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 “版畫裡的反義”
馬太福音 19 章 24 節: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天國還容易。
同樣的意思在馬可(10 章25 節) 及路加(18 章25 節) 福音,又分別重說一次。
這個例子和前文“版畫里的反義”異曲同工,都是“江流石不轉”,看盡人事更迭。丁公未變,變的是劉項的賞罰。耶穌未變,變的是教會的態度。
“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天國還容易”。意思不難體會,但駱駝和針眼并陳,不免突兀。
依基督教的官方解釋,此針眼(Needle's Eye)非縫衣針眼(圖一),而是另有所指。蓋城鎮的出入大門,在日落後關閉,以示作息,以維治安,商旅過客,如若遲到,可以走正門下開夜間小門,此小門形如拱穹,僅可容身(高~125 cm,寬~50 cm),俗稱“針孔(The eye of the needle)”。商販趕 camel 馱載貨物,晚到進不了城,棲息露宿鎮外,若非進城不可,需卸下馱載,合數人力推擠牽拉,或可通過………。“卸下馱載”,等于要財主丟下身外之物,(放手名利,看破紅塵),才能進天國!(圖二,三,,四) (there was actually a low gate by which camels could enter the city of Jerusalem and that low gate was called, “the eye of the needle.” Just as a camel needed to be stripped of its baggage in order to squeeze through the small entry gate to the city, so a rich man needs to be stripped of his/her love of money in order to enter God’s kingdom.)
此說不無道理,但何必多此一舉?耶穌傳教,不外“街頭演說”形式,講詞自以淺白為上,“駱駝針眼”出之以突兀,把聽眾弄得一頭霧水,再大費周章解釋,雖然說得通,難掩“巧嘴解啞謎”之憾。我早先讀過另一個說法,是【傳抄之誤】,這個說法教會是絕對不會接受了。蓋教會認定圣經“每一個字都是神的默示”,不但神圣不可侵犯,連懷疑都是罪過!
|
圖一 |
|
圖二 |
|
"The Jaffa Gate in the wall of Jerusalem, showing the "Needle's Eye." |
|
Zondervan's Pictorial Bible Dictionary 繪圖示意 |
傳抄有誤的提法,我初見記得是初二。但印象更深的是教會立刻跳出護教打手,把原作者打得滿地找牙,落荒而逃。初二的程度,讀英文都勉強,哪里記得希臘文的細節?只依稀記得發生抄錯爭議的只是一個字母,使得“麻繩”變成“駱駝”,但印象模糊,幾次動念要查都不了了之,我已放棄而開始在懷疑自己的記憶了,但答案竟然平白冒出,全不費功夫! 2005 感恩節的前一天,驅車100 多哩往 NJMS 跟 Dr. Ghassan Yehia 和 Dr. Raji 合作,因為 Thanksgiving 是大假,知道回程塞車艱苦,索性中午留下一塊兒吃飯。Ghassan 從黎巴嫩畢業后到法國 Strasbourg U 拿的 PhD,專作 fertilized embryo 的 micro-injection, 阿拉伯語法語英語外他也會講 Aramaic,我聽他會亞蘭文就隨口問他駱駝和麻繩怎么講?他卻好奇反問,怎么知道這兩個字一樣?我猛醒:踏破鐵鞋尋無所獲,今朝竟不請自來! 圣經新舊約是基督教義最核心的文獻,成書的時間則因猶太的流亡、戰亂、社會文化衝突、宗教神秘主義的操作而莫衷一是,只知道成書經過歷代匯集增減,教會傲稱“萬古艱難惟一書”,比四大文明的歷史都久!但中性的學界則認為不可能!不能早于 850 BC*。 舊約來自猶太古卷(Talmud),絕大部分是希伯來文(Hebrew),極小部分是 Aramaic. 新約在耶穌后才逐漸成書,彼時 Palestine 最流通的兩個語言是希臘文 (Ancient Greek)和亞蘭文(Aramaic),希伯來文則僅在猶太人社群里低調流通。在亞蘭文裡,駱駝和粗繩,都是 gamla,一字二解。“gamla 過針眼”,既可是“駱駝過針眼”,也可是“麻繩過針眼”。但這個 gamla 從 Aramaic 譯成古希臘文,就異化為 kamelos(駱駝)或 kamilos(粗繩)兩種翻譯,要錯最可能從“七十士譯本 (Septuagint) 錯起。一個字母,千古錯傳。( 粗繩穿過針眼……,文義文氣都合理多多…) 考古告一段落,這句其實還有別的啟發:
1. 地緣文史考:Bible 的成文發生,必在駱駝極普通的地區-- 中文的成語,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六穀(稻梁黍麥菽稷)皆尋常,而駱駝、鴿子,則屬罕見,中文“絲”有 16 個漢字(絲,帛,綵,絹,綾羅綢緞,……)。漢字的 “ cook” 若復合詞不計,單字已高達 51(?)個(煎、煮、炒、炸、燜、鹵、燒、燉、燙、煲、焗、爆,……)。Eskimo 人“雪”這字有 53 種。語文習慣反映背後的視聽常規。---
2.仇富: 不論麻繩還是駱駝,“過針眼”都指向“極端困難”,合并上下文線索,天國拒絕富人的唯一理由不是道德而是財富。這句話明顯地“仇富”。煽動原始的階級矛盾,拉攏流著口水羨慕駱駝的窮光蛋。這樣赤裸裸地仇富言論,滿足了阿Q的道德光環,彷彿宣布:老子固窮,上帝疼我,你們有錢現世快活,可是再世的審判,勝利屬於我!
3. 出土先后與歷史背景--:德國社會主義學者 Karl Kautsky (1854-1938) 在其所著基督教起源(Foundations of Christianity/ Der Ursprung des Christentums)里,考證四部福音書著作年代跨徑約 150 年,馬可最早,約在耶穌死后 10 年,其次路加,發表于第二世紀初,其次馬太,比路加又晚 20-30 年,最后約翰,于二世紀中葉發表。由此說明原始基督教(馬可路加)與后期基督教(馬太約翰)的教義有何差別。
依政治社會變遷將新約四福音書成書順序與泰西歷史併排比對,同一個耶穌生平言行竟有四種版本,推斷“出土”其實是基督教自己發明的解套,因為基督教原先為維護經卷的神圣性,堅稱經文的每一個字都是神的默示,每一個字都是真理,其真確性與神圣性皆至高無上,不得討論。當原始經意造成組織發展困境(作法自斃!),只好再“出土”一本也來自神的直接默示,這是自己把自己綁死后,再找巧門解套。出土實際是變相修改教義教規,以利教會突破瓶頸。一部改頭換面的耶穌言行,突然適時“出土”(真巧!),語氣對富人大為友善,確實救教會出死胡同之尷尬。在不同歷史時期,Christian 與掌權者的關係,決定了教義以“修憲”為手段而“調整路線”………。“出土”最晚的約翰福音,就“恰好”刪去了仇富言論。耶穌還是耶穌,“駱駝/針眼/財主”這些刺眼而充滿敵意的字句都不見了……。
基督教起源(Foundations of Christianity) 一書基本上屬於科學討論,在這樣的角度下,Bible 只是史料,其性質與古蘭經、金剛經以至白蓮教檄文、太平天國傳抄無異。文獻研究的前提是存疑,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但基本教義派堅決不同意!依教條主義者:四福音書是神的啟示,直接仰望神都是褻瀆,豈可對神的啟示存疑?Kautsky 的所有結論全屬異端邪說 (heresy),Jesus Christ 真神唯一,怎麼可以和那些雜魔歪道排排坐?
早在文藝復興後,教會因否定理性主義(Rationalism),早與 University / Institute / Scholar 割蓆分道,伽利略被迫為天體論道歉,改革派的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克爾文 (John Calvin) 在反抗羅馬教皇時是螳臂當車的弱者,但他們“提出一個自己的良知,羅馬教廷便坍塌了半個歐洲”(胡適,菏澤大師神會傳),靠的是理而不是勢,是人性而不是拳頭;然而當改革派當政后,竟轉眼變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獨裁,克爾文的傳人伯時(de Beze),竟然要燒死(1553) 他的教義辯論對手塞維圖斯(Servetus)。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the origin of species) 教會到今天還在不斷干擾公立學校教授,小小一個駱駝粗繩哪敢大聲?
教會對 Kautsky 的敵視可想,但對他反駁卻很無力,此處收錄三項可受公評的論點: 1). Archeology 所集各種古版本都從未出現過 Kamilos 字眼,全部都是 Kamelos,所以 Greek translation error 缺物證,(這不能推翻 Aramaic gamla 雙解說法)
2). 當年抄譯 Bible 的信徒,是以身家性命為賭注在敬慎以赴,彼時在 Palestine 或 Alexandria (Septuagint 翻譯地點) 精通 Greek 及 Aramaic 兩語是斯時斯地的主流,因為粗疏或文盲而抄錯的可能性甚微。
3). 四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的成書順序,與 Kautsky 所據者不同,由錯誤的前提導出錯誤的結論。
學習心得:
‧理性主義是所有現代學問的基本精神,悖此無討論價值。作學問要先去神格,不該有宗教包袱。
Bible 固無教會所矜誇之古,作為文史古籍,仍具價值,果能去除神秘主義干擾,仍為有趣史料。
‧研究學問的命題屬性是開放式,不必替宗教和意識形態服務,一旦學術的討論開展,則進入不可逆進程,既無預設立場,也無預設答案,不是宗教團體可以一手包辦管控。
*約伯記(The Book of Job)一般接受為舊約 39 書里最古一書,成書時間應介于 500BC - 300BC 之間。Yichun 按:孔子生于 552BC,500BC 那年孔子已 52 歲,這可以作為粗略的參考坐標……。(資料來源:RE Learner, S Meacham, EM Burns Western Civilization, Chapter 4, The Hebrew and early Greek civilization,Yichun 按:一本很好的美國大一歷史課本)
下接 “駱駝裡的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