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0) 菩提無形相,但顯現在生活中(九)
2009/01/10 14:16:08瀏覽567|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0) 菩提無形相,但顯現在生活中(九)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是黏著、執著。能適時的離開,就是「無取」,那適時離開的能力,假名為「無取是菩提」。如《雜阿含經274》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關閉根門。

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聞(間)獨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是名知量而食。

.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如《覺林菩薩偈》中的「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找到那「無差別的」,而能體認外相萬千而生命一體,此時菩薩行者心量摩訶,如《六祖壇經》云:「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此是「無異是菩提」。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菩提是生命的「能」在生活上的展現,無法以文字語言盡說,難可比喻,故說「無比是菩提」。如《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云:「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菩提亦然。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許多人以為「菩提」是透過各種修行法門來認識的。其實不然,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如前所說,菩提是生命的「能」在生活上的展現,因為「生命的能(自性)」能生萬法,行者針對自己的八萬四千煩惱而生出對應的八萬四千法門的過程,即是菩提的作用。法門是菩提的結果,而非「菩提」本身。例如阿含經裡提到的為了離欲而有的方便法「畫瓶觀」。所以若以為方便法是菩提,那是錯的,菩提微妙難知也。

《雜阿含經316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見已,心意錯亂。阿難報曰:「知欲顛倒法,心意極熾然;當除想像念,欲意便自休。」

尊者多耆奢,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淨?

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水種、火種、風種生耶?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

欲我知如本,但以思想生;非我思想汝,則汝而不有。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最勝所說。思惟此已,盡觀諸行,皆悉空寂,無有真正,皆由此身,善逝所說。

 

▲top生命愛徒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255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