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15 09:48:19瀏覽753|回應0|推薦10 | |
火 燒 功 徳 林 5-1 Morgan 2015 09 16 講於達彌儒道台北市議會大班法會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序列 生活要知性,要感性;修行要歡喜,時時刻刻,應用您澄明本然智慧,來知性生活,來歡喜修行,則必身心自在。 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將兩者融為一體,則無時無刻不在修行,何愁道業不成?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蘇軾〈廬山東林寺偈〉
宇宙人生-器世間 大地說法講道:大自然雖然四時運行,卻也隨緣時時說法,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萬法無常,本都在其中。能仔細觀察,細心體悟,道就在其中,了脫生死就在當下。 宇宙人生-心靈世界
寒山詩僧有許多修證體悟都表現在他的詩作裡,其中不乏醒世勸勉人的詞句,教人要在每個當下如實證驗,切實放下*5。尤其是這首「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讓佛教界、修行(道)人士,引以為戒。 寒山既是佛僧、禪僧把道、性的觀念融在詩內,這首詩是講*7 (人煩惱的總根源-三毒)三毒「貪瞋癡」的「瞋」*7。 瞋是火海,會把功德林燒掉,功德林就是功德叢林,(如)禪修(註:不只禪修,凡事是向心中求,不取不捨,無障無礙,所做的就是功德,就是做了就放下,有做等於沒做一樣)就有功德,林就是眾多,像樹林一樣眾多的意思,你有眾多的功德,因為生氣,就把它們給全燒掉了*7。 如,以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來說,如果有一個上司對辦公室的人很好,什麼事都正派處理,而且也會偶爾關懷大家,可是有一次他生氣了,因為屬下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情,上司起了瞋心,在辦公室當著十幾個人面前大罵那個屬下;這個屬下的反應通常是會很生氣,想自己的錯也沒這麼大,因此他也會生瞋心,以後他表面服從,但心裡面不服,到處去說上司的壞話*7。 所以在辦公室中,有些小小的功德,一瞋就沒有了。我們在會生氣時一定要忍住*7。(註: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時時照顧自己的心念,時時保持「覺知」,當念頭起來時,知道念頭起來了,切記,因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哦!不但要覺知念頭起來,還要撿別念頭是善、是惡,如是善,則令增長,如是惡,則令即斷絕---參見四正勤),故當心升起棄念頭時,馬上覺知,而令即斷絕,瞋火即不起,若無法覺知,而讓瞋火苗起,則須用六度的「忍辱波羅蜜」度之。 「欲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實行菩薩道,就要「忍辱」,忍辱就不會生氣了,「忍辱」是六波羅蜜之一。*7 (一)、寒山其人其事 - 寒山與拾得(註:有關寒山與本文有關其詩的解釋,主參考鐘玲博士之文,如細明體字,請參閱參考文獻內所列其著作) 唐代寒山大士是有名的詩僧,他不姓寒,其名字是來自他住的地方,今天叫做「寒石山」,石山中有一個巨大的山巖 -「寒巖」,寒山就住在寒巖的大山洞裡頭,故自稱寒山,全世界流傳的名字,就是Cold Mountain,沒有人知道他哪一年生,哪一年死。*7 寒山與國清寺的道友拾得(拾得是撿來的意思,被豐干撿到的、養大的棄嬰。*7)被世人傳稱為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5 。 (二)、寒山成為文殊菩薩化身的原由 是因為太守閭丘胤所寫的寒山子詩序而把寒山神化了。閭因頭痛病經國清寺的豐干禪師,用淨水治醫好了,閭乃讚其為高僧!豐干說:「我不算什麼!國清寺有兩個人才了不起,有一個是在廚房裡頭打雜的人,叫做拾得,還有一位叫寒山,他們是文殊、普賢菩薩轉世。」*7。 閭丘胤就說:「既然是菩薩轉世,我一定要去拜見。」到任後他就帶著侍從跑去國清寺的廚房裡頭去找*7,「我進到廚房,看見兩個人,站在爐前煖火,大聲笑起來。」(他見到兩個人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頭髮亂七八糟的,「灶前見二人向火大笑」。*7 這個太守就對這兩個人說:「菩薩啊!請受我一拜!」(我禮拜了他們)他們互相叫起來,嘲笑我,手牽手*27,呵呵大笑,向我說:「豐干饒舌,豐干饒舌。*7」(豐干饒舌,你不識彌陀,拜我何為? *27) 後來我派人送衣藥為禮品給二隱士。寒山看見人來,叫聲:「賊!賊」。就消失在洞穴中,洞門就關閉了。拾得也依樣不見了*27。(如天臺山國清寺之寒山乃文殊菩薩化身,拾得乃普賢菩薩化身,豐干乃阿彌陀佛化身,皆於洩漏身分後,立即離去化去。(祥見高僧傳、天臺山國清寺三隱集記*28) (三)、寒山詩 寒山留下來的詩,是寫在樹上、岩石上,太守閭丘胤令僧道翹去收集他的詩,找到314首,於是就為寒山詩印書,還寫了這篇序。 *7寒山詩經流傳到世界各地,用英文、日文或漢文。有些人視他為成仙的道士,有些人把他當成出家人或是禪師,日本人、韓國人把他視為禪師.......。*7 (四)寒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1、遁世修行生活 從下面一首寒山詩,是隱含佛、道思想的山水隱逸詩,這是他最美的詩的結晶:*7 一自遁寒山,養命餐山果,平生何所憂,此世隨緣過。 日月如逝川,光陰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暢巖中坐。 這首詩講他在山上過著隱居*7 (修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註:隨緣任運,華嚴經:「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連時間都不算什麼。我們瞭解他的前半生,就是前三十年,是滿坎坷的。這首詩講:「自從我避世到寒山裡頭,就保養自己的身體,也養我內在的天性,以山果來果腹*7 (註:就隨緣以山果養命與養生,同時修持以開發我內在真如本性),平生何所憂呢?到了這個境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憂慮了。」*7(註:真是隨緣任運,無憂無慮)。 「此世隨緣過」大家都*7將「隨緣」這兩個字*7,掛在口頭上*7,究竟隨緣是隨什麼緣,善緣或惡緣,或不分善惡緣?佛學大辭典說它是「隨順緣業」*7 (註:隨順因緣)的意思,典出《景德傳燈錄》*7 (註:華嚴經: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寒山詩中說:「日月如逝川,光陰石中火」是說歲月像流水一樣地逝去*7,時光飛逝,又快得像石中火(石中火是指以前的取火方式,現在取火太容易了,打火機、熱水爐,一下就點燃;以前是要拿一個打火石去敲火鐮,那個火剎那出現,所以講時間的短暫)。*7 「任你天地移,我暢巖中坐」,這個巖指的是寒巖,就是寒山住的山洞。這個坐字可以做居住講,也可以做打坐講,他在這地方很暢快地打坐*7 (註:修行),時間就這樣流逝。*7(註:日子既隨緣任運而過,我自自在在的寒巖巖石上打坐、修持,一切不取不捨,無憂無慮的歲月,就這樣悄悄地飛逝了,哪管你山河的變異或世事無常,都能心無罣礙而融入大自然,與天地合一)。 老禪師認為他生活在寒巖的日子,悠哉悠哉,無拘無束,可以說達到山野散人的境地,就是融入山野中,很閒散、自由自在的一個人,寒山的確到達這個境界,這首詩也反映這個境界,很有情趣*7。其實,更重要的是寒山在寒山嚴中修行,遠離塵囂,「師法自然」,漸融入大自然,讓他的心隨緣任運,不取不捨,與大自然、與天地合而為一,與道合,而見性。難怪豐干禪師說他是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則為普賢菩薩的化身),許多今世的修行人都是累世有修行的人,或已成道的佛菩薩,乘願再來,度化眾生)。 2.精進修持,明心見性 今日巖前坐,坐久煙雲收,一道清谿冷,千尋碧嶂頭。 白雲朝影靜,明月夜光浮,身上無塵垢,心中那更憂。 塵垢通常是指煩惱*7,也是心性上的染污(六祖壇經: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禪師說:「道不用修,莫染污」)( 祖師所云「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7)。 「巖前坐」是在山洞前靜坐,....開始坐的時候,前面的山上有煙有雲,打坐結束以後一看!煙雲都已經散了,.....看清楚對面絕頂山峰上那一道清谿(山溪),「尋」古時度量詞,一個尋,等於現在的八尺,千尋當然很高,嶂就是山峰。山峰絕頂上有一道清溪流下來,像煙雲把詩人的臉洗乾淨,清溪也把他洗乾淨了,洗乾淨他的身體,也洗乾淨他的內心*7。哦! 這正是表達他修行的心境與成就,他身心的染污,都被煙雲、清溪,滌除得乾乾淨淨,達一塵不染,意即心上無雜染、無染污,而見光光明明的本性,即明心見性。 (壇經六祖慧能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白雲朝影靜,明月夜光浮」, 白雲朝影靜:深山中上空有雲,山林上面就有它的影子,因為天上只有一片雲,早上出了太陽,薄薄一片雲投影在山林之上,四處無人,那就是「朝影靜」,雲不動,是一種安靜的景緻*7。意即動靜體安然,隨緣任運而自在。 明月夜光浮:是指天上有明月,但並不是天地之間什麼都沒有,有些薄霧,薄霧上面就有月亮的光芒在那邊閃動,「夜光」就是有淡淡光在霧裡閃啊閃,所以整個大宇宙很安靜,而且有細微的光,那種境界指內心感受到的靜,感受到微微的靈光顯現,寒山寫出這樣的好句子,對句佳、景象也佳*7。尤其是禪意深深。所以下面接著說:*7 「身上無塵垢 心中那更憂。」所以老禪師稱讚寒山達到「思惟修」中的靜慮。*7 這首詩中他思惟人跟宇宙的關係,人跟山水的關係,整個人定了下來,所以這首詩是滿有境界的*7。心與性合一,而融入「道」中了! 3.真空妙有,萬法自如如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谿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可笑寒山道」查字典「可笑」是「可喜」的意思,指寒山的山徑很幽美的意思,*7「而無車馬蹤」這是學*7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寒山子換一個字,變成「而無車馬蹤」,這更安靜了,連「蹤」都沒有,更不用說是「喧」了。*7 「聯谿難記曲」這個「谿」可以當山谷講,山路沿著山谷彎彎曲曲的,因為路的變曲多的不得了,路就很難記了。*7「疊嶂不知重」就是山峰層層的,不知道有多少重?*7 余意以為:前四句表示寒山修行的環境非常好,一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眾苦,只有極樂,在此修行,那能不成就?(祥見佛說阿彌陀經: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泣露千般草」中的那一個字是詩眼?就是透過那個字,你可以瞭解作家的心態,他為什麼說「泣露」呢?為什麼不說「凝露」、「清露」呢?「泣」是因為人的心裡頭在哭,就用「露水」來表現,露比喻淚水,一根根草上都有露,全都在哭一樣。*7 吟風一樣松:整個山都是松樹,風一吹,吟出合聲,松濤像是交響樂一樣。*7 余意:這兩句可說寒山慈悲心心起而感慨,眾生仍癡迷不悟,不知修行,不知即心即佛,煩惱即菩提,以精進修行,免再沉淪娑婆世界,難脫六道輪迴之苦。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此時迷徑處」表示寒山迷路了,沒有人可以問路,所以他的身體就問他自己的影子應該去哪裡?但是寒山當然是不會迷路的,因為他對寒山很熟悉,所以這是講他的心迷路了,內心在哭泣了,這裡可以顯示出老禪師所講:他的心識分裂了。思想找不到出路,我想即所謂:「有大迷而無大悟」,住持和尚所說「大迷大悟、小迷小悟」,寒山這首詩中卻是有大迷而無大悟,他只把自己的迷講出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7 余意以為:修行路遙,但修行能否成就,端看個人的努力了,「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合該自性自度」(六祖壇經),寒山獨處孤峰,大自然就是老師,從中體悟「道」,從中自修自行見「性」。看看佛說阿彌陀經描述極樂世界時說:「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我們或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修行人(寒山),從「迷」到「悟」,從觀照自心、從觀大自然,進而內照見五蘊皆空(見性;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外與大自然融而為一,就是與天地之道合而見「道」、就是心性合一,一而二,二而一,而見性。 4.明心見性,逍遙自在 鐘玲表示:「寒山的佛理詩能不能究竟呢?有些詩看起來很高超,寒山自己覺得俢道俢得很好,別人應該跟他學,但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呢?」 *7看看這一首詩: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谿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 。 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那麼這首詩意境也很好。第一句也有象徵的意義,寒山道:寒山徑是山路,也就是心路歷程,求道的路途。*7 「石磊磊」,指乾枯山澗河床的石頭堆,就是大圓石很多的樣子。我們在橫貫公路裡頭也會看到這種景象,在溪穀裡頭有很多圓形大石頭。*7 「澗闊草濛濛」描寫草很多,有點迷迷濛濛的感覺,以上的對句對得好。*7 「苔滑非關雨」就奇怪了,沒有下雨怎麼會有蒼苔?這就有點神秘了,用科學解釋可以說山上的濕氣很重,即使是不下雨它也會有青苔。可是這不大可能啊!山上一定會下雨,所以已經有點進入玄祕的境界了。*7 「松鳴不假風」是講沒有風,松也會鳴唱,這也很神秘,可能描寫的是一種內心的境界。*7 「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就是說世人啊!你看我已經得到解脫了,你們哪一個可以超脫世俗的拖累、家庭的拖累、金錢的拖累,跟我一起坐在白雲之中呢?這表示寒山自己有很高超的境界。如果問這首詩中寒山有沒有究竟?應該是他並沒有究竟,因為他有大悟可是沒有大疑!他沒有講過程,只講自己已經到達很高的一種境界。*7 余意以為,心性無障無礙,放之彌六合,卷之而退藏於密。寒山這首詩,已見到空性,已見性,看看心經上說: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意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是自見佛性。見性後復悲憫眾生,「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好好修行哦,必見自性佛,「自修自成佛道」。 六祖壇經中說: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5. 道如太虛,廓然蕩豁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 鐘玲說:老禪師怎樣看這首詩呢?他認為這首詩只是「吟曲」,沒有「禪」在其中,老禪師說最後連寒山自己也承認歌不是禪,可見他自己也覺得這首詩沒有禪(《寒山真面目》83- 84頁)。我倒是持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首詩有禪,因為有疑也有悟,並且有突破。*7 「孤月照寒泉」這個「孤」跟「寒」顯現出寒山的孤傲,他遠離人世,跟剛剛討論過的「誰能超世累」一句一樣,表現了傲氣,因為他是覺得自己超人一等。「孤月照寒泉」,固然孤寂自傲,但是接下來我覺得他有疑有悟!*7 余意以為,說寒山「孤傲」、自覺「超人一等」之「孤寂自傲」,該是誤解修行人修行真意,寒山既遠離塵囂,遁入寒巖這絕佳之修行環境修行,卻仍保有孤傲與自覺超人一等的塵世習氣,則其如何能修而成就?雖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寒山「離世覓菩提」真是「恰如求兔角」(六祖壇經)之難嗎?非也,在前述詩中,余意其已見性,「 .....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想想「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其既獨坐,卻又知曉孤月照寒泉(本性已露;想想,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且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表示其已了悟本性就在自性中,不需外覓(不取、不捨)也! 鐘玲說: 「他說『泉中且無月』,因為他有過疑問,泉水形成一個小潭,有個月亮映在水上,他已經有疑了,到底泉中有月還是無月?他疑了以後有了悟,就是「泉中且無月」,這雖然不一定是很大的悟。」*7余意以為,『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就如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也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像非像,即見如來」,確已見一真佛(本)性。 鐘玲說: 「『吟此一曲歌』。他唱了一首歌,就是這首詩,如果得意自傲的話,他會說自己這首詩的禪意很濃,可是他卻說『歌終不是禪』,他有這層領悟說自己寫的這首詩沒有禪意,已經是有疑亦有悟亦有突破的境界,所以我覺得這首詩有小疑有小悟。」*7 余意以為,這是寒山悟後、見性後,所抒發的論,一如前述壇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悟或沒悟,只有自己知道,知道了又能如何言說?,又何需言說呢?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性是言語道斷,一說便非性,落相矣!究是『歌』或是『禪』,已不重要矣! 看看寒山原詩為:「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此不是更清清楚楚,「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表示本性是不垢不淨,一塵不染;而「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有比明心見性,更難得可貴呢?而本性又叫我哪能用言語來描述呢?平常心就是道呀!( 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 看看【趙州從諗禪師公案】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師云:還可趣向不? 泉云:擬即乖。 師云:擬爭知是道? 泉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 師于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 【馬祖道一禪師-平常心是道公案】 道不用脩,但莫汙染。 何為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無若干; 諸源水有若干,水性無若干; 森羅萬象有若干,虛空無若干; 說道理有若干,無礙慧無若干。 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玅用,盡是自家。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脫者即是真如,諸法(無)不出於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經云:「在在處處,則為有佛。」 鐘玲說:寒山這首詩是可以咀嚼的,第一是說他自己的心像是秋月一樣(吾心似秋月),秋天的月亮最潔白了,而且尤其是中秋的月亮圓得像鏡*7(註:本性、大圓鏡智,當如秋月圓明皎潔)。 「碧潭」當然指潭水是綠的,「清皎潔」是指什麼?皎潔是白的,所以大多不是指潭水,應該是指月亮的倒影,所以天上有月,潭裡也有月亮,有兩個月亮的影像。*7(註:色空不二,月影與月亮體一不二,見影即見月)。 「無物堪比倫」指沒有東西可以比,比兩個月還是比一個月呢?到底哪個是心?(註:本性、大圓鏡智,哪有比這更珍貴、更重要?)*7「叫我如何說」,他有所領悟,也想寫出來,但道理說不出,「叫我如何說」如果說出來了就不是禪了(註:性是無法言說的),禪是傳心,不落文字,所以這首詩很多人喜歡,說它很有禪味。*7 余意以為;寒山是描述其見性後,知性如大圓鏡智,光明無染如皎潔之秋月;見性後,內外瑩澈,本體智與影子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這性是難於用言語來言說的。 【禪宗公案 - 拈花微笑】 看看禪宗史上的第一則公案,也是禪宗的起源。「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是以心印心,何需言說呢!法就是這樣傳,傳法、得法,就是這樣印心,印心就契入實相,禪宗法脈也由此建立,成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派。 柒、參考文獻
10.智展 學佛人的一天(之二十三) 莫生氣 11.寬運法師講故事之 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c6e6d0100jshl.html 12宣化老和尚說故事: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 http://www.drbataipei.org/wisdom/230/wisdom230_1.htm 13. 聖嚴法師著 劉中繼主述 瞋為毒根 http://www.bailinsi.net/05wsbl/04wcl/02cswd/sy/zh100 http://www.dfg.cn/big5/ssht/ys/ys-1.htm 14.大方廣 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心 15. 阿米巴被電!細數柯P名言與失言http://udn.com/news/story/1/912504 16. 佛祖道影白話解(二)禪宗初期祖師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f_others/pat02/ch01.htm 17.沈家楨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http://book.bfnn.org/books/0044.htm#a07 18.六祖壇經 19. 周果華 地藏法門 -「功德」和「福德」的不同 http://www.drbachinese.org/readers/articles/merits_blessings.htm 20. 淨空法師 功德、福德、福報三者有何不同? http://bestzen.pixnet.net/blog/post/42066011 21. 淨空老法師 功德和福德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2/124167.html) 22. 小行者部落格 福報與功德是兩碼事http://luzifur.pixnet.net/blog/post/26979017 23.淨空法師:現在大多數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http://sacilamo.pixnet.net/blog/post/319759433 24.傳真 勤修福慧無有疲厭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411-600/story542.htm 25.淨空法師 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AtGA78mLgw 26.惟覺 放縱欲念及瞋心的後果http://www.ctworld.org.tw/turn/chan_talk/1999_1015.htm 27.曾普信 2015 寒山詩解 佛陀教育基金會 28.雪廬老人編表 吳聰龍居士述記 2015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修訂本) 佛陀教育基金會 29. 一葦渡江傳説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ha.xinhuanet.com/gfwh/2007-09/30/content_7640126.htm 30.元音老人 2014 心經抉隱 佛陀教育基金會 31.道緣法師 金剛經講錄 http://book.bfnn.org/books/0744.htm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