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19) 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一)
2009/06/04 11:28:55瀏覽1874|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19) 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一)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隨行菩薩們的再學習。這些隨著文殊師利菩薩代佛問疾的十大弟子與菩薩們,都是覺得自己無法擔任代佛問疾的這件任務,而婉拒了佛陀的請託。顯然他們無法慰喻有疾菩薩?而文殊師利菩薩答應代佛問疾,他們卻因為喜聽兩大士對談而跟隨。文殊師利菩薩不落痕跡來補滿他們的缺陷。但是非由文殊師利菩薩來說,而是由維摩詰大士來說。為何要由維摩詰大士代說呢?有意思的,這個留給各位自己思惟。【註】

維摩詰大士身示有疾,然生命本身不生不滅,本不受第二箭。因此維摩詰大士最能體會有疾菩薩的心,因此是最好的指導者,由維摩詰大士來回答「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最是恰當。

乘願而來的菩薩,生命特性是積極的,為當初的大願,持續往來於生死之間,從各種事件中感受、領悟、覺醒。乘願菩薩不取、不捨、不染著,透過自身的身疾,經歷疾病的鍛鍊,能為眾生作醫王,療治眾病。

有疾菩薩可能因色身四大不調而苦,雖說「應不受第二箭」,但是有可能一時無明而失志(本願),但內在生命中的積極面並未消失,這個情形如同「死灰復燃」,因此對這些有疾菩薩當如是慰喻:「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

說身無常,說身無常,這是當下色身的狀態,提示有疾菩薩觀照到「無常」的法則。有四大,必然有四大的「成住壞空」,但另一角度看,雖身有疾但觀照的「能」並不消失。

不說厭離於身;有些有疾菩薩落於偏無,因色身有苦而加深了「厭離心」進而產生離世之心。我們進一步思惟,既然乘願到娑婆世界欲指引眾生,乘願菩薩必須虛己取四大為身來此世間。在娑婆世間成長不易,所以不應輕言離棄色身載具,否則再來一次還得從幼兒學步慢慢開始,花上好長一段成長的時間。所以有疾菩薩知四大不調的「自然」,卻不輕言放棄色身生命。也知道四大不調必定身苦,但也不入止息。因此維摩詰大士說應如是慰喻:「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當如是說時,有疾菩薩又燃起生命的火花

註:文殊師利菩薩是古佛是七佛之師,當然會慰喻有疾菩薩,但文殊師利菩薩將自己降下來與十大弟子同等,願向維摩詰大士請益,是顧到了弟子與同行菩薩的心。

註:請延伸閱讀:不受第二箭《雜阿含經470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301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