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65) 菩提無形相,但顯現在生活中(四)
2008/12/29 09:38:00瀏覽826|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65) 菩提無形相,但顯現在生活中(四)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菩薩行者能調自心,能克制不當的心念而順裏面生命的要求。如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又如《長老偈》(巴利三藏經藏)第二品19  昆札勒長老偈「修渠者治水,造箭者調箭;木匠鑿木料,持戒者調心。」昆札勒,舍衛城婆羅門種。青年時隨佛出家,但因心中不能平靜,遲遲未得果位。一天外出化緣,見到了修渠者、造箭人和做車輪的木匠。回來午休時回想起一路所見心想:水可隨人意而流動,木可隨人意而變形,我為何不能調伏自心呢?於是專心修煉,終得羅漢果位。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如《金剛經》菩薩行者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不住法相、不住於果位,亦不住世人是否重視或輕看,這些都不住。但住於「覺」,行事為人依據生命法則,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世間的菩薩行者,如何知道自己住於法性?是因為這些行者能發現自己的「非住」,那能發現自己是「非住」的「察覺」起用,即是住於法性。所以惠能大師云:「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實際者,生命實相。菩薩行者雖具身心,但知身心為幻垢。所以能遠離幻垢而住於實際。例如大梵天王問觀世音大悲咒陀羅尼相貌,觀世音菩薩回答:「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大梵天王不以色見如來,不以音聲尋如來,是以生命的理念與如來相應,是所謂的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在世間的菩薩行者,因深知「實際」,所以思惟也「實際」,因而能不被身心幻垢所綁,不會為吃喝穿戴、或在名利上與人計較高低而活,這些行者行的是理念「慈悲喜捨」。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眾生以「分別意識心」取於外相,所以見的是「差異」的你我,但菩薩行者能住「不二」,看到眾生的一。

因著「見地」不同就引導出不同的想法與作為,住在「差異」上的自然而然護衛自己;能看到「一」的,自然感受同體大悲的「生命整體」。這裡的見地,是菩薩行者不被「意識心」所障礙,超越意識而能思惟,建立「不二」的穩固見地。所以見地是菩提的作用。

▲top生命愛徒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251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