善念。這樣一來,心就清淨了、心就愉快了。由物質生活邁向了精神的世界。這念心是絕對的,不需要他人來肯定自己,這念心始終都能存在,這就是菩提心*17

理上發了菩提心,時時刻刻都要安住在菩提心上,白天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順境是如此,逆境也是如此。在佛法上來講,就屬於「修道位」了,明白道就是這念菩提心,假使這念心起了煩惱,馬上調整一下,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就屬於無為法,這就是佛。*17

平常心不起染汙,清淨心、智慧心就是佛。禪宗祖師說「腳跟點地」,是什麼意思?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要腳踏實地、老老實實,不要好高騖遠,道就在平常當中。吃好的,我們這念心知道是好的,不要起貪心;菜不好吃,知道不好,不要起瞋心,始終保持平常心,這就是腳跟點地。克己以嚴,對人以寬,這就是腳跟點地。否則,悟了道,就目空一切,看不起別人,這就是腳跟沒有點地。*17

三、平常心就是道

悟的境界很多,真實的境界是無得無失,平常心就是道,每個人都有,沒有哪一個人沒有。要悟到「不起凡夫染汙心」,這就是佛心,就是覺性,每個人都有。雖然每個人都有,但悟後起修就不簡單了,要如龍養珠、如雞孵卵,沒有經過這一番修持,還是在生死、苦惱當中。*17

四、安住在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

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佛法就是在日常之間,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說來容易,但是安住在平常心不是簡單的事。日常生活中,我們這念心要能作主,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做事,心就在做事;上班,心就在上班。以佛法來講,人在誦經,心就在誦經;人在打坐,心就是在打坐。這念心始終沒有第二念,這樣才真正達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假使真正能夠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學生的心在學業上,學業必然成就;上班的人,心在事業上,事業就能夠成就;修道的人,心在道業上,就能夠成就道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道就在平常,悟到了平常心即是道,就能真正了脫生死,得大自在。*17

馬祖道一開示「平常心是道」,他說:*17景德傳燈錄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中略)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脫者即是真如,諸法(無)不出於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經雲:在在處處,則為有佛*15

【禪宗公案】喫茶去*20(趙州茶)

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

禪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

曰:「曾到。」

師曰:「喫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

師曰:「喫茶去。」

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喫茶去,不曾到也雲喫茶去?」

師召院主,主應喏。

師曰:「喫茶去。」

四、平常心,究竟是什麼心?

據馬祖所說,它是不染汙的,與有造作趨向的生死心相反。*16

從正面講它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直了真聖義諦的「無分別智」。但它不名而以為名,因它是恢復了心的本來面目,而直接就是本心了;但它又不名本心,因為本心是術語,為破文字障,避免名相化,故不名本心,而從通常慣語的平常心命名,以便與實際生活水乳無間。*16

其實它就是「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是不生不滅的本體,也是般若空性、心性自然的體現,所以說平常心是道*16(無分別智==本來面目=本心=直心=平常心)

五、平常心的形象怎樣呢?*16

平常心的形象可用六祖常說的「平直」說明;平謂心平,直謂行直;而心平行直禪功的成熟,也就是道,也可說就是佛心。故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又說:“平直即彌陀。”[3]六祖只從平常心的行相來說平直一詞,認為那就是道,而未直言平常心是道。後來禪宗大德於此處有悟,覺察到六祖所說的心平行直,可說就是平常心,因而有平常心是道之說*16

平常心有體有用: *16

1.就其體相說,就是心平;*16

 心平的具體情景,如六祖在《壇經·付囑品》之「一相三昧」即,「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16

心平則自有般若現起,通達任何一法,都無大無小,無高無低,無優無劣,無善無惡,無淨無不淨,無有少法可起分別。所分別既無,則分別心與無分別智亦無所得,而一切無分別,平等共一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淨相,相續而轉,故名一相三昧*16

2.就其用相說,就是行直*16

 至於行直,其具體表現,應知即六祖所說的“一行三昧”相。*16

六祖說:「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由於心平,不住諸相,如如不動,與境相接,自不起思慮分別,而隨感隨應,直往直來,其心仍然是清淨無相,如如不動,故名一行三昧

此中一相三昧,體現心平,是從平常心的體相上建立;一行三昧,體現行直,是從平常心的用相上建立。有以平常心體相為實質的一相三昧,自會有以平常心用相為內容的一行三昧,因而反過來有一行三昧,也就必須有一相三昧。這就是說: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16

如果用「寂照」義去理解平直義,則三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三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這兩種三昧結合起來,就是平常心的全貌。*16

由此,“平常心”有二個層面,:*16

1.體相上說,是不生不滅的本性

2.從其形態一看,則是有生有滅的現象,表現在日用中的顯現。

平常心就是「直心」,用平常心比講直心更貼切。蓋日常生活中,見於平常之喝茶、吃飯、搬柴、運水處,皆與道為一體;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之起居動作中,就是禪法。意思是說我們平常的生活就是道,而此四威儀乃為真實之禪。慧能講「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馬祖說「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這種「直心」和「平常心」,實即是日用事中無取、無舍、無執著的心行*16

我們平常有太多的造作,陷於是非人我中無法自拔,如種種攀緣、諂曲、分別,以致痛苦不堪,感到失落,心不能平衡,在感情的旋渦中回轉,失去寧靜的心態。所以現代人都講要回歸自然,讓心處於質樸平直的狀態,就是要找回一顆寧靜安怡的心,以求心態達到平衡,讓心處於自然狀態中。這個平常心既不是我們的煩惱心、機巧心,也非聖賢們的種種勝見勝解,這顆心應該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染不淨,處於中和的狀態,就是當下現實之心。故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16

馬祖在這裡揭示了“平常心是道”的含義。他立論的依據:一、是「心為萬法之根本」,所以要「識心達本源」;二、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要「事理雙通」。由此,他提出「平常心」是「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無」。也就是說,平常心是沒有被「生死心、造作、趨向」等污染的「菩薩道」....*16

馬祖在論述「道不屬修」而反對妄念執著時,也用「海印三昧」來形容,他說:「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攝眾味,住于大海,即混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16

又講:「有為是無為家用,無為是有為家依。」從而,要求人們應該「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這其中的“不盡肯定的是事法、世間法、一切的日用行事,“不住提倡的是不偏執於理法、出世間法、個人的證悟境界。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法盡是事。舉一千從,理事無別,盡是妙用,更無別理,皆由心之回轉。” *16

心是萬法之本源,一切皆是心之開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爾如此,都是平等體性的顯現。可見,馬祖在此依華嚴宗理事無礙思想而建立此平常心。換言之,如果修行者在心中消解是非、取捨、斷常、凡聖等偏執妄念,排除矯揉造作等不實枉行,同時也能夠培育寵辱不驚、任運自然的良好心態與精神品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懷天下,利益群生,這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的基本內涵,其本質是菩薩道。*16

“積於淨業”的菩薩道,做起來並不容易。破除情執是第一關,人們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觀察世界,按照自己的善惡喜好去規定事物的,總是以主觀的自我意識為中心,即使修行者,也大多容易沉湎於自己的一些理解或滿足於已經感覺的一些境界,由此引發出不少的障礙。佛教提倡“應無所住”的目的,要求人們雖然是凡夫,但不要沉溺於情欲、煩惱;即使是“聖賢”也不要貪圖境界享樂而背離社會生活和苦難眾生。否則就不是平常心,就是心存污染。《大乘起信論》中認為,“一心二門”是眾生出入於世、出世間的橋樑。馬祖在《語錄》裡,用有為與無為、迷與悟、識與智等來類比“生滅門”與“真如門”,最終用“無生法忍”來代表“一心”。*16他說:

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緣,即是生滅義;不取諸法,即是真如義。聲聞聞見佛性,菩薩眼見佛性,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即不生,即是無生法忍。*16

對待“修”與“不修”,也要“俱了心及境界”,不生妄想。是以心體為依止,而使心起正用,生正相,也即是無相、無念、無住之體現。如此,內不著空、外不著相,將性通於心用,即貫注于日用修行中而顯現心性之大機大用。這也是南宗禪活潑自在禪風之所在。因此,馬祖所謂的“道不用修”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不修行、不做善法、不努力精進,而是反對那種自以為是、心存雜念的造作,自欺欺人、嘩眾取寵的形式,不求實際、誤人子弟的表像,提倡真實體悟、沒有分別執著的自然而然的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破除情執中,對修行者來講,如何面對祖師甚至佛陀的教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最後克服“所知障”的關鍵,也是考驗“平常心”的一個重要標準。馬祖在他的“應機接物”過程中,一再粉碎弟子們對教法的執著。*16

馬祖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從“肯定”到“否定”,運用辯證邏輯的推理方法,最終成立他的根本禪法即“平常心是道”。馬祖道一雖得法於懷讓,但其思想實淵源于曹溪,而對接機方面更有所開展。首先他根據六祖慧能的主張,宣導“即心即佛”,一切皆真,後來又恐行人落于窠臼,於是進而宣導“非心非佛”。這是從遮、表兩方面說明眾生心性與佛無異。馬祖講“即心即佛”是為“止小兒啼”,為了防止禪修者向外追求,把人們引向自心開悟,而一旦禪修者停止向外追求,就應當講“非心非佛”,連心、佛也不執著了。道一弟子自在禪師說:“即心即佛,是無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 *16

“自心是佛”本是六祖慧能禪學的內核。慧能把外在權威納入自心之中,張大人的自性,促進人的覺醒。馬祖珍視人的主體性與個體性,肯定人的內在自我的價值和能力:*16

 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開悟。又數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16

這裡繼承了達摩以來明心見性的思想,而更加肯定自心清淨,自修自作,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心”與“佛”的統一是禪宗真髓。這就破除了對外在權威、偶象、經卷、知識、名言、持戒、修證、儀軌的執著,統一“世界”、“佛”與“我”,肯定向內體驗的重要性,自悟內在寶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16

【禪宗公案】

大珠慧海法師初次參拜馬祖,欲求佛法。*16

馬祖說:“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慧海問:“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慧海從此開悟,“自識本心”。*16

 

各位鄉親們,您吃飯、睡覺時,是否百般需索,嫌菜飯不夠精緻,床舖不夠好,若然,您吃飯、睡覺時,您一定享受不到真正的菜根香、一定不容易即刻入睡,一覺到天明,因為您心裡有所求、有所掛礙;假如換個角度,以平常心來面對,今天有什麼,就吃什麼;有什麼床舖,就好好的睡,那您一定會吃得很快樂,睡得很香甜;俗話說「隨緣,也就是平常心,字雖簡單,但要真正作到卻也真不容易呢!

我們在這美如畫境的基督城,享受悠閒的生活,我們真的可以以平常心,隨緣的讓心停下來,不去作任何思考,讓他真正享受寧靜,縱然是一秒、一分、十分鐘都好,當然一小時更好,然後日日增長時間,如此沒有柴米油鹽、沒有名牌名車、沒有人際關係、沒有孩子學業、沒有老公(或老婆)外遇的困擾,您一定靈台清明,您一定感到很舒坦、恬適,那份無比的快樂、幸福一定湧滿胸懷。*19

我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業以及他們的德行是否變壞;又如老公或老婆捨不得台灣的事業,繼續在台灣當「搖錢樹」,供應一家老少的開支時,我們擔心是否有人趁機跑來照顧,而演出婚外情等等;多數的鄉親們把孩子送到基督城來,除看上這「花園城市」外,最重要的是「在基督城的孩子不會變壞!」真的這30萬人出頭的紐西蘭第三大城,要孩子變壞也難,該操心的是孩子品德的養成,以及作學問的態度;有的孩子一來便能適應,且表現傑出,但少數的孩子或因語言問題、或因適應問題,無法順利的一級又一級的唸,您是否能以平常心來面對、來協助他們度過難關,還是仍然以在台灣的威權式態度來苛責,結果親子關係變壞了,孩子的學業更每況愈下,甚至不回家睡覺,您也就更操心、更不快樂;想想,我們這歷盡風霜、大風大浪的大人都會碰到問題與困難,何況是未經事故的可愛孩子們。*19

 

孩子的老爸或老媽是否會外遇,是看個人的修持了,就是他()要變心、或外遇,縱使在台灣天天釘著,還是會外遇,何況遠隔數千公里的南、北半球呢,您不放心他(),她()也不放心您呢,固然事先的防範措施要辦好,剩下來的就是夫妻間的「誠信」與「信賴」和彼此的「真愛」了,我一直非常欣賞國語或台灣話,太太叫「牽手」,就是一輩子要永遠手牽手,度過下半生,但萬一真是緣盡了,她()的手不再讓您牽,或您不再牽她()的手時,您又能如何呢?您在這裡窮操心有用嗎? *19

【故事】

某個朋友,先生遠從台灣來探班,在先生回去後一個星期仍未到學校上ESOL課,在她來校的第一天,禁不住關心的問她究竟是怎麼了,她說「累死了」;我即想到本月910兩天,參加好時光俱樂部陳先生舉辦的庫克山、塔斯曼冰河之冰湖(Mt. CookTasman Glacier Lake)之旅,他講了一個不算笑話、卻發人深省的真實故事,*19他說:

有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住在基督城,生活悠閒、舒適,又非常快樂、幸福;當知道他在台灣賺錢的先生要來「探親」後,便很緊張的率同孩子以整整一個禮拜的時間,辛苦的作好Garden、清洗房間、浴室、廚廁,吸好地毯,以最佳的狀況來迎接衣食父母的老公、老爸的到來。*19

來了以後更辛苦的張羅、陪著到處遊,深恐老公、老爸不高興(萬一不再寄錢來,怎麼辦?),三個禮拜後,老公、老爸終於要回台灣了,當她和小孩到國際機場送走老公、老爸後,老媽即舒了一口氣,快樂的對著兩個小孩,*19

說道:累死了,終於把你老爸送走了,我們又可恢復我們悠閒、舒適,又快樂、幸福生活了! *19

沒想到接腔的是旁邊有一位帶著孩子的太太,她也剛送完老公回台灣,*19

說道:是啊! 是啊!剛送走孩子的爸,便頓覺得好輕鬆、好自在,他來了後,我們又緊張,更打亂了我們的生活步調!不能上課、不能跳舞、不能串門子………..

最好他不要再來,只要按時寄錢來就好了。*19

這故事最好不要讓在台灣賺錢的老公或老婆看到,但它顯示的是這二家的媽媽與孩子們,已能真正融入基督城的生活,能以歡喜心、平常心來過悠閒、舒適,又快樂、幸福生活。*19

但假如她們能以歡喜心、平常心來歡迎老公、老爸的到來與回台,就真是盡善盡美了。*19

各位鄉親們,請讓我們在悠閒、美麗的基督城,不要太操心,一起用平常心來面對一切事情敞開您的心胸、大步的踏出去,再用您的歡喜心、平常心來生活,如此您一定會過得很快樂、很幸福;讓我們永遠記取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是真正能放下一切的人,是能以平常心處理作人、處事與生活的人*19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宋代某女尼悟道詩

 

參考文獻

1.      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7747

2.   果煜法師文集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wkl-03.html

3.  指月法語 http://www.masterhinlun.com.hk/buddword-2.htm

4.    耕雲先生佛法在世間http://book.bfnn.org/books2/1557.htm

5.    小紫涵的異想世界【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 - - udn城市 https://city.udn.com/58475/5255600#ixzz3O72x86Rv

6.     中臺山月刊73http://www.ctworld.org.tw/monthly/073/a03.htm

7.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656.htm

8.    夢參老和尚:狂心頓歇即菩提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8/78017.html)

9.    開藏老和尚 狂心頓歇http://wiseman87.pixnet.net/blog/post/98655385-%E7%8B%82%E5%BF%83%E9%A0%93%E6%AD%87

10.  狂心頓歇 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11.    見鍼法師活在當下http://ctworld.org.tw/disciple/mind/2006/189.htm

12.    見鈺法師放下得自在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6664

14.   宣化上人 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6/volume6_67.htm

15.   中台世界 馬祖道一禪師 http://www.ctworld.org.tw/chan_master/east012.htm

16. 禪 心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蘊 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0601/200601f011.htm

17.  覺大和尚 道在平常 http://www.ctworld.org/monthly/127/a03-1.htm

18.    百度百科 平常心是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8376887.htm

19.   林木根 用心愛這世界--兼論嚴長壽的成功管理之道

(5-2)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2716359

 (5-3)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2716368

20.    林木根 喫 茶 去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470489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2192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