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6 13:43:11瀏覽1171|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93)道場何所是(二十二)三界是道場、師子吼是道場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離開三界並無第四界。趣者,有所偏愛而取也。三界中的每一界都是道場,菩薩行者無自己的偏好與選擇。菩薩行者是哪裡有需要他地方,他就在哪裡奉獻!所以佛陀在《維摩詰經》向眾香世界菩薩講解「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菩薩行者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志而不倦。不住無為是本願未滿,而不虛耗在福德禪定智慧。簡而說之,不挑選哪裡,盡形壽的奉獻,就是菩薩。 維摩詰大士本身就是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的範例。在《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敘述了維摩詰大士是於無動佛的妙喜佛國沒,而來釋迦牟尼的娑婆世界生此。妙喜佛國是清淨佛土,而娑婆世界多怒害處,然維摩詰大士不因外相之險惡而有所選擇。是因為深深明白,三界皆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為迷中眾生引路說法稱「師子吼」,說法之菩薩行者本身也在說法當中被鍛鍊,菩薩行者說法,自己越說自己越明白法。因之當羅睺羅向佛陀說自己之所得時,佛陀要他向大眾去說。因為「師子吼是道場」,除了說法者越說自己越清楚以外,在說法中鍛鍊了什麼呢?鍛鍊了「無所畏」的生命特性。 菩薩行者如何能以「無所畏」的心為眾生說法?第一是因為菩薩行者依自己在生活中「感受、領悟、覺醒」之所見,或向善知識所學的生命法則在世間行,經年累月千錘百鍊證實這法門自己能受用,是因為這法門與生命法則、與道相合也。因如此的「如實知」故,所以心不虛,心裡安然無所畏懼。因此說法之時,一無所畏。 第二、菩薩行者以「無所得」的心盡自己的功用,因為無有所求所以能無所畏懼。如《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