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叁、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2017/04/11 13:28:10瀏覽3027|回應0|推薦3

知性生活,歡喜修行序列(二)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Morgan/心得與整理 2015 03 16

2015 03 25 講於達彌儒道

台北市議會大班法會

先思考重點:

何謂狂心?

何謂狂?

何謂心?

何謂頓歇?

何謂頓?

何謂歇?

何以歇即菩提?

甚麼是菩提?

 

我們由故事起頭,【簡述: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梁時僧。俗家姓名生平皆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無寺無家,隨處偃臥,常荷擔一布袋進入市井行乞,身材肥碩,袒胸露腹,示現歡喜相。行化於明州奉化縣。*24

  『每以錫杖、布袋自隨,且有十八小兒謹逐之,然亦不知小兒何從來也。』*24

  布袋和尚手執貯供身之具的布袋,過著寢食無常處的遊方僧生活。

錫杖、布袋,是其表道的法具。如沈一貫云:以布袋為佛事,以小子現童真又如廣如云:恒以十八童子環遶如戲,為諸根塵淨智,互現神通。常持布袋,示佛宗猷。包攝無量密因,運出無緣妙用。*24

【故事一】如何是祖師西來意*12

明州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往來通衢鬧市。

有人問他:和尚在這裡做什麼?

他總是回答:等個人!

 

白鹿和尚問云:如何是布袋?

放下布袋,叉手立。

問云:如何是布袋下事?

布袋便行。

 

一日,有僧向他詢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放下布袋,叉手立(和尚「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僧又問:只如此,更有在? (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嗎?)

師荷布袋而行。 (和尚於是「提起布袋」肩負而去。)

禪意深深

  一立、一行之際,放下與擔當之間,盡顯無邊禪意。*12*24

  僧問如何是布袋?如何是西來意?,示以放下而立;*12*24

更問布袋下事更有在,示以荷擔而行。*12*24

放下之後勇於擔當,方可成就佛業。*12*24

 

【故事二】汝不是這個人十字街頭好化緣*12

師一日居稠人中,

僧問云:和尚在這裡作甚麼?

師云:待個人來。

僧云:我聾。

師探懷,出一橘與之。

其僧擬接,師縮手云:汝不是這個人!

【故事三】十字街頭好化緣*12

師偶立街市上,

僧問云:在這裡作甚麼?

師云:化緣。

僧云:十字街頭,化甚麼緣?

師云:十字街頭,正好化緣。

僧擬議,師荷布袋大笑而去。

【衍申解說】:在娑婆世界、滾滾紅塵之中,難以尋找到那個真正體認自我本來面目的這個人*24。(汝不是這個人!)

但是,十字街頭,正好化緣,仍以不捨眾生的菩薩心行不憚勞煩地開示迷悟之津*24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正如廣如所概括的:隨機答話,喚醒迷途,備殫雪嶺宗風,直示西來大意。是故道人處凡世而無染,道群迷而無礙。*24

【故事四】和尚有法號否*12

又問:「和尚有法號否?」

師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宋大慧宗杲(1089~1163)贊布袋和尚之一云:

三千威儀都不修,八萬細行渾不顧。

只因鬧市等個人,被人喚作破落戶。

兜率內院久拋離,縱歸迷卻來時路。

稽首彌勒世尊,得恁寬腸大肚。

 

壹、前言

 

如何身心自在?

(放下即自在;放下布袋,提起自在。

面對它,拿起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們生活在莎婆世界、滾滾紅塵俗世间,我們人的一顆心一直不停地起心動念,在狂乱奔撞、追逐著世俗一切,而不知將自己浮動的心安顿下来,歇息片刻。您一定該已發覺所有的妄想、雜念總是在侵襲你欲歇息的心,而所有的是非俗事無法讓您的心安顿下來而歇息片刻,更遑論身心自在了!

在生活、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許,您真的好想、也努力的讓狂奔的心,休息片刻;而當您静下來时,嚐試著透過靜坐或禪修來入定(禪定)時,您必会顿然惊觉念頭紛飛,雜念、妄念一個接一個來,原来我们的心念一直由妄想欲念牵引著,而非自己能掌控。假如我們连自己的心念都掌控不了,又何能掌握命运呢?又如何能身心自在,道業剋期成就呢?

其實,在生活上,在修行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这颗狂乱的心安定下来,讓自己的心念不再狂亂奔馳,讓心念愈來愈少,終而讓心念完全靜下來,這時,我們澄然、光明無染、明明白白的本性就自然顯露出來,澄静的智慧即由澄清的心灵中油然浮现,這就是明心見性,就有智慧來生活、來修道,就讓讓您的心運用自如,終而契入本性,本性長顯,則自然就能真切地認識原我的面貌啊!認識了明心本性,那人生的路就可清楚明白,也將不再有任何會使我們迷惘困惑的了! 故在《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但在修行過程中,為什麼我們無法和道相應呢?就是因為我們有個虛妄不實的「妄心」、「狂心」。就因為它們沒有休息。這個「狂心」,就是指不滿現實的心,也就是我們貪而無厭的心,也就是有憎有愛的心。若把這種心停止,就是智慧,就是覺道,就是佛性的本體。可是我們把這個真理忽略了。所以在糊塗境界上,處之泰然,悠哉游哉,不想辦法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24

 

《楞嚴經》清清楚楚明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可是世人多不知該如何從目前「雜念紛飛,縱性不停」的狂亂心,好好修行,將它轉變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故,這就成為我們修行大菩薩行,欲求解脫的道人重要課題所在。

貳、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釋義

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何謂「狂心」? *9

狂心是指大煩惱!*9(就是指不滿現實的心,也就是我們貪而無厭的心,也就是有憎有愛的心。*24)

何謂「大煩惱」? *9

就是讓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困境!*9

當善知識激怒您,讓您的「心瀕臨抓狂」的狀態,就在那個「當下」,如果能夠迴光返照*9反觀自性,而放下一切,至心念不起時您的「覺性」自然就顯現了*9您就「身心自在」了。因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覺者本性顯現菩提,就是智慧現前,而悟道。

簡單的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世俗而言他的意思就是說,只要我們立即拋棄、「放下」我們的「貪瞋癡」,「放下」我們對自身的「執著」(我執) *7*10放下我們那奔馳不停的心,自然佛性 (本性)自然顯露,本性上的染污去除後,那就立刻能理解*7*10體悟到佛的境界*7*10,即是成佛。想想俗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在真真正正放下的那一刻,本性上的染污已全然消失於無形,故一經頓悟,當真正放下那一刻,就見佛、成佛了!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八個字中,最重要就是一個「」字。

何謂?何謂歇??

就是馬上,就是立即,常言「頓悟成佛」。而「歇」就是「放下」一切心念,一切心念不起,起心動念起攀緣顛倒、妄想

一般人的心雜念紛飛,想東想西,患得患失,追逐財色名利*6 (財色名食睡五欲),如此就是墮落,就是黑暗。假如能夠克制自己的惡念,繼續不斷地「觀照」、反觀自己*6 (心),檢討反省,堅住正念,就能超凡入聖。所以凡也好、聖也好,乃至地獄、餓鬼、畜生都在這念心當中*6都是惟心所現。俗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6」;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個人都具真如本性(佛性),每個人都能成無上佛道,每個人心中都具足無量功德、無量智慧*6但是否能悟道、能見性,就真是「師父引入門,修行看個人了」,所以發菩提心,精進修行,發願見性成佛,並剋期成就,故現在就要覺悟;開始覺悟即菩薩,完全覺悟就是佛。成也是自己,敗也是自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6

再強調,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差別的就是「佛性」(佛性與佛無二),佛是已成道的佛,我們是未成道的佛,因我們的佛性被本身的貪瞋癡(即所謂狂心)所遮蓋,所以不能感受到佛的境界*7*10,但只要我們老實修行,只要去除、只要放下它們,我們就是佛,就是已成道的佛,佛其實就是我們自己*7*10

 

如何放下?

就修一個*8

看看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自在菩薩,」「般若波羅蜜多時,」「五蘊皆空,一切苦厄。……

能觀,才能得自在,在修行過程中,修持達道究竟()(老實修行),便能既「照」、又「見」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都市因緣所生法裡所產生的空相,都是虛偽不實的,而「放下」一切執著,妄想心,如此,就能「度」一切苦厄。可見觀之重要。

何以歇即菩提?

就是因為,因為觀能照見五蘊皆空,讓澄明、光光明明本性自然就顯露出來,一光驅除千年暗等你把這個修開悟了,那你也就成就了。「千年暗室,一燈即破」,當下狂心頓歇,歇即是菩提。當下就是菩提了。狂心頓歇即菩提。*8

因為觀破「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起心動念,都是本性之染污,能覺察緣起、緣滅之原理,知一切法都是假相,都是虛偽不實,而不再執著於所、見所聞,而能以「平常心」處世,達「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任住,隨機教化,則澄明之性自顯,而常照、常寂,故「歇」(放下)狂心,「菩提」自性自顯。

、應學習的精神

放下即自在;放下布袋,提起自在。

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在生活上,在修行道上,我們要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與忍耐功夫。

他說: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布袋和尚、彌勒菩薩慈悲示現,隨機教化、度眾,看看他的平常心,看他隨緣任住的身心,他笑口常開,大腹便便,所謂「心寬體胖」,沒有煩惱。就是在教導眾生,在生活中修行,也就是本講演系列的「知性生活,歡喜修行」的最好註解。你們說妙不妙25

彌勒菩薩的名字,叫做阿逸多。彌勒譯為「慈氏」,阿逸多譯為「無能勝」25

什麼叫做「無能勝」25

有人說﹕『我知道了,這位菩薩所吃的食物,比任何人都多﹐不然的話,他的肚子怎麼會那樣大呢?誰也比不了他的肚子大,所以叫無能勝。』25

又有人說:『這位菩薩的力氣大,一手能推倒大山,誰也比不了,所以叫無能勝。』25

這都不是的。那麼,是什麼無能勝?他修六度的法門,修到彼岸,沒有人可以勝過他,所以叫無能勝25

這位菩薩背著大布袋,到處向人化緣,化什麼緣?化煩惱緣,希望世人都沒有煩惱,離苦得樂,所謂「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他和布袋不分離,故稱為布袋和尚,所謂「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們要學習他的思想和行為。25

我們都是修習大菩薩道的修行人,在修行時,最大的快樂,該就是這念心(狂心)能放得下、提得起,時時作主;也唯有如此,煩惱才能一天天地減少,才能不為外境所轉。這樣的快樂,是一種法喜,是心靈上的滿足,是一種不隨外境變化、生滅的自在*11

修行猶如在濁水中尋回本具自性珍寶,藉由修行過程,沈澱雜質,回歸清澈,清淨之心自然得以顯現,自能開啟神通妙用。*11

由於錯誤的知見與執著,所以這念心始終不斷地起惑造業,掉悔過去、攀緣現在、妄想未來,無法安住安身立命的關鍵,不在外境,而是決定於當下這念心能否作主*11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諸法緣起性空,一切妄想煩惱,無非都是人的心意識所變現,都是因緣所生法,緣起、緣滅所生起的假相,豈能執著、緊抓著不放?故,要「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來返觀自性,回歸自性。

在六祖壇經中,我們看到底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就開悟,因為心無所住,不著于境,自然無所罣礙;又因不住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活在當下自然法喜、自在。*11,既不著於境,復不著於時空,心就能隨緣任運,任運自然,就能無住生心」,這是修行人都該戮力以赴,都可以作到的*11

我們修行人,必需活在當下,才能明白作主,縱使遇到逆境,念頭一轉,化境界為磨煉、考驗,當下不再起心動念,即能自在。修行就是放下與提起轉念過程,成凡或成聖,都在這一念間,不假外求。*11

【故事五】梵志供佛,佛謂放下*12

過去有一位黑氏梵志運用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兩株花樹來供養佛。

佛陀一見到他從門外進來,就說:「放下!」

梵志遂放下左手之梧桐;

又說:放下!

梵志又放下右手之合歡。

接著,佛還是說:放下!

梵志疑惑地問:世尊!我今兩手皆空,兩盆花都放下了,還要再放下什麼呢?

說:

我並不是叫你放捨其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才是你免生死處(簡單套世間話說就是,需要放下的東西可多了*12你的起心動念,你的、邪見*12、執著、貪心、瞋心、愚癡、傲慢、狐疑、……的習氣與知見,統統都要放下!」不放下,就算是功名、富貴、金錢、愛情再多、再好,也會成為壓力和苦難的來源*12)

梵志言下悟無生忍。*12(註:菩薩修行柔順忍,至於頂位,也就是修行至第七地時,得無生法忍,進入無生忍之後,菩薩就不再退轉;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26)。

有所求的心是苦的根源,障蔽本自具足的妙淨明心。梵志由外到內通身放下,故而當下頓悟-頓除妄想、悟無所得。*12

在人生的旅途上,學會「放下」這門課,方能真正無入而不自得。*12

真正的放下是離棄一切雜念、妄執,達到解脫自在、了無牽掛的境界。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12

【故事六】坦山大師背女過河即放下*21

一天,坦山和尚與隨侍的沙彌要到某地去說法,路過一條小河,因下過雨,河水雖不大,卻泥濘不堪,師徒二人正準備渡河時,來了一位穿著入時又年輕貌美的小姐,行色匆匆,似有急事要辦,卻又在岸邊躊躇不前。(另說: 過去有一對師徒渡河,見一女子溺水,老和尚當下救之,背其上岸。過了水,師徒繼續趕路……*12)

此時,坦山和尚慈悲心起,乃趨前向那位小姐說:「姑娘,來吧!我背妳過河。」

緊跟在後面的沙彌,一直悶聲不響,心裡卻大惑不解:「平時師父教導我們,不能接近女色,為什麼今天師父自己卻犯清規呢?」

沙彌雖有疑惑,但受平時師父嚴格教導的影響,一時間,不敢在師父面前立即表態,但心中確實悶悶不樂。

事隔多日,沙彌愈想愈憋不住,於是來到師父面前:「師父!我們出家人是不可以親近女色的,為什麼前些日子,師父在小溪邊,卻自己背起漂亮的姑娘過河呢?」

坦山和尚聽了,很訝異地說:「我背那個姑娘過河,早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那位姑娘緊緊背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修行路上,困住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的主觀意識與分別取捨*12 (執著),使我們*12無法身心自在。於菩提道上要得解脫自在,即需學習以出世之懷,行世間之事,在收放之間時時觀心返照,否則即使入深山,住精舍,終與道不相干。*12

 

您,

還不放下嗎?

 

【故事七】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22

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他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的時候,住的地方對岸就是江南金山寺。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是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平時二人常常一起討論佛學、禪理佛學,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占盡上風,蘇東坡心裡總覺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讓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兩人相對坐禪,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

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此時,

佛印禪師隨口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禪坐像甚麼?」

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說:「今天總算占了佛印禪師的上風。」

號稱才女的蘇小妹聽完原委,很不以為然地說:「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盡是牛糞,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心能轉境,境也隨心轉)

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

事隔多時,蘇東坡修禪定日漸有了功夫,一次出定後,喜孜孜地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稽首」是指禮拜,但與「頓首」不同的是,稽首是額頭要碰到地上。東坡的詩意思是他禮拜諸佛菩薩,感覺佛光普照;「八風」指的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件事。後面兩句的意思是,諸佛菩薩的莊嚴與層次,世人再大、再深的「八風」也無法在諸佛菩薩的心中掀起漣漪。因為有這樣的修為,他們才能穩穩的坐在蓮花上(「紫金蓮」也可以指為層次的意思)。東坡的詩表面上是在稱讚諸佛菩薩,但另外一層含意是指,自己也有這樣的層次,才能描述出諸佛菩薩的境界。)

立刻差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讓他評一評、印證自己的禪定功夫如何?

佛印禪師看過後,莞然一笑,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即在蘇東坡的詩上寫了兩個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給書童帶回。

蘇東坡本料想佛印會給他諸多的讚美,怎之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兩個紅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佛印實在欺人太甚,不讚美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我非立刻過江與他理論不可!」

誰知佛印禪師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只在門板上貼了一付對聯,上面寫著: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看後深覺慚愧不已,自嘆修行不如佛印遠矣!

何謂八風?

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在造業。*21所謂的八風是:

一、稱:每逢人家「當面稱讚」我們的時候,總不免感到滿懷的歡喜!

二、譏:每當人家「當面責罵」我們的時候,總令我們感到無限的羞辱。

三、毀:有些人總愛「背後說人家的壞話」,一旦讓我們知道了,總感到    忍受不了,甚至心存報復。

四、譽:當人家「背後褒獎」我們,認為是一種榮譽,而不覺沾沾自喜。

五、利:當我們事業成功,「順利通達」的感受,自然令我們感到滿足。

六、衰:當我們事業衰敗,所有的打擊,難免不使我們感到萬分的頹喪。

七、苦:當種種的煩惱逼迫得我們的身心難以承受,深感人生確為一大苦    聚。

八、樂:當我們的身心獲得非常適意時,總認為那是人生快樂的享受。

八風之動乃在唯心造(註:萬法惟心造)之一念間,卻有天堂與地獄之別!

這八種境界現前時,心當中紋風不動。達到不動的境界,就是定。假使沒有這個定境、沒有這個智慧,心就會動。看到人家貪財、貪色,就罵人家是財鬼、色鬼,好像自己一點也不貪財、不貪色。當境界現前了,人家告訴你:「你幫我辦一件事情、打聽一個消息,事情成功了,送你五千萬,先給你一半。」這時候,你的心動不動?這個時候不動,才真正是不貪。*21

肆、結語

修行人,要能時時保持心的覺性,當起心動念時,要知道念頭起,同時要能檢別是善念或惡念,因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就是狂心起,是故,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當起心動念,狂心起時,要能觀破,要能放下,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最後,用兩個故事來作結語。

【故事八】青年爬山落懸崖求救*12

有一位青年,爬山時不慎滑入山谷,所幸及時攀住樹藤,沒有跌死。他抬頭一看,往上是懸崖峭壁,往下是萬丈深坑。

心中一急,大叫「佛祖救我!佛祖救我!」慈悲的佛祖真的應聲而至,青年高興的請佛祖趕快救他。

佛祖說:「我是想救你,只怕你不聽我的話。」

青年說:「這都什麼時候了,我怎麼敢不聽您的話呢?」

佛祖說:「好,現在就請你把手放下來。

青年一聽,還得了,把手放下來,不就跌死了嗎?不但不肯放手,反而抓得更緊。

佛祖說:「你如此不肯放下,我怎麼救你呢?

 

【故事九】富商與船夫*11

有位富商趁假日至小島渡假,他雇了一位船夫,欲乘船觀賞這海光山色。在船上,富商快樂地與船夫閒聊起來。

他說:「我要花五年的時間,娶妻生子,經營美滿的家庭;再花十年的時間,衝刺事業;而後再花十年的時間,鞏固事業,賺一筆大錢後,交棒給我兒子,我就可以退休,買下這座小島,愜意自在地做我想做的事,並且享受我的人生。」

船夫聽了,則笑笑回答說:「我不需要再等這二十五年啊!我當下就在享受我的人生,可以做我任何想做的事。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永嘉證道歌>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若能於日常生活中,不起諸妄想,安住於每一當下,菩提心自能增長,必能感受修行最大的快樂,成為最富貴的人。*11

此故事,在在顯示,人因為被無明、被貪瞋癡、被五欲六塵所侵擾,沒有澄明的智慧來處世,無法把握當下,無法,就會如那位富商一樣,一生汲汲營營地追求,為的只是在人生最後活得自在,不再有包袱。這樣窮極一生的辛苦,承載著過去、現在、未來諸多的妄想,縱使有再多的財富,也比不上船夫當下的自在。所謂「放下布袋,何等自在」*11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修行就是學習活在當下,能時時放下、提起,身心自然輕安、法喜;能活在當下,才能隨順因緣而心不動,感到滿足且富貴,如《達磨二入四行觀》:「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11

成佛之道就是在不斷地放下與提起。放下不是逃避、更非消極,而是能如實觀照自己身口意三業的種種作為,坦誠面對自己的妄想執著,努力根除。 “提不起的人沒有資格談放下。”放下是能於般若性空起觀照,是對於如幻佛事的體悟,更是發了利樂一切有情的大悲願心,故能隨緣盡份、即做即了,放下個人的得失、妄執,提起荷擔如來家業的使命。*12

一般的人你要他放下功名富貴,就已經很難了;要他放下心中的喜怒哀樂,更是不容易。其實,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無、能高能低,可惜現在的人,往往為了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放不下,這都是因為心中沒有承載力。如果心中寬大,能夠「放得下、提得起」,就能成就大事業。*12

彌勒菩薩說:「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們大菩薩行的人員能不「放下布袋」,能不把世俗的虛名與榮辱,能不把「八風」,能不澈底的把「狂心」放下與摧毀嗎?

所以,提得起、放得下,就達到第一步。放下保持無念、無住、無為這念心,清淨心要現前。自己默念三遍:「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暗示自己、提示自己。打坐*22 (禪修或靜坐)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一個「歇」字。每個人都有佛性、覺性,這念心不要迷失掉了。狂心頓歇,歇即菩提!*22

 

您,

   真放下了嗎?

 

伍、參考文獻

1.      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7747

2.      果煜法師文集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wkl-03.html

3.      指月法語 http://www.masterhinlun.com.hk/buddword-2.htm

4.      耕雲先生佛法在世間http://book.bfnn.org/books2/1557.htm

5.       小紫涵的異想世界【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 - - udn城市   https://city.udn.com/58475/5255600#ixzz3O72x86Rv

6.      中台山月刊73http://www.ctworld.org.tw/monthly/073/a03.htm

7.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656.htm

8.      夢參老和尚:狂心頓歇即菩提转自学佛网: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8/78017.html)

9.       開藏老和尚 狂心頓歇http://wiseman87.pixnet.net/blog/post/98655385-%E7%8B%82%E5%BF%83%E9%A0%93%E6%AD%87

10.    狂心頓歇 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11.    見鍼法師活在當下http://ctworld.org.tw/disciple/mind/2006/189.htm

12.    见钰法师放下得自在http://wap.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6664

13.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61388

14.    宣化上人 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6/volume6_67.htm

14-1. 宣化上人 為何與道不相應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5/volume5_36.htm

15.    中台世界 馬祖道一禪師 http://www.ctworld.org.tw/chan_master/east012.htm

16. 禅 心 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蕴 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0601/200601f011.htm

17.    覺大和尚 道在平常 http://www.ctworld.org/monthly/127/a03-1.htm

18.    百度百科 平常心是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8376887.htm

19.    林木根 用心愛這世界--兼論嚴長壽的成功管理之道

(5-2)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2716359

 (5-3)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2716368

20.    林木根 喫 茶 去 http://classic-blog.udn.com/morgannz/4704890

21.    中台世界 放下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017.htm

22.    李如心古代名人故事: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http://www.weide.org.tw/magtxt3/42-mag-002/81-2010-12-02-06-19-22.html

23.    百度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656.htm

24.    劉澤亮2013《布袋和尚傳》箋釋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3836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219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