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數字商機暗湧 出版何去何從
2007/07/03 21:40:53瀏覽103|回應0|推薦1

來源 : 2007-7-3 中國圖書商報

 

近日,一份由香港大學圖書館館長Tony Ferguson、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陳凌、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李奇等十位中國數字出版領域資深專家完成的預測報告稱:未來五年,將有超過30%的手機用戶通過手機閱讀電子書和數字報;跨媒體出版成為主流,全國70%的出版社將實現同步出版;全國80%的出版社將通過POD系統為讀者提供圖書的按需印刷服務;全國90%的報社將推出數字報;中國正版電子書出版總量將突破100萬種;由圖書館等機構用戶採購的電子書、數字報的銷售規模將達到10億元,由網民和手機用戶帶動的電子書、數字報內容銷售及廣告收入將達到50億元……

 

未來幾年,數字出版潛在市場巨大,這其中傳統出版單位能分得多少羹?

 

 

 

盈利模式關乎生存

 

在五月底召開的一次「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研討會」上,北京大學出版社原社長、大學版協常務副理事長彭松建在開場白中一語點破——盈利模式決定行業發展前途。

 

斯普林格公司中國區出版業務負責人葉路介紹說,國外大型出版機構的數字出版盈利模式都是基於兩點,一是大規模的內容,二是大規模地使用。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實現盈利的必要條件,二者密切聯繫,互相促進。不過,葉路所說的這兩點在我國都尚未達到成熟的界點。人民郵電出版社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部主任安達分析說,除光盤以外的其他數字出版形式,雖然形態多樣,但可行且通用的商業形式還很模糊、盈利模式欠缺;另一方面,我國讀者的數字閱讀需求並不清晰,市場需求不足,這也導致數字出版商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

 

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助理李華認為,能夠成為行業標準的商業模式,必須要使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都得到保證。對出版社而言,只有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得到保護並產生足夠的拉動力,出版社才願意出書,作者才願意寫書。李華以電子書為例,對當前流行的「復本數」模式和「數據庫」模式進行比較,並建議「復本數」模式應成為電子書行業標準的商業模式,因為這一模式會刺激原創繁榮。

 

人民郵電出版社副社長顧羽中談到,國外成熟的數字出版盈利模式,都是依托專業內容和讀者閱讀需求而建立起來的。專業內容是數字出版必備和首要的因素;收集讀者對於數字出版的閱讀信息,分析其閱讀習慣和心理,探索其對於數字出版的現實和未來閱讀需求,並最終提供適合讀者要求的數字出版物,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盈利。

 

對於電子書、數據庫、E-learning、在線出版、多媒體終端出版、圖書搜索等不同的數字出版形態,其盈利模式差異很大。專家也表示,一些國外成熟的模式在我國未必一定可行,出版單位應該區別對待,探索出一條中國出版人自己的數字出版之路。

 

 

 

多種方式尋求突破

 

隨著一些出版社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拓展,分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已遠遠不能滿足型管理的需求,提升管理水平勢在必行。

 

當前,就有不少單位正著手於管理的數字化和內容資源的數字化,ERP系統、CMS系統紛紛上馬,以此作為涉足數字出版的突破口。以ERP系統為例,自主開發還是選擇技術商,以及如何選擇技術商成了不少出版單位面臨的難題。其實,ERP最早是從製造業的流程再造演變而來,而出版社的業務流程並不複雜,核心部分是財務管理和信息集中管理。中國出版研究所數字出版研究室副主任張立表示,軟件開發的技術障礙遠沒有很多出版社所預想的那般複雜,一些有實力的出版社完全可以自主投入,畢竟軟件的先期投入只佔其成本的一小部分,後續維護、升級開支巨大,出版社應該仔細考量投入產出比。一位業內人士還表示,軟件不是關鍵,強有力的執行力才是推動管理數字化成功的保障。

 

談及未來的數字出版趨勢,張立預言,「跨媒體出版時代」和「電子紙時代」是未來數字出版將會經歷的兩個階段,而「跨媒體出版時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方正集團高級副總裁方中華與張立的觀點不謀而合,方中華表示,基於終端的跨媒體出版,PC、手機、PDAMP3MP4,甚至照相機,只要有存儲和發佈功能,都可以成為傳統出版單位實現「跨媒體出版」的切入點。此外,內容管理、采編流程管理等產業環節的前端,也可以成為當前轉型的突破點。

 

結合出版社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轉型突破口至關重要。知識產權出版社所出大部分圖書讀者面窄、發行量小,故該社將按需印刷作為數字轉型的重點,精品圖書資源庫已經初具規模,並發展了眾多出版社與其簽訂「按需出版圖書合作協議」,利用現有資源為其他出版社提供紙樣書數字化、印裝等相關服務。社科文獻出版社近年來出版的「皮書系列」深受讀者歡迎,書中大量的數據、資料和觀點對專業學術研究極具價值, 針對「皮書」閱讀檢索不方便的缺點,該社提出將「皮書」E,並開發了名為SSDB的數據庫產品,有效實現了全文搜索、下載、分割、自動疊加等功能,不僅方便了讀者,還促進了「皮書」的銷售。目前,該社數字出版業務穩步推進,並明確提出了做「人文社會科學內容資源供應商」的轉型定位。

 

顧羽中用「以項目實踐為探索手段」總結了以人郵社為代表的專業社的數字轉型切入方式。該社將電子書出版、數字圖書館、E-learning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並成立項目小組。目前,年出版新電子書800餘種,總計3500餘種,涵蓋計算機、通信、電子、交通、經管等,今年5月又建立了電子書數字出版平台;數字圖書館方面,該社建立了基於中國移動內部網絡的通信專業數字圖書館,為中國電信網上大學提供網上電子書閱讀系統;E-learning,從自身的專業優勢出發,結合通信領域的特殊需求,開發了系列關於電信新業務推廣、電信企業運營與管理、電信客戶管理、電信產品與服務等方面的E-learning課程……

 

「在大力開展以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為主的數字出版項目實踐的同時,努力讓最新的數字技術為傳統出版服務,並在這一過程中積累經驗,探索出一條中國出版人自己的數字出版之路。」人郵社的探索與構想值得業界借鑒。

 

 

 

平台標準待建設

 

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在數字出版方面起步較早的出版單位所做的大膽嘗試著實可貴。不過,孤軍奮戰造成資源浪費也在所難免,一些巨資打造的「平台」、「系統」,能否成為行業的標準都成為疑問。為此,許多業內專家都呼籲政府主管部門應在數字轉型中起到主導作用,制定統一的數字出版標準,並統一開發數字出版平台。

 

安達談到,目前歐洲、美國也存在標準統一困難,數字出版先行者愛思唯爾、培生等都擁有自主的平台,現在也面臨著對接的矛盾。他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借鑒近鄰韓國的經驗——為出版社提供統一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和出版管理平台,出版社不需再投資,而且標準統一,也為讀者帶來便利。

 

重慶出版集團董事長羅小衛的思路也很有啟迪性:數字出版技術容易舶來,傳統出版業可以「拿來主義」,不一定要自己大量投入搞開發;如要開發,應該由新聞出版總署牽頭,各個出版發行集團聯合研發。

 

對於數字轉型中出版系統的宏觀性、結構性問題,或許只有通過產業的兼併、重組、聯合等資本層面的手段,才能改變目前資源優勢分散的局面,使諸多優勢形成合力,更有效地發揮出版產業的作用。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chinglu&aid=10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