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1 10:40:17瀏覽878|回應1|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4)道場何所是(三)深心、菩提心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深心是個態度,不膚淺,深入而徹底。以成語來說就是凡事「追根究底」。如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第五】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源。 功德非福德,功德是生命特質的提升。如《六祖壇經》:「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能拔一切煩惱習氣,就是增益功德,也是深心的明證。而深心就是我們鍛鍊生命的一個標的。 .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菩提心是察覺的能力,菩薩行者最容易察覺的是什麼呢?是自己在生活中與人事物接觸時,所做的「不恰當」的事。當我們「錯」的時候,「覺」就在那當下生起。這就是菩提心。亦如《六祖壇經》:「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菩薩行者不會讓同樣的錯誤一再的發生,剛開始可能隔個一天又會重犯,但是因著不斷的察覺與更正自己的生命特質,或許慢慢的,同樣的錯誤三五天後才會重犯,再經歷了更長的時間,同樣的錯誤越來越少,而至於「不二過」更至於「無錯謬」。所以是否行於菩提心,端看類似的錯誤是否越來越少。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