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心得心得補遺05.《金剛經》宗、體、用(三)的無所住
2021/04/28 10:46:20瀏覽851|回應0|推薦1

金剛經心得心得補遺05.《金剛經》宗、體、用(三)的無所住

 

慧能大師對《金剛經》的體悟是「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眾生有所住。凡夫之所以須度是因為眾生是有所住而生心。何謂眾生凡夫?五取蘊為凡夫。如《雜阿含122》「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眾生六根對六塵無明觸而生心(受、想、行)。眾生因未如實知六塵,因此對色聲香味觸法產生愛、貪、喜俱、染著。此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眾生未認清此六塵為緣起無常,故陷入對六塵的生住異滅的起伏中,眾生對所貪愛的事物之「生、住」而歡喜,對其「異、滅」而悲傷;反之,對其不愛之事物之「生、住」而憂怒,對其「異、滅」而歡喜,眾生心不寂定,這就是《無量義經》所云「眾生四相所遷」。

 

  住則不得解脫。由於對事物的不如實知,不能ㄧ其心,所以偏於一邊的「愛、貪、喜俱、染著」這稱之為「住」。如是產生住,逆過來就是鍛鍊無住。善用「賢聖法.律無上修根」,參考《雜阿含189、282》對「可意受」練習如來厭離正念正智,對「不可意受」練習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以保持適當距離來產生「如實知」。所以如偈云:「萬花叢中聞不香,庖肆腥羶眼不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眾生之煩惱來自六根對六塵有所住而生心,煩惱的止息必定透過「無所住而生心」。菩薩欲度眾生至無餘涅槃,勢必自身先具備「無所住而生心」。要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必先具備察覺自己的「有所住」。當生命學習者發現(見)自己正在生氣時,才有可能離開生氣的情緒;發現自己住色生心時,才能離開色相的迷惑。這個察覺的「能」即是自性的啟用。所以五祖忍和尚為六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無住。《六祖壇經》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金剛經的無所住。無住色聲香味觸法;「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雜189》「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眼當正思惟.觀察無常。所以者何。於眼正思惟.觀察無常故。於眼欲貪斷。欲貪斷故。我說心正解脫。

 

  《雜282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62163600