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5 07:37:37瀏覽1031|回應1|推薦32 | |
前時讀過一些網友譏諷「孔子」一片把萬世師表變成了身懷絕技的大俠客。這確實有些離譜,也令人驚愕,但是,沒看過電影,不敢置評,最好的解答還是看過再說。於是便在炎炎暑期中抽空看了這部新購的電影「孔子」。 終於,我明白那些網友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什麼了。因為戲中有一段孔子和季孫氏兩人以射為賭,孔子若贏,季孫氏必須答應出兵,以為魯公與齊侯會商時的後盾,而我們的至聖先師最終勝了這一場比試。 我猜那位網友大概認為孔夫子應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不過,如果他念過《論語》就應該知道孔夫子一定會射箭的。只因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學校有六門必修的學科,後來被孔子定為君子之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其中的禮、樂、射、御是四大藝,書、數則屬小藝。古時男子都得學習騎射,於國家舉行「射禮」之時,從中選拔任官人才,取才標準主要在觀其品德及射箭之術,通過這項考核的始能獲用,擔任公職。 在古代不懂騎馬、駕車,便猶如今人之不會騎單車、開汽車,所以讀書人要學會此藝是生活上的一種需求,至於「射藝」則更是君子大事。西周、春秋戰國時代,但凡士大夫必須要會射箭,不懂射藝是一件很羞辱的事情,在某些重要場合中會安排傳統禮儀──射禮。 在射禮中,射出的箭矢不是殘暴的嗜殺獵物,而是射在預設的箭靶上,所謂 : 「立德正己、禮樂相和。」因此,射者應和顏悅色,服裝儀態合禮,按鼓聲節奏射之,絕不是隨隨便便地拉弓放矢,整個過程的主要目的在觀察射者是否「合禮尚德」。 羅家倫先生曾在《運動家的風度》一文中引用孔子說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句中所描述的正是射禮中的盛況,不過,要注意這「下而飲」,那不是勝者開懷暢飲,而是須為輸者斟酒、敬酒,以示勝利者謙謙之德。 孔門弟子學習詩書禮樂,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僅七十二人。由此可以想像當時他們問道、求知,習藝的盛況了。正因智勇兼俱的孔子和這些文武雙全的弟子通力合作,才得以小克大,以弱勝強,取得齊魯之會的勝利。所以,電影之中,孔子以嫻熟的箭術贏得了比射的勝利,絕非無中生有,不算誇張。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