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5 21:23:42瀏覽1290|回應4|推薦140 | |
聖哥倫布沉浸於樂音中,卻是與他亡妻的溝通。因應他殷切的期盼,愛妻從冥界回到他面前,黑暗中目光爍爍聽他以音樂傾訴,似乎再自然不過。聖哥倫布是音樂的隱士,用琴音來表達情愫,卻不熱衷記錄音符以傳世,更遑論印刷為樂譜。音樂吐屬著,隨即佚失。之後當他得知馬瑞為貴族演奏,盛怒中摔碎他的琴,只說:損壞的是樂器,不是音樂。有著不落形體的超然態度。 聖哥倫布第一次再見到亡妻,小說家齊尼爾用絕妙之筆描繪,他活現羅浮宮的靜物畫,波香﹝Lubin Baugin﹞的桌面--一只柳條酒瓶,一碟脆餅,為真實場景。聖哥倫布懷疑自己的精神狀態時,靈魂出現,以捏碎的脆餅,物化為證據。聖哥倫布央求畫家捕捉此情景於畫布,每晨面對,堅信愛妻的回返長在。 齊尼爾的敘述下,聖哥倫布教導馬瑞時,更舉畫家筆觸的聲響、少年小便的音波、雨聲,甚或少女失戀的哀歎啜泣,為欲捕捉於琴韻的自然跫音。 馬瑞終背叛老師與情人,去擔任國王樂師,娶妻,享榮華富貴。此時情人為他生了死嬰,在絕望與相思之間,Toinette 把自己瘦成一副皮囊。小女兒驅馬到宮中,求馬瑞為她臨死的姐姐再奏一次「作夢的少女」時,馬瑞已著華服,擎著巨大指揮棒,打著富麗音樂的節拍,歡樂淺薄,比照愛人深重悲哀的情感,是另一面諷刺的存在。 「作夢的少女」是馬瑞陷入熱戀時,寫給Toinette的情歌,奏完卻成了絕響。Toinette取出他變心時欲補償送給她,華麗至荒謬的鞋子繫帶,以僅存的力氣上吊。最可憐的是老父聖哥倫布,這一向她沉痾時,以他僅知的愛的食物--碎桃子,用調羹一匙匙餵著微弱的女兒。 似乎要經過錯失的情緣,才能有精鍊的藝術。馬瑞聽到愛人的死訊,竟興起熱望,渴切聽聖哥倫布奏起「哀悼之墓」「淚水」等,他只聽Toinette說過標題的曲子。 他從凡爾賽策馬到遙遠的聖哥倫布家,屈身茅屋底下等待,凡三個月,聖哥倫布在哀痛中,卻封了琴,只與亡妻對話。最後終於說出:我很疲倦想安眠了,有誰對音樂充滿熱忱,值得我給出自己的心血,聲音不致因我離世而埋沒沉寂? 馬瑞這時從茅屋底下現身,師徒交換像禪公案的對話,問音樂究竟是什麼?聖哥倫布多次否定後,終於觸及核心意義,他方才將手稿傳予馬航.馬瑞。
聖哥倫布說音樂高於沉默,「因為沉默只是語言的反面」。而人跨陰陽界的往來,像船會漏,兩個世界間也有漏洞,情懷可以流動。此片拍冥界,有日片「野菊花之墓」的凄美,而無鬼片的荒誕。死後深情仍可延續,有種音樂可以喚醒亡者,留住永世激情,如隱士聖哥倫布的琴韻,愛在塵世的每個清晨更新。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