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 失衡
2014/10/31 08:07:13瀏覽117|回應0|推薦4

            似乎很多迷人的東西,都帶著一些失衡的可能性。

            孩子有平路不走,就喜歡走在人行道旁高起矮牆的邊緣上,走不快,身體搖搖晃晃,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但他們就是喜歡,因為戰勝失衡的感覺---很刺激,很有成就。

            很多青少年都知道抽煙喝酒的壞處,但他們想要嘗試,除了同伴壓力,其實還有那暗藏的危險,刺激他們想要證明:我可以做,但我不會做過頭。

            成人世界害怕的未知,對孩子來說卻浪漫,尤其那些從小被保護慣了的孩子,未知,在他們眼中是探索,冒險,驚喜,和征服。

 

            網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未知的地方。

            有的人在未知裡走迷,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失衡的感覺本來是一種身體本能的保護,每次一傾斜,我們就被提醒:大事不妙了,該調整,該改變; 失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失衡後,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

            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去享受,就是癮。

            我看過一些對已經有嚴重網癮的青少年的訪問,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有癮,只認為擁有一種正常的,無害的偏好。

            亞洲這幾年揚起網路沉迷的塵埃,有高科技開過的地方,就風沙滿天到讓人掙不開眼,淚直流。

            最嚴重的是全力發展網上遊戲軟體的韓國,十八歲以下,包括兒童和青少年中,高達百分之三十有程度輕重的網路沉迷癥兆,而中國幾年前的估計已有將近百分之十五的孩子沉迷網路到家長完全束手無策,造成至少有250個戒網癮中心遍地開花 。[i]

 

            回顧在2008年中國發佈出來的<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曾有一項是用一個人上網時間一天超過6小時,一週超過40小時來判斷是否有網癮[ii]。但不到十年,網路已經似河,竄流到現實生活的每個層面:孩子放學回家後就立即開網, 查看每一堂課的功課和成績要上網,做功課要上網,跟同學討論在網上,找資料在網上,看日曆在網上,整理行事曆在網上,聽音樂在網上,連需要買本書都要上網訂購。在美國上學的高中生常態,就是每天到晚上睡前,把網路和燈一起關上,

            生活不再是網上網下的二分法,而是現實和網路成了左右手,緊緊相扣,時間多寡已經不能直接顯露沈溺與否。很多父母都告訴我:「每天電腦都開著,也不知道是在做功課還是在幹嘛?!」

            根據哈里斯互動的調查,這個世代的學生上網時,53%邊聽音樂,40%邊聽電話(網上社交通訊 ,如臉書,微信,Skype等),39%邊看影片(youtube)24%邊做作業。

            難怪,就因為無法完全了解連於網路的生活實況,當許多父母發現不對勁時,兒女通常都已經深陷無法自拔。

            當然,也有另個極端,是從第一代網路原住民的父母眼中看過去,兒女那種被「一網打盡」的生活,就是成癮,沒啥好討論的!

            「不然是什麼?」他們問?

            家裡行事曆一大堆何必要用谷歌月曆(Google calendar)?有電話不拿起來講何必網上聊?有錶不戴,有字典不翻,網上的就特別好用?

            什麼是網癮?對這群生下來就落在網裡的新世代來說,怎樣叫做上網太多?網路生活失衡?

            由於網癮的專業研究不斷在更新,從「網路成癮」,漸漸改成「網路沉迷」或「強迫性上網」,成天掛網上的人,究竟只是生活方式?或是無可控制的癮?隨著網路與生活越靠近,越難以劃分。

            ---也造成身為網路移民的父母和網路原住民的兒女之間爭吵不休。

            對孩子的網路生活,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介入和不介入,才能夠在配合科技腳步的前提下,保護孩子不致將失衡的生活誤為常態?

 

            先從理論著手,目前專家普遍同意,網路成癮者通常會出現的狀況包括:

            1. 強迫性: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當父母強制斷往時,孩子會明裡暗裡不擇手段地達到可以上網的目的。

            2. 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真的不能上網時,孩子的情緒變得非常焦慮,身體殘弱好似生病,甚至吃不下睡不著,無法正常生活。

            3.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4.因為上網,而無法正常生活,無論在時間管理,健康,或人際都受到負面影響。[iii]

            觀察,交談,再觀察,把以上這些癥兆告訴孩子,讓他們也學著自我反省。            然後,還有更重要的一步,爸爸媽媽們,捫心自問:我---是這樣的人嗎?

            走出理論,網路問題的根,總是深植在現實土壤中。

            其實多半孩子遠在網上生活失衡以前,都已經先在網下生活失衡。

            在記錄中國戒網癮中心的影片「暴走的青春」裡,當一個孩子被問到為何如此沉迷網路時?他回答:「因為現實生活的人都很虛偽!」「我覺得網上的人還真實一些!」

            那話很利,跟他臉上的稚氣毫不搭嘎。

            我嘆息:這孩子啊!恐怕在網上迷路以前,已是世上某個角落裡,蜷著身子孤單地顫抖著,一隻被忽略的小貓。

            怎樣的人會把虛擬世界看得比現實世界更真實?

            難道真的是網路對他撒了大謊,騙得他真假不分嗎?

            或者,是他在網下的現實生活裡先失去了平衡,才以不平衡的視野去毫無忌憚的擁抱虛擬世界的誘惑?

           

            看起來,所有網路失衡的檢測,真的要從網下生活開始。

           

 

           

 

           

 



[i] http://www.hefeiwomen.com/18717.html

[ii] http://www.baike.com/wiki/

[iii]參考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 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dameteacher7&aid=1858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