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5)道場何所是(四)布施、持戒
2009/01/23 11:37:28瀏覽1106|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5)道場何所是(四)布施、持戒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眾生心常顯此六方: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因眾生的六病,就有六種的對治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優婆塞戒經》云:此六度是佛法中的六方,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這六個法門是心地的事。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眾生當自己有多餘的時候,常能行佈施之事。然而因著思惟的不徹底,因此佈施後卻在心內深處,常記得「我曾做過某些好事,我對某人是如此的付出。」而抱著將來有一日能有所回報的寄望。 

以外相行為論,佈施就是佈施,外在的財物或觀念,真的從甲流給了乙。然而大覺者、聖賢們卻都以同樣的答案告訴我們這些後者,佈施要「不望報」方是真佈施。 

如《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 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 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這裡說明了生命的法則在宗教派別之上而自然的存在 

原來佈施的用意是透過捨,來更新我們生命中「貪慳」的習性。若存著「望報」的念,雖外有佈施的行為,但內在生命仍未提升。心若未更新,外在的行為則是虛功,仍不算數啊。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持戒,顯出來是外在的規律行為,但其目標是透過形於外而誠於內,而達到「覺醒」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得願具足。 

佛陀在《佛遺教經》勸請諸比丘,「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持戒是往內看自己,佛在《佛遺教經》繼續說持戒,「已能住戒,當制五根」、「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持戒是往內看自己,而不是拿戒律衡量他人。大覺者、聖賢們亦如是告誡我們這些後進,先去掉自己行為中的不恰當處,也更新自己意識心的顛倒想。當如是清淨時,就容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得願具足了。 

        如《聖經》【馬太福音第七章】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 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纔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258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