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讀經淺得(4)佛性妙不可言
2008/01/17 08:53:28瀏覽1622|回應1|推薦0

金剛經讀經淺得4佛性妙不可言

    為何續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是有大力量者,為何會續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因為再來人(菩薩行者)為傳法卻遭遇艱困環境,令色身力有未逮故。此時會住境生心而落於「非住」。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講得明白一點,須菩提是說:當我們的「自性」一起用,能夠生起了趨近圓覺,而達到諸法如義(宜)的心念,這時該如何保持在這種狀態中呢?但不多時「覺」迷糊了,結果生起了趨近無明而生虛妄取相的心念,這時該如何降伏這虛妄的念頭呢?顯然這是個大家都會遇到的問題。

        從须菩提如此問當中,知學佛行者常被無明所遮,常從「覺」中溜掉,故有「應云何住」之問。學佛行者常有妄想(在妄想中即不在覺中),所以妄念一時遮住真如是屬常態,而行者也自己能發現,自己正在妄念中亦屬常態(當下已覺,而這就是),所以須菩提才會如是問「云何降伏其心?    

       因此惠能大師在回答志徹比丘問涅槃經時,說明「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當時志徹比丘認為惠能大師的說法有違佛經,惠能大師卻說:「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惠能大師指出重要的關鍵「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因為惠能大師說明的正是須菩提的疑惑:「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有意思的是,如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那為何又常被無明所遮,被境所牽呢?因為這正是巧局,當菩薩行者落於迷亂艱困之際而生妄心、退心之際,突然自覺,然後起念:「我應如何降伏妄心」,行者通常都在被遮住光明覺性之時才知道被蒙遮啦!恰好證明「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真奇妙,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既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會落於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的「非住」,但在「非住」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妄中而自我覺醒,是故惠能大師在答印宗法師的提問時,說明「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妙不可言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544741
 引用者清單(1)  
2008/02/10 21:43 【默默叢林】 轉載-金剛經讀經心得(4)佛性妙不可言

 回應文章

學海無涯
安住本然
2008/06/15 16:19

讀這段時﹐ 我忽然想到一句話﹕ 混亂生起的地方﹐ 即是平靜生起的地方。  

心不安時﹐ 我們無須讓心隨著煩惱亂跑﹑一幕幕上演自編自導自演的連續劇﹐ 而是應該不畏﹑不驚﹑不慌不執﹑不取﹐安住本然便是     

煩惱心清淨心﹐ 並非截然不同的兩種心。

其實﹐ 並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它的源頭和歸處並無不同。  那我們到底怕什么呢﹖

當我們觀察現象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時﹐便看到了執著才是痛苦的根本原因。 干擾我們的﹐並非不如意的人﹑事﹑物﹐ 而是我們錯誤或偏頗的認知。  

感謝生命愛徒老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