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心得心得補遺06.《金剛經》宗、體、用(三)的妙有為用
2021/04/29 22:09:50瀏覽688|回應0|推薦1

金剛經心得心得補遺06.《金剛經》宗、體、用(三)的妙有為用

 

  慧能大師對《金剛經》的體悟是「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金剛經的妙有。《金剛經》的無相是在萬相中不染,故稱無相。而「無住」則是從基本的六根對繽紛的六塵能「如實知」而能「ㄧ其心」稱為無住。因此《金剛經》不離生命行者當下時空的一切萬相與繽紛的六塵,只是《金剛經》的理念是提醒生命行者應視外面所有之物質現象及裡面所有的心理作用,皆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妙有。《六祖壇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而無住是為妙有。生命行者在此分段生死活在娑婆世界,外必有五蘊之我相,然菩薩卻能不取。眾生是五取蘊,而菩薩是五蘊。五蘊仍依生命準則而運行,外顯「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命因果法則依然運行,凡夫畏果,而菩薩不昧因果。因此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菩薩於法,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妙有與五眼。《金剛經》「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與天眼見外相一切妙有,而慧眼、法眼、佛眼對一切妙有如實知而能生「眼、智、明、覺」。

眼:觀見之義,當正思惟,能有所看見而有觀點。

智:決斷之義,當正思惟,能判斷與抉擇,經判斷、抉擇、整理之後必帶進明白。

明:照了之義,凡事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

覺:警察之義,明白之後能修正錯誤,有新的覺醒。

 

  妙有與三心。《金剛經》云「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種心是生命行者面對一切妙有所生的「受、想、行」。若無一切妙有則無「受、想、行」。這一切妙有在時間過程中產生、存在、變異、消失,又因緣起改變而生不同之妙有;而隨著時間,隨著生命見地不同,行者又生三心。為何能生三心?乃有一不生不滅、本自具足的真如存在。而生命行者因著對一切妙有的經歷,生命得以成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煩惱即菩提,一切業成就一切種智。所以金剛經口訣〈六祖惠能大師自序〉方說:「金在所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鑛烹鍊,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

  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鑛,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鑛,煩惱鑛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鑛。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622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