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05 10:39:41瀏覽1089|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20) 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二) 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向有疾菩薩說身心幻垢,四大非己。所以身雖在疾中,然心不在疾中,而在對眾生的指引上。以維摩詰大士為例,藉身示疾,但對來問疾者廣為說法(教導眾生)說身可厭患,當樂佛身。見《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淺讀維摩詰所說經(8) 方便的目的--當樂佛身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向有疾菩薩說,如《圓覺經》說: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從虛幻的身心,找到一個真正的生命,而這真正的生命卻累劫多次往來娑婆世間,故維摩詰大士說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這裡說的是「無相懺悔」法門,慰喻有疾菩薩,勸請有疾菩薩色身休養之際,可以有更多時間自省。如《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說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毒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六祖壇經--無相懺悔(85)、六祖壇經心得—大乘見性無相頌(97) 悔先罪!誰在悔?不就是那本來清淨的生命在懺悔嗎?「那個」在運作,是那「能」在懺悔。終於找到,所以不是落在過去諸多行為錯誤的反覆懺悔中,故「不說入於過去」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也曾經有疾的問疾菩薩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安慰有疾菩薩,如《佛本生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常說他累劫的故事,來開導弟子。也如《聖經》中描述大覺悟者耶穌的話:「因你受的刑罰,我們得醫治;因您受的鞭傷,我們得安慰。」因為有同行者與我們共苦,有疾菩薩能得安慰與激勵。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問疾菩薩提醒有疾菩薩,當想起宿世無數劫苦,這無數劫苦是為眾生故而入生死方有,若眾生病癒,則菩薩病癒。因此勸請有疾菩薩不能放棄本願,當想念「饒益一切眾生」。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問疾菩薩又如此慰喻有疾菩薩,常常數算上蒼的恩典(在人看來是福德),思念自己生命中的責任,常懷感恩,不生憂惱,因為曾經盡力啦!而現在更不能放棄,更要精進,因著這次的有疾,更能體會眾生的苦,且因戰勝了「疾」(雖有疾不受第二箭,是為勝過疾),更能引導眾生離苦離病,作稱職的「醫王」。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