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心得心得補遺08. 《金剛經》度所有一切眾生至無餘涅槃(2)
2021/05/23 20:31:04瀏覽794|回應0|推薦1

金剛經心得心得補遺08. 《金剛經》度所有一切眾生至無餘涅槃(2)

 

參照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餘涅槃佛教術語,是指阿羅漢、辟支佛滅盡五陰十八界後,不再受後有,亦即不再受三界生死輪迴,本期之壽命結束後,滅盡五陰十八界只剩本際獨處之狀態,因滅盡無餘又稱「無餘涅槃界」。此段解釋初看之下,生命學習者總會落在外相的不來,停了輪迴,以為這就是佛法的目標。若是如此認知,就離佛甚遠。

 

雜阿含經中的無餘涅槃。《雜阿含經734經》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金剛經》關於阿那含的來與不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餘涅槃的重點,不在來或不來,而是在現法中息跡滅度。如《中阿含經•七法品•善人往經》:「云何無餘涅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跡滅度。」因此在本次的分段生死生活中,能活出「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者,也就是隨時住於「察覺」中,而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以致生活起居、行事為人、應對進退皆能諸法如義者,即是現法中息跡滅度,亦是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的詳解。《本事經》卷3「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

 

無引因故。在這段經文中有四個字很重要「無引因故」,所謂無引因則無果,即緣起說中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若能無引因,當然皆永盡滅。例如菩薩依三輪體空行於布施,則這個布施雖外顯有布施,但卻是無引因。故經文才說: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

 

無餘涅槃在《金剛經》的思惟。誠如佛教術語中的解釋,無餘涅槃是本際獨處,何謂本際?生命本來面目是也。如六祖慧能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常說「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在《金剛經》的言句中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為何能「無所住」是因生命行者已確認本來面目,而能透徹理解「非我、無我所」故能「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故經末有二首四句偈來解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二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6315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