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88)道場何所是(十七)緣起
2009/03/09 13:41:55瀏覽586|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88)道場何所是(十七)緣起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緣起」眾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或指事情起始的緣由。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造作諸業)、(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出胎與外境接觸)、(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對境生愛欲)、(追求造作)、(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十二緣起是說明了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但也可以應用在任何觀念或行為的形成的一個過程,「無明」是流轉的根本,若能保持「覺知」則能漸離「無明」,然人事物是那麼的多,且多至無盡。所以菩薩行者應時時不取於相而如如不動。因此維摩詰大士說:緣起法是修行的地方,但要如何修呢?隨時保持察覺而不放逸(如雜阿含.839),且不作是念說:我已經無明已盡。 

當菩薩行者對一件令他煩惱的人或事務,因保持察覺,如實知了事件的緣起,進而能解開了後續的愛、取、有,並更新了自己對這類事物的知見,修正了自己對此事物的行為,因此對這類事物「不受後有」而離開困擾。這種成功的經驗是可以被複製的,菩薩行者一次成功之後,以同樣的觀照察覺另一類事物的緣起,進而也解開了對另一類事物後續的愛、取、有。 

世間萬象無盡,菩薩行者不放逸的持續察覺,一一開解。菩薩行者不認為自己已經全解,所以一直持續的保持察覺而離「無明」,這個察覺無盡。故維摩詰大士說: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雜阿含.八三九》如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譬如伏雞生卵,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

如是,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27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