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9 14:53:12瀏覽1116|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56)阿難的慚愧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 世尊身小有疾。阿難是世尊的侍者,所以見世尊色身微恙,理所當然就將注意力放在世尊的「色身」上。也因為一時住於「色身」而忽略了「法身」,以致被維摩詰大士指正。但是世尊對弟子的教導中,卻經常提示「法身」。而多聞第一的阿難卻忽略了,因此阿難慚愧。 世尊對法身的教導。我們可從《阿含經》、《佛遺教經》、《金剛經》等看到世尊對「法身」的提醒。 【一】阿含經(三二二),引述如下: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里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捨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是時,彼復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覲省,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 「善業已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 【註】真法之聚含意有三:(一) 法界。(二) 真理。(三) 佛之法身。 【註】「善業」是指須菩提。 在這段故事中以色身外相而論,蓮花色比丘尼確實是第一個禮見佛陀者,但佛陀回答:須菩提已經先禮。須菩提禮的是佛的「法身」,與三世諸佛理念相應者即是「見」佛。所以世尊的理念中,佛是指「法身」。 【二】佛遺教經 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三】金剛經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