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87) 入不二法門(二)
2010/01/05 10:36:18瀏覽835|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87) 入不二法門(二)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不二法門。」 

我、我所為二。「二」的意義是「不一」也就是「異相」。眾生的眼光所注意的是「不同的外相」,關心的是外在與眾不同的「我」,以及這個「我」所延伸出的「我所」,極少關心「內在生命」。世間大多數是這樣的:「我的見解想法、我的地位利益,我的家人好友。」這種情形就是「我、我所為二。 

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就如實的描述出上述的狀態。以「人」來說,各人身材外貌、言語音聲、出身階級、思想見地皆不同,人習慣用這外相的差異來分「人我」,就有「我相」以及我所有的一切外物。因著大家的肉眼容易看到外相(事相)的不同,所以疏忽「大種無差別」,難以進入「不二」的「能」 

同樣的理由,外在事相是明顯的,所以吸引人注意;內在「能力」是無形的,少有人感受。例如《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二比丘犯戒律,深以為恥不敢見佛,問於戒律第一的優波離,優波離為其如法解說,然卻重增此二比丘罪,何以故?因為優波離重在戒律(事相)而疏忽了兩比丘內在的「能」所表達出的「自見己過」的慚恥心。這個狀況是修行者落在「我、我所為二。 

請延伸閱讀:淺讀維摩詰所說經(43)持戒的真義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44) 罪行、罪性、意識心、如如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45) 以心相得解脫時,無垢。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46) 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有的菩薩行者生活上可能接近「忘我」,但在修行上卻以為有個宿世的固定我,因此容易落在「還債」的觀念裏,而迷惑於在今世找過去生的某位有緣者,這樣的情形還是屬於「我、我所為二。而有些行者能感應,所以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磁場、熱、氣脈、光等的有無,而疏忽了「覺」,這個仍屬「我、我所為二。

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不二法門。德守菩薩的經驗是透過理性的思惟,建立正確的見地,而依自己所見的生命法則,幫助自己進入「不二」。這個理性的思惟過程與《圓覺經》普眼菩薩段相似。若真能如是思維,分得清外在身心皆緣起(但有一不生不滅),則「無有我,則無我所」

請延伸閱讀:緣起--眾生身皆是

            緣起—眾生心亦然 

《圓覺經》是如是寫的,我們也學著如是思惟:「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36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